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出世间是佛教的终极追求,它不是指离开人生社会躲入深山古寺的空间意义,而是透彻地把握世间的实际性质,去除杂染增长清净而至于圆满境地,即世间本身而获得出世间的意义,其具体过程即进入、改革、进善、发达、觉悟人生社会的过程。

  • 标签: 世间 因缘 出世 入世
  • 简介: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佛教伦理和道教伦理也是需要加以介绍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分两次介绍。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因崇奉佛和阐扬佛的言教而得名。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教。佛教于西汉末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或东汉初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后,

  • 标签: 中国古代 世界 印度 内容 思想 西汉
  • 简介:僧肇佛学主观上承绪罗什般若学的思辨传统,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展开对世界“真实”的追索以及人生“意义”的探求。在对中观“三论”的阐释中,僧肇力图以求真求实的精神,反映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的本来面貌。但是,由于受特定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他并没有坚持罗什之学的批判原则,逐步放弃龙树中观系统的“破斥”精神,转而对《维摩诘经》“不二法门”盎然兴趣。在“不二”思维原则的指导下,僧肇佛学体系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因素,致使他所阐述的般若学精神难以纯粹。因般若之性空思想难以落实,故僧肇提倡以涅榘至极之果为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为《肇论》的宗旨。

  • 标签: 僧肇 思想述评 《维摩诘经》 思辨传统 学术研究 “意义”
  • 简介:心性思想是印度佛教最具特点的学说之一。作者认为,原始佛教有“心识说”,没有鲜明的心性论思想;部派佛教有“心相说”和“心性说”二部分内容,各部派讨论的重点在心的本性是否染净,由此推出心性本净和性本不净的二种不同判断;大来佛教将部派佛教的“心性说”发展为“如来藏——佛性”说,以后又与阿赖耶识相调合。由此可知,印度佛教心性思想是因人的解脱要求而产生的,其主流是心性清净说

  • 标签: 如来藏 《大正藏》 阿赖耶识 部派佛教 印度大乘佛教 印度佛教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4-05
  • 简介:戒律是佛教三藏之一,它是佛门弟子们的行为规范,守持戒律的关键在于戒体的获得及守护。过去对戒体问题的讨论多集中于戒体的获得条件、戒体的破失及如何防护,而对戒体本身的定义、种类、性质及其于佛教义理的互动发展脉络缺乏必要的研究。本文依据经论对上述问题拟作粗线条的疏理。

  • 标签: 佛教 戒体思想 守持戒律 教义思想
  • 简介:'中有'是印度部派佛教各派别间辩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主张'有中有'的部派认为有情死后,为了寻找生处必须有一种自体当作媒介,因而提出细微五蕴身的'中有'。然而,主张有情死后其心刹那生起的部派,理所当然对'中有'持否定态度。在各部派辩论'中有'时,支持'中有'的部派从契经中找出各种证据,因而引申出'健达缚''求有''意成'等'中有'之'异名'。同时,在被反方批判的情况下,他们也必须对'中有'概念设法辩护。由此,在双方的辩论中,'中有'的种种特质就展现了出来。

  • 标签: 中有 部派佛教 《大毗婆沙论》 《俱舍论》 《论事》
  • 简介:“人间佛教”或“人生佛教”提出近百年来,成为主导当代中国佛教实践追求的新方向和中国佛教现代化的新道路。1981年,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撰《佛教常识答问》,第五章的最后部分为“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这是大陆佛教在“文革”后对“人间佛教”的最早倡导。

  • 标签: “人间佛教” 中国佛教协会 圆教 佛教现代化 人生佛教 佛教常识
  • 简介:天台宗人间佛教思想主要体现为:基于心性论,以“一心三观”思想断除人们将世间与出世间打成两截的执见,解除人们对出世间的执着,将人们的兴趣重心拉回到当下,依靠自身菩萨行来获得佛陀之道;对儒家思想的会通体现出具体性与深入性。此种会通,其宗教目的在于,将儒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的内圣外王理念融摄到菩萨道践行之中。天台宗人间佛教思想为解决转型期出现的社会矛盾可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

  • 标签: 天台宗 心性论 一心三观 人间佛教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9-20
  • 简介:洪修平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出版。《宝庆丛书》之一,朗宇主编。本书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魏晋般若学及其与玄学的关系;二是玄佛合流与僧肇思想;三是禅学与禅宗;四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五是中国佛教的特点与精神;六是儒佛道三教关系中国佛教的发展。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贯穿着一条主线,即从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中来研究中国佛教的传播发展及其特点的理解。

  • 标签: 中国佛教 佛教儒道 儒道思想
  • 简介:因果法则、博爱观念、布施及反求诸己分别构成了佛教利他主义思想的精神诉求、情感诉求、行为诉求和人际诉求。佛教利他主义思想含纳了绝对的平等观、虚无的正义观、朴素的处世观以及至善的生命观等观点,对此应予科学的解读,为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 标签: 佛教 慈悲 利他主义
  • 简介:从人间佛教思想的酝酿开始,百年来中国佛教史上存在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象,这就是反对或不赞成“人间佛教”提法的人或许各有各的理由,总的来说,都针对其变革性一面而来。而改革一方则都出于对现代世界大势的切肤了解,而不满当时佛教界的现状,不甘心佛教的衰落与日益社会边缘化,因而试图有所振作,希望改变教界现状与佛教在社会上的形象。他们的主张往往援引并以强调佛教传统上的依据,当然,对传统的取舍和发挥又各有侧重。从太虚提出教制革命、教理革命、教产革命被讥为“提婆达多”再世,到近年针对“人间”提法而突出佛教“超人间性”的议论莫不如此,而人间佛教提倡者所强调的历史继承性从一开头也都是有针对性的有感而发。赵朴初于1981年重提人间佛教,1983年所作的《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报告中有关内容之所以相当温和,就充分考虑了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实际情况。已故玉佛寺方丈真禅法师也是这样,他既了解世界大势,也深悉中国佛教界的现实情况,因此,就人间佛教的提倡而言,其与赵朴老在认识极其一致,但也有不少独到之处。依据接触到的真禅法师的著述,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这位大和尚的人间佛教思想

  • 标签: 人间佛教思想 佛教史 社会边缘化 “人间佛教” 中国佛教协会 真禅法师
  • 简介:茗山法师(1913-2001),谷姓钱,名延龄,江苏盐城人,太虚法孙。自幼随父学习儒家经史。因家贫,未能进新式小学读书。1932年依建湖罗汉院释宏台出家,后在镇江焦山定慧寺受戒,并入焦山佛学院学习。

  • 标签: “人间佛教” 法师 江苏盐城 定慧寺 佛学院 学习
  • 简介:什么是涅槃?这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一开始就都欢喜乐闻的问题。这不是今天或昨天的问题,聪明的答案可能会有,涅槃被用各种明显的专门名词来说明。但是没有一种说明会使我们有丝毫接近涅檠本身的可能。因为涅檠是离言绝思的。比较容易和比较保险所说明的涅檠并不是涅槃,因为涅槃不可以言喻,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也是无法表达的。我们试图说明它,就要用字,而字的意义是有限制的。字与宇宙有关系,而涅槃,是通过最高的精神修养或智慧证得的,是超越任何世间体验的,是非语言所能表达的。既然如此,那又为何写它呢?那是为了防止对佛教涅槃思想的误解。

  • 标签: 南传佛教 精神修养 生起因 缘起法 爱欲 非想非非想处
  • 简介:以星云法师为代表的星云人间佛教是当代人间佛教运动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关注社会现实,用佛教思想理念解决现实问题而著称。环保问题作为当今社会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星云人间佛教也很重视,提出了以同体共生为核心,以慈悲护生为基本态度,以惜福勤俭为主要举措,以内外净化为落实途径,以人间净土为践行目标的环保思想。星云人间佛教通过积极的践行,使环保的理念不断发展和完善,为解决当代生态环保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 标签: 星云法师 同体共生 慈悲护生 惜福勤俭 内外净化 人间净土
  • 简介:【摘要】佛教传入中土以后,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红楼梦》文本的解读,探讨其蕴含的轮回、因果报应、假、空等佛教思想,以及幻、缘、劫等佛教观念。

  • 标签: 佛教思想 思想略论 红楼梦佛教
  • 简介:<正>天台宗,创立于隋,兴盛于唐,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在于,它是我国最早诞生的佛教宗派,亦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历经几百年的演化而形成(?)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佛教思想体系。随着天台宗的发展,其思想远传至日本和朝鲜,对日本与朝鲜的佛教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至今日,日本佛教天台宗和日莲宗仍极

  • 标签: 天台宗 佛教思想 印度渊源 《大智度论》 佛教发展 五时八教
  • 简介:佛教的平等思想对根深蒂固于人类社会中的"不平等"观念具有极大的"洗涤"与"解毒"作用,以佛教的平等思想对治如今在在处处的"不平等"显得极为可行与重要。

  • 标签: 佛教平等思想 价值 展望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