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肝五项检验中化学发光微粒免疫检测法(CMIA)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12月接收的78例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体检人员进行乙肝五项检验,分析化学发光微粒免疫检测法对临床检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结果阳性率分别为HBsAg15.38%、HBsAb39.74%、HBeAg7.69%、HBeAb26.92%、HBcAb35.89%。根据数据显示,HBsAb呈阳性率最高,HBeAg呈阴性率最低;常见模式主要以五项全阴、一四五、一三五、二四五、二五、五、二为主,主要占总比例97.43%;少见模式为三四五、一二四五、一二三五,主要占总比例2.56%。本次五项全阴者占总比例15.38%,五项血清标志物呈阳性者占总比例82.05%。结论CMIA检测法可以快速检测乙肝五项,具有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准确性强,有效降低少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漏检率,为当前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乙肝 五项检验 化学发光微粒子 免疫检测
  • 简介:了解微粒病的传播途径,彻底断绝微粒的传染源,从而提高蚕种质量。

  • 标签: 家蚕 微粒子病 蚕种 品质
  • 简介:近年来,微粒病的危害在我省日趋严重。据1989年统计,全省超毒蚕种逾百万张,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千万元以上。不仅加剧了蚕种的供需矛盾,而且严重地污染了养蚕环境,如果微粒病得不到控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各级领导,主管部门、广大的蚕业

  • 标签: 微粒子病 养蚕环境 胚种传染 贮桑室 原原种 直接经济损失
  • 简介:微粒病治疗药物效果的评价是以活的寄主体内病原发育阶段的活力为基础的。多数药物治疗的研究是以防治微粒病(如蜜蜂微粒病)或是消除昆虫实验室克隆的微孢子虫为目标的。烟曲霉素B(FumidiLB)是烟曲霉酸(C26H34O7)二环乙基胺盐的商业制品,这种药物已被推广

  • 标签: 家蚕微粒子病 药物治疗 烟曲霉素 昆虫 苯来特 防治
  • 简介:家蚕微粒病是一种严重为害蚕种生产的毁灭性蚕病,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该病流行为害曾给我场的蚕种生产造成过巨大的经济损失。为彻底控制这种毁灭性蚕病的发生,我场全体职工高度重视,自1993以来,我场坚持不懈地开展了长期性的防除微粒病的攻坚战。通过近二十年的艰苦努力,防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蚕种微粒病率大幅度下降,蚕种质量显著提高,成功铸就了全省乃至全国文明的蚕种品牌一“桑花”牌。现将我场在原蚕生产防微工作的一些体会概述如下。

  • 标签: 微粒子病防治 蚕种生产 家蚕微粒子病 防微工作 经济损失 蚕种质量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实施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乙肝核心抗体阳性结果的价值。 方法:选取武汉市黄陂区横店中心卫生院检验科住院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时间为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采用微粒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式对收集的所有血清标本实施相应的检验之后,将血清标本中存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且乙肝核心抗原阳性的标本血清重新实施乙肝五项检查,对比乙肝五项检查与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查对于检查乙肝核心抗原的诊断价值。 结果:针对血清标本实施乙肝五项检查与微粒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的阳性符合率为100%,且乙肝五项检测为阳性表本的微粒化学发光免疫检测值明显高于阴性标本(P

  • 标签: [] 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检测 乙肝核心抗体 阳性结果
  • 简介:日本松下技术研究公司研制出把si超微粒作为激活区的室温可见发光器件。在真空稀有气体中进行以单晶si为靶的脉冲激光沉积,在基板上以层状沉积气相生长的si超微粒,然后进行热氧化,形成被表面氧化膜所覆盖的Si超微粒聚合体。

  • 标签: si超微粒子 发光器件 室温 激活区 热氧化 发光强度
  • 简介:家蚕微粒病是一种严重危害蚕桑生产的传染性蚕病,一旦传染,将给蚕桑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90年代我场就因微粒的危害导致蚕种烧毁。为了战胜微粒病,我场在防治微粒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完整的防微体系,加强了防微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 标签: 家蚕微粒子病 防治方法 传染性蚕病 蚕桑生产 危害 蚕种
  • 简介:微粒病是家蚕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不仅影响当代,还通过胚种传染下一代,造成严重损失,甚至颗粒无收。镜检是杜绝微粒病胚种传染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重视,务必重视。

  • 标签: 家蚕 微粒子病 镜检 检疫方法 蚕种 母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雅培I2000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性能。方法通过对不同浓度样品甲状腺激素(T4)、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酮(P)含量的测定,对仪器进行精密度、线性、回收、携带污染试验。结果批内CV均小于3%,批间CV均小于5%;T4、HCG、P回收率都在95%~105%之间;携带污染率﹤1%,线性评价良好。结论该仪器主要指标结果准确,精密度好,线性评价良好、交叉污染小,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 标签: 免疫分析 性能
  • 简介:防微工作是蚕种生产过程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蚕种场提高产品质量的首要课题,其好坏直接影响种场的兴衰成败。而作为“蚕种生产第一车间”的农村原蚕基地在防微控微方面又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种场因原蚕区微毒侵染而造成蚕种超毒烧种甚至停产停业的现象已司空见惯。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经验,认为原蚕区防微工作必须在抓好消毒的同时,重点落实“三件事”,即原蚕区桑园防微治虫工作、蚕沙规范处理工作及冬消和冬季清园工作,才会取得实效。现就原蚕区家蚕微粒病防治浅谈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 标签: 微粒子病防治 原蚕区 家蚕 防微工作 蚕种场 生产过程
  • 简介:以揭示可燃粉尘云中传播火焰的基本结构和燃烧反应区的反应特性为目的,用CCD和高速摄像仪拍摄了PMMA粉尘云中传播火焰的自发光和粒子的激光散射图片,结合离子探针和微细热电偶测试技术,根据实测结果分析了有机可燃物PMMA粉尘云中传播火焰的基本结构;揭示了燃烧反应区的反应特性、反应强度分布规律和温度分布规律.

  • 标签: PMMA粉尘云 火焰结构 燃烧反应区 发光区 粉尘爆炸
  • 简介:蚕种生产是特殊的种子生产.由于它计划性强,生产环节严密,技术要求严格,特别是蚕种的质量检验程序有特殊的要求,国家早有规定:必须统一计划、制造、经营和管理,严禁非生产单位和个人制造与经营蚕种.为了加强我区蚕种的计划管理和质量管理,本刊全文刊载农业部今年2月29日印发的《家蚕良种繁育微粒病防治技术要点》(草案)供各级蚕种场学习并请认真贯彻执行.

  • 标签: 微粒子病防治 蚕沙 原蚕区 家蚕 蚕室 技术要点
  • 简介:生产实践证明,通过用消毒液浸泡桑叶进行原蚕饲养,结合桑园杀虫管理、病虫害预测预报、日常消毒防病的细节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控制家蚕微粒病的发生。防“微”技术主要是要抓下面几项基础性工作:原蚕区保护工作(无毒种提供、蚕沙处理、日常防病消毒)、桑叶全程消毒工作(浸泡消毒、防“微”灵及多菌灵的正确使用)、桑园杀虫工作(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安全制种工作(原蚕生产时间及批次安排、日常消毒、原蚕点建设、蚕种质量保证体系)。

  • 标签: 防“微” 生产实践 探索
  • 简介:家蚕微粒病是由微粒原虫孢子寄生引起的传染性蚕病,它既可以通过食下传染感病,也能够通过胚种传染给下一代蚕,微粒病防治是蚕种生产的重要工作。广安区蚕种场作为四川较早的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场,在微粒病防治上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笔者通过我场建场50多年来的微粒病防治工作剖析,来探讨微粒病在蚕种生产上的发病趋势、形成原因和应对措施。

  • 标签: 家蚕微粒子病 蚕种生产 广安区 发生趋势 原因 微粒子病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在HIV检测中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免疫分析法,分析假阳性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HIV检测的16263例患者,化学发光微粒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16263例HIV检测的患者经化学发光微粒免疫分析法检测,筛查出阳性标本54例,阳性检出率为0.33%;之后,经免疫印迹法检测,确定有阳性标本37例(阳性检出率为0.23%),8例为阴性和9例为不确定。结论化学发光微粒免疫分析法在HIV检测中的假阳性率较高,需要结合多种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 标签: 化学发光微粒子 免疫分析法 HIV检测 假阳性
  • 简介:近年来,四川省蚕种生产家蚕微粒病危害损失严重。主要原因是蚕种胚中带病源增多所致。控制病毒危害的关键措施首先是各级蚕种繁育单位和管理部门全员应具有常备不懈控制家蚕微粒病危害的意识;其次是坚持执行发现除去病源措施。抓住全过程严格消毒防病,减少养蚕环境病源,做好原种病毒补正检查,减少原种带毒危害,认真做好蚕种繁育各阶段病毒预知检查,严格淘汰带毒蚕卵、蚕、茧、蛹、蛾,禾发现病毒的蚕蛾分小批制种,地、市把住普种母蛾微粒病合格检验关,超毒蚕种由主管单位监督烧毁处理,原蚕区使用的普种必须是经过全检母蛾无毒的蚕种,逗硬执行这些办法,一定能够控制家蚕微粒危害。

  • 标签: 蚕种生产 控制病毒措施
  • 简介:近年来,微粒病对我区的蚕种生产威胁很大,1993年各蚕种场生产普通种795780张,超毒淘汰蚕种47803张,淘汰率6%。1994年生产蚕种603037张,超毒淘汰133990张,淘汰率22.21%。1995年生产蚕种922342张,超毒淘汰127510张,淘汰率13.82%。1996年生产蚕种572204张,超毒淘汰31872张,淘汰率5.57%。由于受微粒病严重危害,不少蚕种场在经济上蒙受巨大的损失。虽然几年来备蚕种场在防微工作上,都做了大量工作,从全区来说,病毒逐步下降,但是在1996年秋各场生产蚕种190589张,超毒淘汰26047张.淘汰率达13.76%,病毒又有所回升,且有蔓延趋势,出现制种批或段超毒的蚕种场较多。

  • 标签: 微粒子病 淘汰率 蚕种生产 生产 蚕种场 制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