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常规12导联心电图诊断右室梗死的病例比较少见,诊断心房梗死的就更少见,本院收治的1例晚期肺癌,其体表心电图呈典型的心房梗死合并右室梗死,心房梗死的表现形式不是常见的P-Ta改变,而是出现罕见的Q,报道如下.

  • 标签: 房性“Q”波 心肌梗死 诊断 心电图
  • 简介:所谓边缘Q是措不能完全符合异常Q标准的Q。其分为二种类型。1.接近异常Q的边缘Q,此种Q表现为Q粗钝错折,时限≥0.04秒,此种Q按异常Q对待;若同时同导联S—T段抬高、T倒置,则肯定为异常Q

  • 标签: 异常Q波 边缘性 接近异常 T波倒置 临床医学 正常情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众多的纵、横波分离方法中,τ-p变换法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纵、横波的能量在τ-p域往往相到重叠,不容易分开。文中在τ-p变换的基础上对场分离方法作了改进,提出一种经坐标拉伸的τ-p变换法,称为τ-q变换,在τ-q变换域,纵、横波的能量分别汇聚到左右分开的不同q的一些点上,因此易于实现分离,合成记录和实际资料的试验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 标签: τ-q变换法 波场分离 Τ-P变换 多波地震勘探
  • 简介:目的研究心电图表现为Q与非Q的冠状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造影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将心电图表现为Q的28例患者作为Q组,将心电图表现为非Q的58例患者作为非Q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冠脉造影情况及临床特征。结果非Q组患者的侧支循环建立比率及心绞痛病史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和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Q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状动脉闭塞患者通过心电图进行疾病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应用其他检查方法对其进行联合诊断,以提高疾病的临床确诊率。

  • 标签: 心电图 冠状动脉闭塞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梗死性Q出现的临床意义及与疾病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3年2月间心电图中出现异常Q而非心肌梗死的患者102例,观察其异常Q发生的导联,分析其发生机制,总结其与原发病的关系。结果并不是所有出现Q都意味着心肌梗死,除了心肌梗死外异常Q还可出现在预激综合征、心肌炎或肥厚性病变、心肌缺血性病变、继发性心脏病等疾病中。结论临床上发现异常Q时,应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不能仅凭异常Q而盲目诊断心肌梗死,应想到心肌炎、肥厚心肌病、肺心病、预激综合征等可引起Q改变的疾病,以防误诊或漏诊心肌梗死。

  • 标签: 心电图 异常Q波 非心肌梗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纵波和转换联合的多地震勘探技术是解决复杂油气勘探的有效技术,提高转换的分辨率是其关键问题之一。影响转换波分辨率的主要原因是地层对地震波的吸收,有效地计算地层Q值、消除地层吸收对转换传播的影响,是提高转换波分辨率的关键。本文提出了从叠前转换道集中估算横波Q值的方法,并利用沿射线路径的场延拓,将一种稳定有效的反Q滤波方法应用到叠前共炮点纵波和转换道集的衰减补偿中。模型资料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估算转换横波Q值的方法精度较高;模型资料和实际资料的吸收补偿结果表明,此稳定全反Q滤波能有效地提高叠前纵波和转换资料的分辨率。

  • 标签: 纵波 转换波 叠前 Q值 反Q滤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非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及其对应的相关疾病,探讨非梗死性异常Q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60例心电图均存在异常Q的患者,在排除心肌梗死诊断后,分析与其基础疾病的关系,并分析异常Q在不同导联上的分布情况,结果:一些疾病如心肌病,肺心病,某些心律失常合并存在的非梗死性异常Q多呈定位分布,且以单一部位多见,单一部位出现异常Q者又以Ⅱ、Ⅲ、avF及V1-V3导联最常见,结论:除心肌梗死外尚有很多疾患可出现异常Q为特征的心电图表现,临床上勿将此类患者误诊为心肌梗死。

  • 标签: 非梗死性异常Q波 心肌梗死 心电图 鉴别诊断 发生机制
  • 简介:基于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2007年3月13日福建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发生在福建省北部地区的45条ML≥2.0级地震波形资料,对福建北部地区尾Q值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首先计算各条记录尾4—18Hz间15个频率的尾Q值,并对Q值与频率之间的依赖关系进行拟和,拟和结果为:Qc(f)=(150.34±42.51)f^(0.8214±0.2109)。

  • 标签: 尾波Q值 SATO模型 福建北部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冠状动脉正常的急性Q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电图病理性Q波形成,并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17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本研究中,4例患者有自发性冠状动脉痉挛,表现为冠状动脉造影时严重狭窄但冠状动脉内给予硝酸甘油后狭窄消失.1例女性患者既往有下肢动脉栓塞病史,经血液系统进一步检查证实为蛋白C缺乏症.1例患者为粒细胞增多症,3例患者为血小板增多症.另有1例患者有肺癌病史,考虑可能与肺癌相关的高凝状态有关.急性Q心肌梗死但罪犯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占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例为1.85%(17/918).此类患者平均年龄为44.2岁,男性为主,占88.2%(15/17),吸烟比例高达82.4%(14/17),其中吸烟患者中男性达92.9%(13/14),与非冠状动脉正常的急性Q心肌梗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Q心肌梗死但罪犯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组(54.4%±9.6%vs.45.8%±8.8%,P<0.01).另外,造影正常组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而造影异常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7%(60/9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但冠状动脉正常患者以男性为主,多有吸烟史,同时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者较多见,但大部分心功能状态良好,住院期间未见严重主要心血管事件.

  • 标签: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当中老年患者在Ⅱ、Ⅲ、aVF导联上出现Q时,首先要确定是心肌梗死引起还是其他因素所致.下壁心肌梗死通常是依据Ⅱ、Ⅲ、aVF导联出现坏死性Q来确定的,但阳性率较低,还有部分患者不出现坏死性QQ狭小,心电向量图(VCC)在心肌梗死的诊断方面,其阳性率明显高于ECG.

  • 标签: 心电向量图 Ⅱ边缘性Q波 Ⅲ边缘性Q波 aVF边缘性Q波 鉴别诊断 心肌梗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总结小儿心电图出现异常Q的临床特征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5月~2010年8月收治的38例异常Q患儿的心电图资料。结果本组异常Q出现在除aVR以外的任何导联,胸导联较常见,但各种病因所致异常Q在导联分布、Q波形态及其他伴随心电图表现上各有特点。结论小儿心电图检查出现异常Q,可见于多种疾病,且其心电图特征和临床意义各不相同。

  • 标签: 小儿 心电图 异常Q波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心电图对老年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异常Q心电图的改变情况,并探讨异常Q心电图改变的影响与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法是对心电图Q异常改变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42例患者进行诊断,从而观察超声心动图、心电图以及心肌酶谱的检查结果,并提高临床诊断效果。结果我院收治的非梗死性Q患者分别出现心肌酶谱增高、心瓣膜出现病变等,Q心肌梗死患者中分别出现不同方位的心肌梗死,患者Q出现异常且ST-T发生改变。结论采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合临床病例对老年异常Q患者进行观察,有利于提高确诊率,具有临床诊断疗效。

  • 标签: 老年 异常Q波心电图改变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短暂异常Q在心脏彩超检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经动态心电图监测到的28例短暂异常Q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全部做心脏彩超检查及血清酶学检查。结果28例短暂异常Q中冠心病21例(75%)出现左室壁局限性运动减弱;组织多普勒出现程度不同的色彩低暗或缺失。21例中有16例(76%)出现左室收缩功能减退。28例短暂异常Q患者血清酶学检查全部正常。随访2例在1个月内发生心肌梗死。其他7例左室壁运动及心功能正常。结论21例冠心病出现短暂异常Q与心肌缺血有关,并非心肌坏死。7例其他疾病出现短暂异常Q与心肌细胞代谢障碍、微小损伤或微小坏死灶有关。

  • 标签: 心电图 短暂性异常Q波 心脏彩超 临床意义
  • 简介:<正>肺型P在临床上较多见,常认为是右增大所致。现将我院1985年1月—1989年10月住院病人中心电图检查符合肺型P诊断,而无引起右增大的疾患存在,胸片或/和心脏B超检查证实右无增大的50例作一扼要分析,以探讨肺型P的病因及临床意义。

  • 标签: 病因分析 右房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描记 住院病人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