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极射频消融(bipola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BRA)在治疗瓣膜合并长程持续房颤(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LSP-AF)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268例瓣膜合并LSP-AF,在心脏手术同时行BRA手术患者。比较患者术后窦性心律转复及房颤复发情况等,以及影响远期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268例患者中行单纯二尖瓣手术86例,单纯主动脉瓣手术4例,联合瓣膜手术164例,其他类型手术9例。术前房颤病程(2.00±1.89)年,左心房直径(56.83±8.27)mm,术后30天内死亡15例。术后随访窦性心律维持率1年86.6%,2年75.4%,5年67.7%,8年57.8%。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左心房直径(HR=1.073,P<0.001)和房颤病程(HR=1.070,P=0.025)为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瓣膜手术同期应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房颤,采用双房全迷宫消融线路,并发症少,安全简便且远期效果良好。

  • 标签: 房颤 瓣膜性心脏病 双极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人群瓣膜相关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689例绵阳医保瓣膜患者相关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价高血压、糖尿病、年龄大于75岁、周围血管病、充血性心衰、体循环栓塞史、女性性别、肾功能不全8个危险因素与瓣膜相关栓塞的相关。结果平均历险时间1.3年,发生体循环栓塞39例,栓塞率4.3/100人年,高血压、年龄大于75岁、体循环栓塞史是绵阳医保人群NVAF相关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HR分别为3.05(1.43~6.48)、2.50(1.28~4.88)、2.57(1.21~5.45)。结论高血压、年龄大于75岁、体循环栓塞史是绵阳医保人群NVAF相关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非瓣膜病房颤 危险因素 体循环栓塞 社会医疗保险人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住院瓣膜患者不使用华法林治疗的因素。方法2013年2月到2015年12月选择在我院住院诊治的瓣膜患者160例,记录与观察不使用华法林治疗情况,同时调查患者的临床治疗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在160例患者中,不使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有40例,比率为2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冠心病与出血为住院瓣膜患者不使用华法林治疗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本地区住院瓣膜患者不使用华法林情况还比较常见,多与患者的年龄、合并冠心病与出血情况等有关,临床医师、药师应加强用药监护。

  • 标签: 非瓣膜病房颤 华法林 多因素分析 年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瓣膜房颤的临床分析。方法对本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瓣膜房颤的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予口服华法林药物治疗,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治疗8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做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针对两组患者的血栓栓塞和出血的情况来看,治疗组的治疗效率为96.68%,对照组的治疗效率为71.42%,两组的差异解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瓣膜房颤在口服华法林药物治疗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栓栓塞的情况,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 标签: 老年 非瓣膜病性房颤 华法林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强度抗凝在老年瓣膜慢性房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6例老年瓣膜慢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标准强度抗凝,对照组给予低强度抗凝。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脑卒中、消化道功能异常、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比于低强度抗凝,标准抗凝强度的华法林治疗老年瓣膜慢性房颤的效果更好。

  • 标签: 不同强度抗凝 老年 非瓣膜病慢性房颤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达比加群酯对瓣膜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CHADS2评分≥1分的140例瓣膜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达比加群酯治疗)和对照组64例(华法林治疗),观察1年中脑栓塞、TIA(短暂脑缺血发作)、其他部位动脉栓塞及各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缺血性卒中1例,对照组发生缺血性卒中和TIA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比3.13%,P=0.46);观察组各种出血的发生率低于较对照组,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1.32%比6.25%,P=0.12)。结论达比加群酯预防瓣膜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效果不劣于华法林。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非瓣膜病房颤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对瓣膜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6例瓣膜患者,每组各为42例,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为108例,采用1.5~3mg中低强度华法林抗凝进行治疗;观察组为105例,采用3~4mg高强度华法林抗凝进行治疗;治疗组为113例,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每组随机抽取42例,华法林用药剂量调整一次0.5mg,比较分析三组出血、栓塞及上腹部不适等情况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发生栓塞及上腹部不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治疗组(P<0.05);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血栓栓塞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者采用低强度华法林抗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有效降低瓣膜血栓栓塞、出血等发生率,具有安全,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 标签: 非瓣膜病 房颤 血栓栓塞 华法林抗凝 阿司匹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华法令的抗凝效果,并与标准剂量强度进行对比。方法随机将持续房颤患者分为2组,研究组(小剂量华法令组)66例(INR1.5-2.0),对照组(标准剂量强度华法令组)65例(INR2.0-3.0),华法令用量根据INR调整,用药12个月,分别观察栓塞、出血及死亡例数。结果两组栓塞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出血例数多,与研究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小剂量华法令进行抗凝,使INR保持在1.5-2.0既有抗凝效果,降低了脑栓塞的危险,又减少了出血的并发症。

  • 标签: 华法令 非瓣膜病房颤 抗凝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对已进行抗凝治疗的持续瓣膜房颤(AF)左心耳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F患者血浆BNP浓度,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左心耳有无血栓形成。结果血浆BNP浓度>251.2pg/ml的AF患者,左心耳形成血栓的机率高(p<0.001)结论血浆BNP浓度>251.2pg/ml是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持续性房颤 脑钠肽 左心耳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术联合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心脏瓣膜变合并房颤的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1月到2021年11月收治的心脏瓣膜变合并房颤10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瓣膜置换术治疗,观察组50例,予以瓣膜置换术+房颤射频消融术。结果:观察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容积等心功能指标较对照组更优,即刻窦性心律恢复率较对照组更高,辅助呼吸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死亡率比对照组更低,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瓣膜置换术 房颤射频消融术 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房颤 应用效果
  • 简介: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心房规则有序的电活动消失,代之以快速、杂乱无章的心房颤动波,是最常见的持续心律失常。心房无序的颤动使其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心耳内的血液流动速度缓慢甚至停滞进而产生心房附壁血栓。与普通人群比较,房颤患者具有较高死亡率和致残率,这主要是由于房颤患者易于发生缺血性卒中。研究结果显示,瓣膜房颤患者每年栓塞事件的发生率约5%,是非房颤患者的两倍,15%~20%脑栓塞的发生是由于房颤,在老年人群中房颤并发栓塞的比例更高,由其导致的脑栓塞为房颤患者的5倍[1]。

  • 标签: 心房颤动患者 老年人群 抗凝治疗 非瓣膜病 持续性心律失常 房颤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瓣膜患者左房血栓应用CHADS2及CHA2DS2-VASc评分系统评估,对两种方法评估结果进行对比讨论。方法参与本实验的瓣膜患者共305例,对其左室血栓风险进行评估研究。经临床检查诊断发现有56例患者出现了左房血栓情况,将其设定为A组;另外的249例未出现左房血栓情况的患者,将其设定为B组,对其评分与病症相关进行讨论研究。结果相比于CHADS2评分系统,应用CHA2DS2-VASc评分系统得分评分更高,同时A组患者评分系统中的低危、中危及高危比率均更高,评分系统危险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患者的左房血栓发生率越高,两者存在直接关系。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CHA2DS2-VASc评分可作为主要评估指标。结论瓣膜患者在进行左房血栓诊断、风险评估诊断过程中,依据CHA2DS2-VASc评分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左房血栓,从而制定科学有效治疗方案。

  • 标签: 非瓣膜病房颤 CHA2DS2-VASc评分 CHADS2评分 风险评估
  • 简介:目的评价风湿瓣膜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的安全和疗效。方法57例风湿瓣膜合并房颤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23例,年龄39~65岁,平均年龄47.6岁(标准差16.7岁),轻度二尖瓣狭窄4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2例,二尖瓣置换术后17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后34例(其中8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左心房内径(45.6±7.1)mm,阵发性房颤3例,持续房颤54例,房颤病程(2.1±1.7)年。术前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排除左心房血栓。采用CARTO三维系统引导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术.附加二尖瓣峡部、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及左心房碎裂电位消融以改良基质。术后定期随访Holter、ECG及UCG。结果5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消融术。操作时间(184±26)min,X线透视时间(25±14)min。环肺静脉消融使左肺静脉电隔离49例(86.0%)、右肺静脉电隔离52例(91.2%)。其余病例结合肺静脉节段消融实现电隔离。持续房颤消融恢复窦性心律9例,其中3例环肺静脉消融终止,6例碎裂电位消融终止;持续房颤转为不典型房扑4例,消融未能终止,转为典型房扑2例,三尖瓣峡部消融恢复窦性心律。消融结束未恢复窦性心律者,均行直流电复律成功转复。术后1个月1例阵发性房颤和10例持续房颤因复发再次消融。随访时间(7±4)个月,45例(78.9%)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CARTO系统引导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结合基质改良治疗瓣膜心脏病合并的房颤在有经验的治疗中心安全有效。

  • 标签: 肺静脉 消融术 风湿性瓣膜病 心房颤动
  • 简介:<正>32例患者在房颤时静注胺碘酮150mg负荷量后,以600mg/min静滴维持,24h静脉用量600mg,连续7d,转为窦律后再减为200mg/d。若仍未转复则停药。共观察3周。结果:26例用药后转复窦律,并维持至观察结束。其中用药后2h转复3例,2~4h转复11

  • 标签: 负荷量 心室率
  • 简介: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着年龄递增,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步凸显,房颤的发病率增加,其卒中发生风险明显升高。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二尖瓣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慢性持续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到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持续房颤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37例,接受二尖瓣手术结合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41例,接受二尖瓣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房颤恢复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在术后一周、半年、一年以及两年的房颤恢复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持续房颤患者,采用二尖瓣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让患者的房颤症状恢复,有利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

  • 标签: 二尖瓣手术 射频消融治疗 慢性持续性房颤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估安神定悸汤联合盐酸胺碘酮对瓣膜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 从2020年3月至2020年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