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直肠肛管恶性黑色是一种治疗难度大且预后差的恶性肿瘤,其相关研究较少。手术依旧是治疗的基础手段,但是仍缺少足够的数据来评价宽局部切除(widelocalexcision,WLE)与经腹-会阴切除(ab-dominalperineumresection,APR)与术式哪种更具有优势。临床上亦常采用干扰素和放疗等辅助疗法,但其效果仍需进行进一步评价。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直肠肛管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恶性黑色的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9例恶性黑色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给予病理切片并诊断,进而观察其病理特征。结果本组患者肿块体积在3.1cm×2.0cm×0.8cm~1.0cm×0.6cm×0.3cm之间,肿物颜色呈褐、黑、暗红及黑褐等多种颜色;肿物呈结节状、菜花状、息肉状、乳头状等各种形态;52例镜下显示为上皮样细胞,32例为梭形肿瘤细胞,5例为混合细胞形;HE染色下,72例肿瘤细胞胞浆内有明显黑色颗粒;全部患者免疫组化HMB45与S-100均呈阳性。结论结合肿瘤肉眼特征、光镜所示、免疫组化及黑色颗粒检查,即可早期诊断恶性黑色,这对早期给予治疗干预,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对皮肤恶性黑色的临床的病例进行研究调查。方法通过对2013年1月到2015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0例皮肤恶性黑色患者的皮肤标本进行临床研究,对其症状进行回顾。结果恶性黑色细胞形态多样,分为上皮样细胞、棱形细胞、小痣样细胞、透明细胞及巨细胞等,排列也多样化,呈巢状、梁状、腺泡状、束状、编织状漩涡状或弥漫分布。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细胞S-100蛋白、HMB45、Vimentin等阳性率分别为84%、72%、80%等。结论恶性黑色的结构以及形态多样,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 标签: 黑色素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病例摘要患者,周国安,男,65岁。因上腹部憋胀、反酸伴消廋2个月余,来我院就诊。胃镜检查示胃底黏膜光滑,皱襞形态规律,见散在的点、片状糜烂灶,黏膜略隆,表面呈黑色,黏液湖色清量中等;胃体下大弯、胃角小弯分别见散在的黏膜略隆,大小0.2~0.6cm,中央凹陷糜烂,表面呈黑色,质稍硬,易出血(图1、2、3)。取组织活检,病理结果示恶性黑色(转移性)(图4)。经询问病史得知患者左侧腰部有一大小约0.2cm的黑痣生长多年,于2012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痒、痛且面积增大,挠之易出血,反复发生,在当地医院外科就诊,局部切除后,未做病理检查及相关检查。3个月后同侧腋下出现数个肿块,无不适感,未在意。近2个月以来,感上腹部不适、憋胀、反酸、消廋,自行购药口服,症状未见缓减,随来我院就诊。患者随后到北京进一步诊疗,因错过早期最佳治疗时机,没有好的治疗方案,于4月28日于家中去世。

  • 标签:
  • 简介:发病情况有年龄特点,成人眼肿瘤多见于结膜癌、泪腺癌、发生于眼睑上的眼睑癌、发生于虹膜、睫状体的葡萄膜恶性黑色肿瘤;小儿眼肿瘤最多见的是发生于眼底的视网膜母细胞和发生于眼窝的横纹肌肉瘤。眼肿瘤,特别是在患有葡萄膜恶性黑色肿瘤时,最为常见的症状是视力低下,其次是飞蚊症、视野狭窄等。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重离子 视网膜母细胞瘤 黑色素肿瘤 患者 眼部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5期
  • 机构:百时美施贵宝(BMS)公布了备受业界关注的免疫组合疗法Opdivo+Yervoy用于黑色素瘤一线治疗的数据。与Yervoy单药疗法相比,Opdivo+Yervoy组合疗法取得了非常高的客观缓解率(61%vs11%),完全缓解率22%,疾病恶化或死亡风险降低60%,疗效之强劲在黑色素瘤治疗领域前所未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黑色是一类起源于神经脊黑色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具有预后差、转移率高、侵袭性强等特点,其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2%。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2万例,发病率约为0.49/10万,其发病率虽低,但近年来仍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该病好发于皮肤、眼、外阴部,也可发生于肛门、直肠、鼻窦、肺,偶见于脉络膜及软脑膜等处。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瘤栓 左肾静脉 黑色素细胞 侵袭性 软脑膜
  • 简介:目的:研究魟鱼软骨多糖对小鼠黑色的抑制作用及对Laminin-5γ2、HIF-α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16小鼠黑色细胞,MTT法测定魟鱼软骨多糖不同剂量组对黑色细胞与基质之间粘附的影响,将培养的B16细胞悬液接种于C57BL/6小鼠右侧腋下部位,建立肿瘤模型。将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魟鱼软骨多糖高、中、低剂量(700mg/kg、300mg/kg、100mg/kg)组、环磷酰胺(60mg/kg)组,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并计算原发抑制率;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Laminin-5γ2、HIF-α蛋白的表达,采用RT-PCR方法检测Laminin-5γ2mRNA、HIF-αmRNA的表达。结果:应用魟鱼软骨多糖100、20、4、0.8mg/L,黑色细胞于基质间的粘附受到抑制,分别为16.67%、11.90%、9.52%、7.14%。小鼠原发抑制率与空白对照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魟鱼软骨多糖100、300、700mg/kg和环磷酰胺组抑癌率分别为14.77%,31.48%,44.5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魟鱼软骨多糖各剂量组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Laminin-5γ2、HIF-α蛋白表达受到抑制,Laminin-5γ2、HIF-α的基因表达显著降低。结论:魟鱼软骨多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小鼠黑色移植的生长,可能与其减少肿瘤中Laminin-5γ2、HIF-α蛋白表达有关,Laminin-5γ2、HIF-α有望成为抗癌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魟鱼软骨多糖 恶性黑色素移植瘤 Laminin-5γ2 HIF-α VM
  • 简介:目的:探讨巨型先天性黑色细胞痣(Giantcongenitalmelanocyticnevi,GCMN)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表现以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分析20例GCMN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总结其临床表现,切取标本进行HE、Masson、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20例均为先天性散发病例,发病部位可为头面部、躯干部和手臂,典型皮损为大面积表面被毛(多为黑色浓密毛发)的浅棕至深黑色色素沉着样皮肤变化。镜下见痣细胞浸润至真皮深层,可达皮下组织。真皮浅层可见“境界带”和“色素沉着”现象。免疫组化染色可见GCMN中痣细胞Melan-A、S-100染色阳性;HMB-45染色呈局灶性阳性;PCNA染色见痣细胞呈高增殖状态。对部分非手术治疗患者的病理切片观察可见,化学剥脱治疗后真皮浅层色素和痣细胞大量减少,而对深层痣细胞无明显影响。激光治疗后真皮乳头层色素沉着消失,局部皮肤黑色外观改善。结论GCMN中黑痣细胞浸润深度深,与神经嵴来源黑色细胞具有同源性,且呈高增殖状态。化学剥脱治疗与激光治疗各有其特点,但均只能改善局部外观,为非彻底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针对累及大部分皮肤的GCMN治疗仍是难点,亟待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先天性巨型黑色素细胞痣 组织病理学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肿瘤的MRI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原发性黑色肿瘤患者42例为观察对象,均行MRI扫描,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中枢神经黑色极易出现小血管侵袭,导致血管出血发生率增加,一般无明显钙化,少数肿瘤可能有囊变情况出现;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黑色肿瘤MRI表现具有较高特异性,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原发性黑色素肿瘤 中枢神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胃间质的CT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42例良、恶性胃间质患者的CT资料,且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探讨原发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总结CT诊断要点。结果对42例良、恶性胃间质患者的肿瘤形态、生长方向、位置、强化方式、有无坏死、有转移等CT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肿瘤大小、形态、位置以及早期血行转移是有效的恶性胃间质的CT诊断要点。结论CT对恶性胃间质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胃癌 间质瘤 病理 X线计算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断原发性胃肠道淋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3年2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7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其比例近,临床症状主要有体重减少、腹部包块与腹胀痛。内镜下可观察到黏膜不光滑,壁增厚,有不规则性的隆起,糜烂范围大和不规则性的溃疡,胃体、空肠、胃窦、回盲部与右半结肠等为易发部位。结论胃肠都淋巴在临床特点以及内镜表现等方面没有特异性,镜下检查时要对病灶进行多个位点的深挖活检,以增加阳性率。

  • 标签: 原发性 胃肠 恶性淋巴瘤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通过本组神经鞘的诊治总结探讨上肢神经鞘恶性的鉴别。方法:本组21例,均以发现手部及前臂大小不等,时间及数量不同的肿物入院,其中,男10例,女11例;其中发源于正中神经6例,尺神经6例,桡神经浅支3例,指掌侧总神经3例,指固有神经2例,骨间背侧神经1例。体大小不一,黄豆至拳头大小。大多为单发,少数多发。发现时间2月至42年。结果:本组21例,17例1次切除治愈,患肢恢复良好外形及功能;3例复发患者中2例再次切除后随访未再见复发,1例复发后再次切除病理诊断为恶性神经鞘膜,2月后转移,接受化疗。1例首次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恶性,拒绝治疗,8月后死亡。结论:前臂及手部神经鞘膜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但有少数恶性存在,需引起重视,尽早鉴别采取必要治疗。

  • 标签: 神经鞘瘤 鉴别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客观评价超声对卵巢良、恶性畸胎的诊断价值,总结提升卵巢良、恶性畸胎患者诊断精准性的临床方法。方法以随机方式选择本院妇科近两年收取的24例卵巢良、恶性畸胎确诊患者,选择超声诊断为主要检查方案进行检查,观察所有入选患者超声图像。结果所有入选患者接受超声检查以后,发现21例(87.50%)患者属于良性的畸胎,3例(12.50%)患者属于恶性畸胎。结论超声对卵巢良、恶性畸胎的诊断价值十分突出,能够对卵巢良、恶性畸胎做出精确判断,使用效果突出。

  • 标签: 超声 卵巢良性畸胎瘤 卵巢恶性畸胎瘤 诊断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