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最近研制的普及型数字血管造影系统,该系统用普通微机及数字图象存储处理器实现数字血管造影。文中对系统的硬件组成,双帧造影图象存储处理器及其电路逻辑框图作了论述,同时对系统的软件结构与功能做简要的介绍。

  • 标签: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图象帧存储器 扩展内存管理规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肾性高血压患者采取螺旋CT肾动脉成像数字血管造影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5月~2017年4月我院所接受的38例肾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按照所采取的检查手段不同将其分为螺旋CT肾动脉成像(CTRA)组和肾动脉造影(DSA)组,每组患者分别为19例。CTRA组接受螺旋CT成像检查,DSA组接受数字血管造影检查,分别由两名医师进行观察和分析,并比较两组有无狭窄、解剖变异以及狭窄程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螺旋CT肾动脉成像检查发现,33支为狭窄血管,其中31支经过血管造影检查已经证实,检查结果符合率可达31例(93.94%)。此外,5支副肾动脉清楚显示,同样经过血管造影检查证明。结论对肾性高血压患者采取螺旋CT肾动脉成像检查,具有一定的无创性、安全性、有效性,其作为一种操作方便、经济实惠的检查方法,对于肾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效果显著。

  • 标签: 螺旋CT肾动脉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肾性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螺旋CT肾动脉成像数字血管造影诊断结果。方法从我院螺旋CT肾动脉成像资料中选择疑似肾性高血压且做过DSA数字血管造影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螺旋CT肾动脉成像诊断结果0级18例,I级3例,II级2例,III级1例,IV级0例;数字血管造影诊断结果0级19例,I级2例,II级2例,III级1例,IV级0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肾动脉成像诊断结果灵敏度83.3,%,特异度95.0%,假阳性率4.2%。结论螺旋CT肾动脉成像在肾性高血压筛选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螺旋CT肾动脉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42例需要进行头部血管检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CTA检查和双源CT双能量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双源CT以及图像均能良好显示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其分支,脑动脉瘤、血管畸形、动脉狭窄均能良好显示,达到诊断标准。与数字血管造影相比,颈内动脉1-2、5段,大脑前动脉1-5段,大脑中动脉1-4段,椎动脉、基底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3-4段,大脑中动脉5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双源CT技术的发展,双能量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优于数字CTA技术,双能量CTA技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双源CT血管减影成像 颅脑血管检查 结果比较
  •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数字与双能量两种血管成像(computertomographyangiography,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行头颅CTA检查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检查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8例,对照组行双能量CTA技术,观察组行常规数字CTA技术,比较两组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成功率为17例(94.44%),对照组成功率为18例(100%),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的图像质量低于观察组,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随着双源CT技术的发展,双能量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优于数字CTA技术,双能量CTA技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双能量减影 数字减影 CTA 脑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与数字血管造影(DS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疑似5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资料。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通过DSA诊断作为金标准进行评估。结果诊断试验分析采用DS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52/52)、100.0%(2/2)。在两次检查中,真假腔的数量,主动脉破裂的数量和主动脉第一破口的位置统计学无显著差异,两种检查方式的累及髂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检查显示夹层假腔内有血栓者12例(23.07%),DSA无法显示夹层血栓情况。结论MSCTA与DSA均为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方式,MSCTA简便快速无创且可重复性好,完全可作为主动脉夹层临床筛查的首选的检查方法。

  • 标签: 多层螺旋CT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主动脉夹层 临床对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H)诊断中应用数字CT血管成像(DSCT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的SH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CT血管成像(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而后再进行数字处理,比较两组诊断效果。结果CTA和DSCTA对于动脉瘤位置的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大小、形态以及图像质量方面则差异不明显(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SH患者应用DSCTA技术能够无创、快捷且准确的诊断,且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 诊断
  • 简介:目的评价DsA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采用seldmger技术脑血管造影64例,就其影像学表现并结合文献加以总结.结果64例中,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26例,占40.63%;动脉瘤30例,占46.88%;动静脉畸形7例,占10.93%;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占1.56%.结论数字血管造影其定位、定性准确率高、图像清晰,在神经介入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脑血管病 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 DSA
  • 简介:【摘要】数字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近些年来临床诊断疾病的常用手段,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鉴于此,本文通过概述DSA技术的成像原理,进一步阐述DSA系统的计量检测,以期为临床研究DSA技术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比分析下肢静脉造影工作中传统数字血管造影与步进式数字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下肢静脉造影的11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对照组接受传统数字血管造影;观察组接受步进式数字血管造影,对比两组造影质量。结果:观察组造影质量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进式数字血管造影应用在下肢静脉造影工作中可以提高造影质量,可作为下肢静脉造影的首选方法。

  • 标签: 步进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肢静脉造影 优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数字血管造影(DSA)检查曾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CT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使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作用有所降低,适用范围有所缩小.但是由于神经介入治疗学的普遍应用,DSA检查仍然显示出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 标签: 诊断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血管病 DSA检查 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全脑血管造影术前准备、穿刺方法,导管操作、术后处理及并发症防止等问题。方法回顾我院神经内科2009年3月20日~2009年11月20日152脑血管造影的病例,分析术程中注意事项,总结出经验教训。结果152例造影显示颅内外血管内斑块形成、血管闭塞、次全闭塞、血管狭窄等100例,动脉瘤10例,MoyaMoya病2例,动静脉畸形1例,动静脉瘘1例,阳性检出率75%。其中5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3例出现迷走反射,无一例血管夹层及远端栓塞情况发生。结论DSA是一项高风险的操作技术、需要医、技、护等多部门密切协作。术前教育、穿刺部位麻醉、穿刺方法、导管操作、术后压迫止血、并发症防止、术后护理等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病
  • 简介:严重鼻出血是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如果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常可危及生命[1].过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鼻腔填塞法或血管结扎治疗,随着介人放射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近年来用血管栓塞治疗严重鼻出血的报道也日渐增多.我科从1993年1月~1999年12月,应用数字血管造影动脉栓塞治疗严重出血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严重鼻出血 减影 影血管
  • 简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短暂的伴有局部症状的脑循环障碍征候群。临床上根据受累血管分为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TIA两大类。频发TIA是指24h内TIA发作≥2次的特殊临床状态。椎-基底动脉频发TIA起病急、症状重,若栓塞引起的TIA可能危及生命,其病因复杂,部分病例与椎-基底动脉狭窄有关。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以往主要依赖于数字血管造影(DSA)。近年来,CT血管造影(CTA)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我们对20例频发TIA患者进行DSA及CTA对照研究,探讨CTA对椎.基底动脉频发TIA的诊断价值。

  • 标签: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 椎动脉狭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椎-基底动脉 频发TI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与数字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3月脑缺血症状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3D-TOF-MRA诊断,观察组DSA诊断,对比两种方法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一致性。结果:两组平均狭窄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无狭窄、轻度、中度、重度、闭塞诊断符合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3D-TOF-MRA对无狭窄、轻度、中度、重度、闭塞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与DSA诊断结果存在高度相关性。结论:3D-TOF-MRA在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上与DSA有良好的一致性,可明确狭窄部位及程度,具有无创性,适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的筛查。

  • 标签: 颅内动脉狭窄 3D-TOF-MRA DSA
  • 简介:数字全脑血管造影术在颅内血管疾病诊断治疗上有重要价格,是一种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血管检查方法,适用于疑有颅内外血管性病变,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观察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性,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我科自21302年1月至2007年1月开展了经股动脉数字血管造影术152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股动脉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数字全脑血管造影术的优质护理措施。方法 研究对象60例为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数字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SAS及SDS心理状态评分,然后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并患者检查完毕后再次进行评分,以评估优质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结果 在心理状态评分上,临床护理干预后所评分均较干预前出现显著降低,且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应用到数字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的患者中,可稳定患者心理状态,并确保数字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的安全性,同时促使顺利完成。

  • 标签: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 优质护理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以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SA)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期间接收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先后给予患者二维数字血管造影(2D-DSA)和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SA)技术检查,比较分析两组检查方式对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及准确性。结果:对疑似脑血管疾病的70例,经3D-DSA检测,检出动脉瘤35例,检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5例,动静脉畸形10例,烟雾病5例,脑肿瘤5例。结论:以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SA)技术诊断疑似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高,能够弥补二维数字血管造影(2D-DSA)的不足,优势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三维数字 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脑血管疾病 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