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心性思想是印度佛教最具特点的学说之一。作者认为,原始佛教有“心识说”,没有鲜明的心性思想;部派佛教有“心相说”和“心性说”二部分内容,各部派讨论的重点在心的本性是否染净,由此推出心性本净和性本不净的二种不同判断;大来佛教将部派佛教的“心性说”发展为“如来藏——佛性”说,以后又与阿赖耶识相调合。由此可知,印度佛教心性思想是因人的解脱要求而产生的,其主流是心性清净说

  • 标签: 如来藏 《大正藏》 阿赖耶识 部派佛教 印度大乘佛教 印度佛教
  • 简介:中国文化史上,人心决定世事、世风和文心决定文事、文风是并行不悖的两大根本观念.依托这一观念背景,刘勰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文学心性理论,这包括依托心性的才性结构(才、气、学、习)理论和文风结构(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理论,客观上包含了支持文风多样化良性发展的积极意义并提供了文风向风格衍变的内在依据.

  • 标签: 《文心雕龙·体性》 心性思想 刘勰 古代文学研究
  • 简介:杨时认为知仁、知心、知性知天是心性修养的基础;意诚心正是心性修养的关键;“未发体中,已发得和”是心性修养的重要法门;顺应天命,以成己成物是心性修养的目标。杨时的心性哲学是宋明理学传承与转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 标签: 杨时 心性修养 理学思想
  • 简介:在儒、佛两家互动互补的过程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和以佛性为代表的心性论,在心性思想上表现出广泛的一致性。本文主要就儒礼和佛戒的内在思路和自我价值判断的一致性追行论述,说明两家的心性论虽然在表象上相去甚达,但实质上并不冲突,反而互相吸取容摄。

  • 标签: 儒家 佛家 心性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都重视心性说,但二者之间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本文探讨了这二方面的问题,认为就同而言,二者在普遍重视心性问题,对真常难心思想的汲纳、内省修持的方法一致性三方面表现出未。就不同而言,二者在心性思想重心、对心涵义理解的变异、心性意义界定的分殊、心性修养方法的差异四方面表现出来。这些同与异的不同方面,究其原因,就是中国人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去“误读”或理解而造成的。

  • 标签: 中国佛教 印度佛教 如来藏 佛教宗派 心性论 佛性说
  • 简介:白玉蟾为宋代金丹派南宗的五祖之一,他继承了金丹派南宗三教合一的主张,掺揉儒家的易学,接引禅宗的心性理论,更以自己的修炼实践进行体验,加以发展,形成了不同于张伯端等人的内丹理论,进一步完善了内修南宗的内丹心性之学。本文对他的内丹心性思想作一简要论述。

  • 标签: 白玉蟾 内丹心性思想 金丹派 禅宗 道教
  • 简介:唐初道教学者的理想是将庄子思想融入道教义理,成玄英、李荣、王玄览等几代重玄学者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这个任务是由吴筠来完成的。吴筠以修仙之道来解读老庄之道,又以老庄之道来论证修仙之道,实现了老庄思想与仙道理论的真正融合。吴筠又通过“与道为一”,实现了“人性”与“道性”的完美统一,构建了道教心性论体系,成为唐代道教心性论的集大成者。

  • 标签: 吴筠 老庄 道教 心性论
  • 简介:《坛经》从心性论出发,从理论上建立了自性空性、自性清净与自性即佛性的佛性本有及其本觉的关系。《坛经》认为,人性超越二元论的对待性。在二元论的对待性的无生之处去参究及显出清净性之本然。这种本然之性人人皆具有,不待修而得,是反躬自求即当下呈现的,是无善无恶、超越善恶的绝对清净,这也是佛教意义上的心理治疗学,它直指人心,让人们深入地认识自我、超越现象,净化心灵,开发潜能,达到道德品质与人格完善的最高境界,可直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在当今社会上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 标签: 坛经 二谛 心性思想 心理治疗
  • 简介:受弗兰克意义治疗学的启发,本文尝试将儒、道、佛心性道德思想运用于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儒、道、佛的意义治疗分别体现为:儒家侣导孝梯人伦、仁义为教,提出了人伦教化的落实,井强调主体的自觉性:“我,就在这里”。道家尊道贵德、慈俭虚静、自然无为,开启了自然天地的奥蕴,并点示了场域的和谐性:“我,归返天地”。佛教强调悲智双运、涅Pan寂静、缘起性空,深化了意识层次的分析,并廊清了意识的透明性:“我,当下空无”。

  • 标签: 儒家 释家 道家 心性道德 意义治疗 心理辅导
  • 简介:本文指出非有非无的中观思想方法是《坛经》的基本思想方法,并历史地分析了惠能对这一思想方法的彻底贯彻而产生的思想在中国心性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章从《坛经》佛性论、本心论及心性关系三方面进行了条分缕析。

  • 标签: 《坛经》 佛教中观 思想方法 惠能 佛性论 中观思想
  • 简介:隋唐时期,道教继续延续了在佛道论争之中建构自身心性思想的历程。特别是唐初佛道论争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日后道教心性论的形成与成熟起了推动作用。两次佛道争论高潮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对于唐初佛道论争所涉及的心性思想方面的内容作了分析,认为二教对于“道”与“道体”范畴的不同理解以及对于“道法自然”、“道生万物”等本体论、本源论命题的不同看法,不能不说与佛教思想的激发及其佛道争论的刺激有重要的关联。特别是佛教心性论只是道教思想家进行思想创造的“前理解”与诠释背景,他们的诠释对象仍然只能是道教及其道家思想传统,因此,道教心性思想的若干命题即便是与佛教的相关部分非常相似,但其基本精神仍然是道教的。换言之,佛教心性论影响道教心性论的最大者其实是哲学方法,而非简单的名词与命题的移植或模仿。

  • 标签: 道教 佛道 论争 “道法自然” “道生万物” 心性论
  • 简介:生命智慧始于入的心性。它希冀通过汲取各方面智慧来净化人的心性,使人的心牲达致一种美好的状态。美好的心性能够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最终促使新的文明诞生。当前,人的心性经过工业文明的侵染,已经被严重物化,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心性”,这种心性距离心性本初的状态越来越远。在这种心性的引导下,整个世界物欲横流,尔虞我诈,整个生命变得不平衡、不和谐和缺少爱。这种异化心性,已经迫不及待地需要得到净化。生命智慧理论的基本立足点,在于变化人的心性,使人的心性达致一种美好的状态。美好的心性能够促使旧的工业文明消亡,使新的平衡和谐充满爱的生命文明新生。

  • 标签: 工业文明 新生 性转变 生产方式 行为习惯 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