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颌和定位导板在正颌外科上颌Le Fort Ⅰ型术中的应用,观察其消除髁突移位带来的术后误差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需行上颌Le Fort Ⅰ型术的性错患者。术前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行全头颅扫描,将获得的DICOM格式数据导入Simplant软件,重建颌的虚拟三维模型,在虚拟三维头颅上定点测量分析,并虚拟手术模拟上颌Le Fort Ⅰ型,3D打印上颌及定位导板,手术中采用上颌导板确定线及上颌前徙位置。将患者术前虚拟设计方案测量数据与术后复查的虚拟头颅测量数据导入SPSS 22.0软件,行t检验分析2组数据的差异性。结果研究共纳入8例需行上颌Le Fort Ⅰ型术的性错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18~39岁,平均24.8岁。8例手术均顺利,术中导板和牙支持式板定位准确,应用顺利,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咬合稳定,关节无弹响。术前设计方案与术后三维重建的10个测量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和定位导板,可精准地控制上颌的三维移动,提高正颌外科中上颌Le Fort Ⅰ型术的精度,手术效果与术前设计方案高度一致。

  • 标签: 截骨术,勒福 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 正颌外科手术 成像,三维 打印,三维 测颅法 导板
  • 简介:摘要:目的:膝关节性关节炎使用个性化导板辅助胫骨高位治疗的效果。方法:2020年12月-2022年12月,确定本院接收的膝关节性关节炎患者80例,抽签平分2组,对照组(n=40):胫骨高位,观察组(n=40):个性化导板辅助胫骨高位,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膝关节恢复质量、术后应激反应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膝关节功能各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髋膝踝角、胫骨近端内侧角以及KS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术后应激反应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S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膝关节性关节炎接受胫骨高位治疗的患者,加入个性化导板辅助技术可提升手术质量,改善膝关节功能,控制术后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个性化截骨导板 胫骨高位截骨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骨盆及3D打印导板用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计算机辅助骨盆Salter术的DDH患儿(计算机辅助组)18例及接受常规骨盆Salter术的DDH患儿(常规组)25例。男11例,女32例,年龄(3.2±2.5)岁(范围1~11岁);国际髋关节发育不良研究所(International Hip Dysplasia Institute,IHDI)分型1型20例、2型9例、3型12例、4型2例;均为单侧脱位,左侧18例、右侧25例。计算机辅助组依据CT片上髋臼旋转角(acetabular tilt angle,ATA)和性髋臼指数(bony acetabular index,BAI)制订方案,使用Mimics软件模拟操作并制作3D打印导板。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髋关节评分。于末次随访X线片上比较两组的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中心边缘(central edge,CE)角及头臼指数(acetabulum head index,AHI),在三维CT片上比较手术前后计算机辅助组ATA的变化。结果计算机辅助组随访(2.3±0.2)年(范围2.0~2.5年)、常规组随访(2.8±0.15)年(范围2.5~3.0年)。计算机辅助组手术时间为(127±20.6) min,较常规组的(103±13.2) min长(t=4.657,P<0.001);计算机辅助组术中出血量为(157±17.5) ml、常规组为(151±15.3) m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5,P=0.239)。术后2年计算机辅助组髋关节JOA评分为(86.7±8.5)分,常规组为(84.8±1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8,P=0.533)。末次随访时计算机辅助组CE角为36.8°±5.2°,大于常规组的31.8°±4.4°(t=3.414,P<0.001);AI为23.5°±5.5°,与常规组(25.2°±4.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0,P=0.257);AHI为85.8%±6.6%,大于常规组的80.4%±8.3%(t=2.284,P=0.028);患侧ATA为12.3°±1.4°,与健侧(11.8°±2.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4,P=0.547)。结论基于特定解剖参数的计算机辅助术前规划可直观模拟过程,并制造个体化3D打印导板。与常规骨盆Salter术相比,对DDH患儿采用计算机辅助骨盆可以达到更精准的影像学矫正,进而获得更佳的头臼匹配关系。

  • 标签: 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 骨盆 截骨术 髋臼 髋脱位,先天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在胫骨骨折畸形愈合矫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0例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15例患者行3D打印导板辅助术治疗(3D打印组),男9例,女6例;年龄(46.3±8.2)岁;骨折畸形愈合位于胫骨中上段11例,胫骨下段4例;左侧6例,右侧9例;内翻畸形8例,外翻畸形7例;术前骨折畸形角度24.3°±5.5°。15例患者使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传统手术组),男10例,女5例;年龄(47.1±6.0)岁;骨折位于中上段12例,下段3例;左侧5例,右侧10例;内翻畸形7例,外翻畸形8例;术前骨折畸形愈合角度平均22.5°±5.4°。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结果3D打印组和传统手术组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D打印组和传统手术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10个月。3D打印组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组明显缩短[(102.2±13.0)vs.(137.9±10.5) min],术中出血量较传统手术组明显减少[(77.3±39.7)vs.(163.3±35.2) mL],术后3D打印组畸形角度较传统手术组显著减小[(1.9°±0.4°)vs.(3.2°±0.9°)],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见内固定物松动,处均实现愈合,未再次出现畸形,下肢力线恢复良好。结论3D打印导板技术在辅助胫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治疗中能精准,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有效纠正下肢力线,术后近期疗效良好,是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有效的辅助技术。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不愈合 截骨术 畸形愈合 3D打印技术 截骨导板
  • 简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是治疗终末期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金标准,手术量大,费用高昂,是一项庞大医疗支出[1]。但是,TKA患者术后有20%的不满意率,"无忧膝"存在太多不可控因素[2,3]。对于早中期、年轻活跃、伴有胫骨近端内翻畸形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

  • 标签: 胫骨高位截骨 个体化导板 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 3D打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导板在Rozansky Ⅲ、Ⅳ型痛性跟距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武汉市第四医院足踝外科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治疗的14例痛性跟距桥患者资料。男8例,女6例;年龄19~42岁(平均30.2岁)。获得全足CT扫描,以健侧为模板镜像标识切除桥部分并设计出3D定位导板,在导板引导下切除跟距桥病灶。记录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1.6个月(12~33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VAS评分(2.3±0.7)分、AOFAS踝-后足评分(86.5±4.5)分均较术前(7.0±1.9)分、(37.1±6.0)分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跟距桥复发或创伤性关节炎。结论3D打印个体化导板技术可以对跟距桥实行精确定位、完整切除,为跟距桥的手术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技术辅助手段。

  • 标签: 个体化医学 踝损伤 截骨术 跟距骨桥 3D打印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2种数字化下颌角导板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同一手术小组收治的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交替分配到A、B 2组,A组为常规导板组,B组为新式导板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术前将获得的CT数据导入Mimics 19.0,针对患者情况和要求设计个性化下颌角线和导板。A组以下颌除部分设计导板(常规导板),B组以下颌保留部分设计导板(新式导板),并三维打印出导板。所有患者经口内切口入路,术中用导板引导双侧下颌角弧形。术后1周内同样对所有患者行CBCT扫描,并观察患者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下面部形态。比较2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角弧形时间、术后单侧24 h引流量及术前设计与术后1周内三维重建模型下颌下缘的偏差。结果共纳入20例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其中A组10例,年龄(24.3±2.3)岁(20~31岁);B组10例,年龄(24.6±2.2)岁(22~30岁)。2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下颌角,无骨折、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效果均满意。A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角弧形时间为(18.1±1.0) min,明显长于B组的(14.2±1.4) min(P<0.05)。A组和B组术后单侧24 h引流量分别为(107.9±12.5) ml和(112.1±13.8) ml(P>0.05)。术前设计与术后下颌下缘的偏差:A组下颌下缘前部偏差值为(2.7±1.2) mm,明显大于B组的(1.6±0.9) mm (P<0.05);A、B 2组中部偏差值分别为(1.9±0.7) mm和(1.8±0.8) 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后部偏差值为(2.8±1.1) mm,明显大于B组的(1.8±0.8) mm (P<0.05)。结论数字化导板辅助下颌角术,可以实现精确,降低手术难度;新式导板在术中就位更容易,固定更稳定,手术效率和准确性高于常规导板

  • 标签: 截骨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 下颌角肥大 数字化手术导板 三维打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3d打印导板辅助胫骨高位治疗膝内翻畸形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间我院接收的16例膝内翻畸形患者,均接受胫骨高位治疗,辅助以3d打印导板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6例患者均未出现有并发症情况,术后股胫角以及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前,胫骨近端内侧角、下肢负重线比率明显高于手术前,且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内翻畸形患者而言,胫骨高位治疗辅助以3d打印导板技术,可有效纠正下肢力线,减轻疼痛,值得推广。

  • 标签: 3d打印导板 胫骨高位截骨 膝内翻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3D打印导板辅助胫骨高位开放式术联合关节镜清理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7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2例进行胫骨高位开放式术联合关节镜清理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划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治疗,观察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方式均能够有效改善畸形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膝关节内翻畸形的患者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胫骨高位开放式术联合关节镜清理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预后恢复较好。

  • 标签: 胫骨高位开放式截骨术 关节镜清理 膝关节内翻畸形 3D打印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个体定制三维(3D)打印导板辅助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20例初次单侧TKA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D打印导板辅助TKA术10例(3D组),传统TKA术10例(常规组)。纳入标准: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的或传统的初次行单侧TKA术患者,获完整随访者。排除标准:缺损较大需垫片或延长杆的患者,既往有膝关节手术史,严重的膝内外翻畸形和屈曲挛缩畸形,随访时间〈5个月者。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侧别、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2周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ROM)、髋-膝-踝角(HKA)、冠状面股骨组件角(FFC)、冠状面胫骨组件角(FTC)、矢状面股骨组件角(LFC)、矢状面胫骨组件角(LTC)与理想状态值的偏差。年龄、手术时间、HSS评分、ROM、HKA角偏差、FFC角偏差、FTC角偏差、LFC角偏差及LTC角偏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和侧别的比较采用校正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卡方检验;出血量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3D组和常规组的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368ml和517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4,P〈0.05);3D组和常规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5.7±2.2)min和(52.8±2.8)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9,P〈0.05);3D组HKA角平均偏差(0.76±0.21)°、FFC角平均偏差(0.36±0.10)°、FTC角平均偏差(0.14±0.01)°、LFC角平均偏差(4.13±0.70)°、LTC角平均偏差(0.51±0.11)°,均小于常规组[分别为(2.71±0.73)°、(1.38±0.54)°、(1.23±0.82)°、(9.56±1.22)°、(0.96±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D组的膝关节ROM(109.7±5.8)°和HSS膝关节评分(86.8±5.6)分,与常规组[分�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打印 三维 计算机辅助设计
  • 简介:摘要胫骨高位(HighTibialOsteotomyHTO)是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主要针对的还是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旨在通过纠正下肢力学轴线,将胫骨近端的内翻纠正为轻度外翻,减轻膝关节内侧间室承受的压力,缓解患者症状,避免已有损伤的软骨遭受进一步破坏,推迟或避免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近年来,该技术不断完善,扩大了适应证,如膝关节内翻畸形伴发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股骨内侧髁软骨损伤、内侧半月板缺失、剥脱性软骨炎,以及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和后外侧复合体等慢性韧带不稳定所引发的相应临床症状,还有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后导致的下肢力线异常1。

  • 标签: 骨关节炎 胫骨高位截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在膝外翻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在郑州市骨科医院关节Ⅰ科行TKA的21例膝外翻患者资料,男5例,女16例;年龄62~78岁,平均66.7岁。应用3D打印导板辅助完成TKA,通过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股胫角、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应用效果。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10个月至4年(平均16.3个月)随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股胫角由术前的17.6°±5.7°改善为6.3°±1.2°,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71.3°±5.8°改善为102.4°±7.5°,HSS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38.2±5.7)分提高至(87.5±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评估显示假体稳定,无松动及溶解发生。结论3D打印导板应用于膝外翻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提供精确的,有效纠正力线,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骨关节炎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膝外翻 3D打印技术 截骨导板
  • 简介:目的:研究第1跖骨双+Akin治疗成人重度拇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14年06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足踝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35例41足采用第1跖骨双+Akin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拍摄负重位足部正侧位x线片,并进行AOF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正位x线片上HVA、1-2IMA和DMAA,记录术前和末次随访AOFAS评分。末次随访HVA〉15°认为拇外翻畸形复发。结果:35例患者41足共随访34例40足(1例单足拇外翻手术患者失访),平均随访19.2月(9—38月)。HVA、1-2IMA和DMAA从术前43.2°(38°~54°)、18.6°(13°~26°)和14.9°(12°~27°)到术后6.9°(1°~13°)、8.6°(4°-14°)和7.2°(5.9°-9.0°);AOFAS评分从术前47.5分(39~61分)分到术后82.1分(75—92分)。无拇外翻畸形复发。平均愈合时间7.6w(6~11w),无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发生。1例患者出现伤口裂开及表浅感染,给予换药、口服抗生素后愈合。结论:第1跖骨双+Akin可以很好的矫正拇外翻畸形的HVA、1—2IMA和DMAA,临床愈合疗效满意。

  • 标签: 双截骨 Akin截骨 重度 拇外翻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使用3D打印个性化导板(PSI)和传统手术器械(CI)在股骨假体旋转对线上的差异。方法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前瞻性连续纳入80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初次单侧TKA的患者,其中女63例,男17例,平均年龄69岁。根据区组随机(区组大小为4)的方法,分为PSI-TKA组和CI-TKA组,每组患者4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骨假体的旋转角度,旋转对线的偏移率,术后1年随访时的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以及膝前痛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股骨假体旋转角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I-TKA组0.7°,PSI-TKA组0.6°,P=0.279),但PSI-TKA组患者旋转角度的变异系数低于CI-TKA组(1.50比2.14)。所有患者总体力线偏移(内旋/外旋>2°)率是13.5%,其中CI-TKA组为19.4%,PSI-TKA组为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5)。共有6例(8.1%)患者在术后1年随访时出现了膝前痛。两组在术后1年时的膝前痛发生率和膝关节HSS评分及WOMAC总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SI和传统器械手术一样,可良好地重建TKA术后股骨假体旋转对线,且展现出了减少力线偏移的趋势。

  • 标签: 关节成形术,膝,置换 3D打印 个性化截骨导板 股骨假体旋转对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结合"栅栏"螺钉技术治疗涉及外后髁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采用3D打印导板结合"栅栏"螺钉技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1例涉及外后髁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22例、女19例;年龄(47.4±11.5)岁(范围22~69岁);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Ⅳ型18例、Ⅴ型14例、Ⅵ型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12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但均无神经和血管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2±3.4)d(范围4~17 d)。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扫描及数字化建模,以3D打印制作1∶1实体大小的骨折模型,设计导板和"栅栏"螺钉预置导板;术中按导板行胫骨外髁,复位后以"栅栏"螺钉预置导向器辅助置钉固定骨折。术后依据膝关节Rasmussen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4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2±5.8)个月(范围6~26个月)。术后即刻X线片均提示骨折复位良好,骨折愈合时间为(14.1±1.2)周(范围12~17周)。术后1年膝关节Rasmussen评分为(17.4±1.6)分(范围13~19分),其中优31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5%(39/41);HSS评分为(87.3±5.6)分(范围68~95分),其中优30例、良10例、可1例,优良率98%(40/41);膝关节活动度126.8°±3.8°。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发生腓总神经损伤、腘血管损伤、术后感染、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3D打印导板结合"栅栏"螺钉技术是治疗涉及外后髁塌陷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术后近期疗效满意。使用定制化导板更精准,损伤更小,使用"栅栏"螺钉预置导向器可提高螺钉置入的准确性。

  • 标签: 打印 三维 胫骨骨折 截骨术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3D打印技术是由数字化材料科学与机械化智能制造相结合而诞生的一项先进技术,其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3D打印技术具有提高精准度、缩短手术时间及使假体更吻合等优势。本文就3D打印个体化导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跖骨近端闭合楔形术(proximal closing wedge osteotomy,PCWO)联合Akin术治疗重度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重度外翻患者45例(50足),其中男14例,女31例;年龄(40.1±13.0)岁(范围17~67岁)。50足均采用微创PCWO联合Akin术治疗。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末次随访时均通过X线片测量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跖骨远端关节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DMAA),跖趾关节远端固定角(distal articular set angle,DASA),趾骨间角(interphalangeal angle,IPA),参照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和Olerud-Molander主观功能评分(Olerud-Molander ankle score,OMA)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测量术前、末次随访时第一跖骨的绝对长度、相对长度并计算前后差值。结果45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0±2.04)个月(范围12~22个月)。无复发病例,无转移性跖痛。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HVA分别为42.83°±4.63°、12.83°±1.53°、13.49°±1.33°、14.08°±1.49°、14.12°±1.35°,术后各节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IMA分别为18.29°±0.94°、7.84°±1.22°、8.31°±1.03°、9.01°±1.08°、9.09°±1.11°,术后各节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AOFAS评分分别为(50.64±7.94)分、(88.80±2.68)分、(90.10±3.51)分、(91.20±3.89)分、(91.37±3.71)分,术后各节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OMA评分为(61.00±7.00)分、(90.90±5.02)分、(91.60±4.57)分、(93.20±3.61)分、(93.48±4.91)分,术后各节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第一跖骨绝对短缩3.03 mm,相对短缩0.72 mm。结论微创PCWO联合Akin术治疗重度外翻可有效矫正外翻畸形,并且手术切口小,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拇趾外翻 截骨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治疗结果
  • 简介:背景: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老年性[足母]外翻越来越多见。老年性[足母]外翻一般畸形严重,很难依靠单一术矫正足部的全部畸形。目的:观察第1跖骨远端Chevron术结合趾骨Akin术治疗老年性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采用第1跖骨远端Chevron术结合趾骨Akin术治疗老年性[足母]外翻患者138例(253足),男31例(45足),女107例(208足);年龄65~92岁,平均(77.8±2.3)岁。分别于术前1d、术后7d、术后6周、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AOFAS的Maryland第1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进行疼痛评分和功能评定。术前、术后6周、末次随访时拍摄足负重位X线片,测量和记录HVA角、IMA角、DMAA角变化情况,并进行影像学评定。结果:138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6±0.5)年。无一例出现处迟延愈合和不愈合,无跖骨头坏死。所有患者术后7d、术后6周、末次随访时足部疼痛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末次随访时更显著(P〈0.01)。AOFAS的Maryland第1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功能评定,总优良率为96.8%。HVA角、IMA角、DMAA角均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末次随访时发现各角度均较术后6周有一定程度的丢失,但无统计学差异,患者亦无临床症状。结论:运用第1跖骨远端Chevron术结合趾骨Akin术治疗老年性[足母]外翻的临床疗效明显。手术在单一切口下即可完成,操作相对简单,适宜推广应用。

  • 标签: 截骨术 [足母]外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LeCoeur骨盆三联术治疗17髋大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儿童的随访分析,探讨治疗大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对本院15例17髋年龄大于6周岁,平均年龄7.5岁,采用LeCoeur骨盆三联术治疗,术后石膏固定6~8周,然后开始行髋关节功能锻炼,平均随访13月,对髋关节的评价采用Makay功能评价和髋关节X线的Severin评价。结果15例17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末次随访结果髋关节功能采用Makay功能评价优7髋,良6髋,可2,差2例,优良率76.5%;髋关节X线的Severin评价,优8髋,良6髋,可2差,1例,优良率82.4%。结论对于年龄大龄6周岁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采用LeCoeur骨盆三联术及股骨术,只要术前积极准备设计周到,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Le Coeur骨盆截骨 股骨截骨 大龄髋关节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