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重症过敏性休克患者进行急诊救治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出我院从2019年3月开始,直到2021年3月医治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在急诊科室内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临床护理的有效对策。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2年1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98例,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这些患者进行急诊抢救,并实施护理,对照组中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中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护理,观察临床效果。结果:在经过抢救及护理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可以达到93.9%,对照组中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只有81.6%;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观察组中患者得到的护理满意率为95.9%,对照组中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83.7%,两组患者差异明显。结论: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急救中应用急诊护理方式得到的效果比较理想,可以提升抢救成功率与护理满意度,在实际临床护理中可以对这种护理模式优先选择。

  • 标签: 急诊 急性心肌梗塞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诊科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本研究以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急诊接收的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另2021年1月-2021年5月接诊接收的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予以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围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及急救总时间均更短,p<0.05。结论:急诊科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实施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后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节省时间,以提升救治成功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 救治 急救时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我国目前尚缺乏针对援潜救生伤病员的分类救治系统。北约针对援潜救生过程中的伤病员情况进行分类救治。该分类系统基于病情危重程度,将疾病分为4类(T1、T2、T3和T4);根据是否需要加压治疗,将疾病分为2类(C1和C2)。另外,将救治场地分为5个区:分类区、一级治疗区、二级治疗区、三级治疗区和T4治疗区。笔者基于前期援潜救生的教学体会,对该分类救治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为后期制定我国援潜救生分类救治系统提供借鉴。

  • 标签: 援潜救生 分类救治 后送 潜水疾病
  • 简介:摘要氢氟酸是一种高度危险、有剧毒的无机酸,在工业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氢氟酸烧伤的危险性与氢氟酸质量分数、接触氢氟酸的持续时间、烧伤面积、烧伤深度和烧伤部位等有关。氢氟酸的毒性及组织穿透能力强,即使小面积氢氟酸烧伤,短时间内也可导致死亡。因此,提高对氢氟酸烧伤机制的认识,学习不同部位氢氟酸烧伤的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氢氟酸烧伤的救治成功率。

  • 标签: 烧伤,化学 氢氟酸 葡萄糖酸钙 静脉灌注 动脉灌注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急性胸痛患者的急诊救治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比较心源性与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基本情况,总结急诊救治的结果及经验。结果:本组患者中确诊为心源性胸痛65例(63.73%)、非心源性胸痛37例(36.27%);心源性胸痛患者的男性占比、平均年龄均显著高于非心源性胸痛患者(P<0.05)。本组患者的急性胸痛伴随症状以憋气(28.43%)、胸闷(22.55%)、心悸(15.69%)等为主;急诊诊断准确99例(97.06%),1例主动脉夹层和2例心肌炎误诊为心肌梗死;急诊救治抢救成功100例(98.04%),2例抢救无效死亡,其中1例死于心梗后心源性休克、1例死于肺栓塞。结论:急性胸痛患者病因复杂、个体差异较大,多数为心源性胸痛,临床急诊救治中应高度重视病因判断、准确评估患者病情、针对性采取救治方案,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急性胸痛 急诊 救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救治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救治及预后影响。方法:共纳入80例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入院)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参照组和护理组(各40例),前者行常规护理,后者行急诊救治护理,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预后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相似(P>0.05),干预后,较参照组,护理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更低(P<0.05);较参照组,护理组预后评分、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急诊救治护理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中可更好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预后,使患者对护理服务更满意。

  • 标签: 急性颅脑损伤 昏迷 急诊救治护理 神经功能缺损 预后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当前急诊门诊部属于最主要的科室部门,其主要承担着医疗上的抢救工作。而在门诊部中的患者则大多为那些危重、急需治疗的患者,所以门诊部在医疗职能的实现中有着重大的意义。而门诊部门的护士工作水平,对危重病人的治疗效率也会形成重要的影响。因此门诊护士管理工作已成为了门诊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一部分。在我院的门诊科室中因为患者的人流量相当大,所以病情的类型也相当的繁杂,在治疗和等候诊治的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各类突发性的情况,这也将给危重病人的抢救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重视对门诊危重病人的抢救处理措施。本篇重点针对的是门诊对危重病人的具体抢救办法以及实行上述措施的重要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所谓羊水栓塞即孕妇在分娩期间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而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低氧血症、循环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以起病急骤、病情凶险、难以预测、病死率高为特点,属于产科当中较为罕见的一种致死率较高的并发症,发病率(1.9~7.7)/10万,死亡率19%~86%。急性羊水栓塞重症患者需果断有效地将支气管痉挛、肺血管痉挛以及改善肺通气与纠正肺动脉高压等放在第一位,盐酸罂粟碱可作为首选药物之一,并在短时间里能够旋转较全面的其它对症治疗与预防性处理,进而有效的控制致死率,改善治疗效果,避免出现由于治疗方法不对造成患者死亡的情况。以下就羊水栓塞救治的临床进展加以探讨,希望对治疗羊水栓塞患者有指导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诊外科中采取创伤救治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择2019年12月到2021年1月在本院急诊外科进行创伤治疗的患者200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得到充分管理,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均接受止血和夹板治疗。其中药物镇静44例,呼吸机辅助呼吸45例,气管切开31例,插管35例,深静脉穿刺45例,穿刺成功率为87.1%。结论:在急诊手术创伤患者的救治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在护理过程中,应关注护理的需求,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护理素质。通过提高急诊外科护士的护理技能,提高护士的心理和生理素质,可以提高急诊手术创伤患者的护理质量,这对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 标签: 急诊 创伤救治 护理观察
  • 简介:摘要:机体承受物理、化学、生物性致伤因素刺激产生躯体创口与伤情,引起组织结构破坏,打破原有机体完整性则为创伤。简单分析,创伤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相关,创伤轻重偏差较大,轻者可自愈,重者合并器官衰竭、失血过多、肢体残缺,有着生命威胁,从急诊创伤救治角度分析,创伤后部位不同,其救治特点基于创伤的头部、胸部、腹部情况各有差异。针对多发性创伤或复杂创伤问题,需从院前急救、院内急救角度出发,衔接救治环节,围绕抢救技术/形式研究进展而完善抢救过程,获取急救时效性、协调性空间。

  • 标签: 急诊创伤 救治特点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构建胸痛救治单元联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诊治的AMI患者108例,2018年12月之前入院为对照组,之后入院纳为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救与护理干预,观察组则构建胸痛救治单元并施以优化护理干预。分析两组的救治效率及预后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to-FMC)、首份心电图时间、入院到球囊扩张(D-to-B)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从发病到接受溶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院内心衰发生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院内死亡率及室壁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再梗死率、1年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再入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痛中心基础上构建胸痛救治单元,并辅助护理干预,能显著提升急诊救治效率,改善预后指标。

  • 标签: 构建胸痛救治单元 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救治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讨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9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流程, 观察组给予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护理,对比两组救治成功率。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救治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院内死亡率明显较低,且护理满意率、PCI 成功率明显较高。差异显著,P < 0.05。结论 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护理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痛苦。并且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

  • 标签: 胸痛中心 再灌注救治流程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孕产妇临床特点及其转归,为重症产科亚专业建设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危重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总结孕产妇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主要原因、孕产妇死亡原因、器官支持措施等。结果研究期间,本院产科共收治39 567例孕产妇,转入ICU 360例,平均ICU转入率0.91%;2016年起,产科收治人数、转入ICU人数及ICU转入率均明显增加。ICU收治孕产妇平均年龄(30.9±5.7)岁,平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为7(4,10)分,平均ICU住院时间为1(1,2)d;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间为9.0(3.0,17.5)h。ICU孕产妇最主要的分娩方式为剖宫产(占84.72%);48例(占13.33%)行子宫切除,其中42例(占87.5%)因产后出血行子宫切除。孕产妇转入ICU的前3位病因为产后大出血〔36.94%(133/36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1.67%(78/360)〕、妊娠合并心脏病〔15.00%(54/360)〕。因产后大出血转入ICU的产妇的首位出血原因为胎盘异常〔63.98%(103/161)〕,其次为宫缩乏力〔28.57%(46/161)〕;产后24 h平均失血量为(4 019±2 327)mL,因产后大出血而切除子宫的产妇逐年减少。研究期间共有2例产妇死亡,为间接产科死亡;3例自动转出(预计死亡),其中1例为间接产科死亡,2例为直接产科死亡;ICU孕产妇病死率为1.39%(5/360)。结论孕产妇转入ICU的主要原因为产后大出血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大出血的首要原因为胎盘因素;间接产科死亡超过直接产科死亡,主要是妊娠合并心脏病及重症肺炎导致的死亡;ICU已成为救治危重孕产妇的重要阵地以及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重要保障。

  • 标签: 孕产妇 产后大出血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