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循环肿瘤细胞CTC监测与影像CT同步比较分析,是否呈正相关系,用于疗效评估及指导临床诊疗。方法对本院2015年01月-2017年03月收治的102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完成标准方案治疗后,进行体循环肿瘤细胞CTC监测与同步CT影像检查,结束疗程后满一个月评估为基点0月,2月,4月,6月各一次,对水平结果(发生率和符合率)比较分析,利用其均呈现正相关系指导临床治疗的方案选择及疗程指引,同时作为疗效评估。结果10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CTC监测结果,CTC升高(发生率)0月,2月,4月,6月分别为20例(19.61%),26例(25.49%),31例(30.39%),36例(35.29%);与影像CT阳性(指复发或进展)(发生率)0月,2月,4月,6月分别为17例(16.67%),20例(19.61%),27例(26.47%),33例(32.35%);两组检测结果总符合率分别为84.07%,92.78%。结论体循环肿瘤细胞CTC与影像CT阳性结果呈现正相关系,对疗效评估有良好的互补作用,对同时出现CTC升高与影像CT阳性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明显获得更好临床获益。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循环肿瘤细胞CTC监测 CT影像 同步比较
  • 简介:摘要循环肿瘤细胞CTC)作为肿瘤转移的"种子",在肿瘤的早期辅助诊断、免疫治疗、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随着对CTC了解的不断深入,其应用研究已经从细胞数量走向了分子分型和细胞测序时代。然而CTC检测的标准化尚处于初步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本文就CTC检测的现状及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作一论述,并针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相关建议。

  • 标签: 肿瘤细胞,循环 液体活检 遗传异质性 参考标准 生物标记,肿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TC监测在胃肠间质瘤(GIST)靶向治疗效果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8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局部晚期和伴肝转移的GIST患者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周岁;(2)病理组织学诊断为GIST;(3)术前影像学评估发现GIST侵犯周围器官或局部转移,估计难以达到R0切除、或肿瘤最大径>10 cm、或伴有肝转移、或预计手术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而未行手术者;(4)首次接受伊马替尼400 mg/d治疗;(5)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为0~2分。排除标准:(1)基因检测显示为PDGFRA基因18外显子的D842V突变;(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5倍正常值上限;(3)血清总胆红素>1.5倍正常值上限;(4)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或血小板计数<75×109/L,或血红蛋白<60 g/L;(5)肌酐>1倍正常值上限;(6)入组前12个月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7)妊娠或哺乳期女性;(8)患有其他严重的急慢性生理或精神问题,经研究者判断,认为不适合参加研究。剔除入组后不能耐受伊马替尼治疗方案、或有严重不良反应以及不按方案服药者。在伊马替尼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时,使用定量聚酶链反应法检测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的DOG-1表达量,并把DOG-1/β-肌动蛋白值>3×10-5作为GIST的CTC阳性界值。分析CTC阳性率、伊马替尼治疗效果(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CTC阳性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将治疗后1个月的"DOG-1降低量/DOG-1基础量"作为评估靶向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计68例GIST患者入组,39例为局部晚期GIST,29例GIST伴肝转移;男性32例,女性36例;年龄31~74(51.2±11.8)岁。全部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2个月后,有43例评估为部分缓解,11例为疾病稳定,无完全缓解病例,14例评估为疾病进展,伊马替尼有效率为79.4%(54/68)。伊马替尼治疗期间,3级或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22.1%(15/68),其中3级粒细胞减少12例,4级药疹3例,均予以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68例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的CTC阳性率分别为66.2%(45/68)、41.2%(28/68)和23.5%(16/68)。CTC阳性与肿瘤大小、是否有肝转移、核分裂象及危险程度分级有关(均P<0.05)。将靶向治疗有效组与靶向治疗无效组分别进行分析发现,有效组CTC阳性率呈下降趋势,而无效组CTC阳性率却呈升高趋势。检测治疗后1个月的CTC改变趋势预测GIST靶向治疗效果的AUC=0.823(P<0.001),当治疗后1个月的DOG-1含量下降>57.5%时,可作为判断治疗有效的指标,灵敏度为72.2%,特异度为100%。结论检测外周血CTC可以评估GIST患者靶向治疗的效果,可以为进一步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循环肿瘤细胞 靶向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胶质瘤脑脊液循环肿瘤细胞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脑胶质瘤患者60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采用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法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TC)。比较术前、术后14 d和术后3个月CTC阳性率;不同病理特征CTC阳性率;不同预后CTC阳性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9~45个月患者生存率并绘制生存分析函数曲线。采用Cox回归模型对患者预后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生存的因素。结果术后14 d和术后3个月CTC阳性率低于术前(F=3.3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CTC阳性率低于术后14 d(χ2=5.71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CTC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0、1.047、0.012,P>0.05);Ⅲ~Ⅳ级CTC阳性率阳性率高于Ⅰ~Ⅱ级(χ2=15.22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纳入60例患者随访9~45个月,随访时间(24.63±6.97)个月,总生存时间(21.87±4.56)个月,随访末预后良好19例、预后不良41例。预后不良组CTC阳性率(85.37%)高于预后良好组(15.79%)(χ2=27.0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病理分级和CTC阳性为影响脑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结论脑脊液CTC在脑胶质瘤中呈高表达,且与病理分级和预后密切相关,为影响预后危险因素。

  • 标签: 脑胶质瘤 脑脊液 循环肿瘤细胞
  • 简介:摘要头颈鳞状细胞癌预后较差,首诊多为中晚期,患者生活质量差,复发、转移风险较高,故而亟待研发一种能够动态监测肿瘤进展的工具。液体活检作为一种肿瘤检测手段,以其非侵入性和灵活性受到极大关注。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DNA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液体活检标志物。随着检测方法的进步,该技术与多种恶性肿瘤临床诊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旨在介绍这两种标志物的相关概念、检测方法以及在头颈鳞状细胞癌中的应用现状。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癌,鳞状细胞 肿瘤细胞,循环 液体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前循环肿瘤细胞(CTC)和循环肿瘤血管内皮细胞(CTEC)检测在胃癌辅助诊断中的作用及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1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并经病理确诊的62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11例胃部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采用差相富集技术(SE)与免疫荧光染色-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i·FISH)整合成的SE-i·FISH技术检测患者的CTC和CTEC,分析CTC和CTEC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CTC数目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3, P=0.009);胃癌组CTEC数目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5,P=0.048)。ROC曲线显示,当cut-off值定为9个细胞/6 ml血时,CTC在胃癌诊断中的灵敏度为84%,特异性为82%(AUC=0.876,95% CI,0.792~0.963,P<0.01);当cut-off值定为6个细胞/6 ml血时,CTEC在胃癌诊断中的灵敏度为50%,特异性为100%(AUC=0.727,95% CI,0.603~0.851,P=0.02)。CTC阳性与胃癌患者的肿瘤部位(χ2=4.292,P=0.038)、TNM分期(CTC≥10时χ2=4.848,P=0.028; CTC≥11时χ2=6.234,P=0.013)有关,CTEC阳性与胃癌患者的血清CA19-9(χ2=4.858,P=0.028)和血清CA724(χ2=4.108,P=0.043 )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E-i·FISH技术在胃癌CTC和CTEC检测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于胃癌的辅助诊断和早期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胃肿瘤 循环肿瘤细胞 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过程中循环肿瘤细胞(CTCs)变化以及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湘雅三医院接受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后进行手术治疗的23例晚期NSCLC患者的资料,年龄范围35~76岁,中位数年龄52岁,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0例。针对患者的治疗前、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后手术前以及手术后的CTCs值、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结果以及术后病理组织病理缓解(MPR)结果进行分析,并对不同RESICT结果和MPR结果的CTCs进行比较。采用 SPSS21.0统计软件,CTC数量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两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关联样本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多样本间比较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CTCs值与肿瘤的分期呈正相关,即Ⅱb组CTCs值为10.69(3.87)FU/3 ml,Ⅲa组为12.90(2.24)FU/3 ml,Ⅲb组为16.04(3.43)FU/3 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829,P=0.020)。治疗前CTCs值为12.90(3.82)FU/3 ml,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后CTCs下降为7.60(4.79)FU/3 ml(Z=4.197,P=0.000),肺癌根治手术后CTCs值下降为6.22(2.80)FU/3 ml(Z=-2.950,P=0.005)。RECIST结果中,治疗前CR组CTCs值为12.90(3.79)FU/3 ml,PR组为12.52(3.96)FU/3 ml,SD组为13.58(5.11)FU/3 ml,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²=1.806,P=0.405);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R组CTCs值下降为6.22(3.87)FU/3 ml(Z=-4.950,P=0.000),PR组下降为7.32(4.31)FU/3 ml(Z=-3.180,P=0.001),SD组下降为11.19(4.37)FU/3 ml(Z=-2.023,P=0.043),但治疗后CR组和PR组无统计学差异(Z=-0.838,P=0.402)而SD组与CR/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22,P=0.050);肺癌根治术后,CR组和PR组的CTCs值分别下降为6.09(3.43)FU/3 ml 和6.40(1.82)FU/3 ml,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64,P=0.619;Z=-2.411,P=0.160),但SD组下降为9.20(5.16)FU/3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3,P=0.043);术后CR组和P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34,P=0.257),SD组与CR/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624,P=0.014)。MPR结果中,治疗前MPR组和非MPR组的CTCs值为11.98(4.14)FU/3 ml和13.54(4.76)FU/3 ml,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54,P=0.176);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后,MPR组和非MPR组CTCs值分别下降为6.36(2.65)FU/3 ml和10.88(2.80)FU/3 m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34,P=0.001;Z=-2.840,P=0.003),并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93,P=0.000),以及两组治疗前后CTCs变化值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Z=-2.770,P=0.006);肺癌根治术后,MPR组CTCs值下降为5.40(1.33)FU/3 ml,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33,P=0.594);非MPR组CTCs值下降为7.05(3.80)FU/3 ml,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34,P=0.030);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00,P=0.011)。结论CTCs值与NSCLC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的疗效(RESICT和MPR)呈负相关,可能用于临床NSCLC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疗效的评价。

  • 标签: 循环肿瘤细胞 非小细胞肺癌 新辅助免疫综合治疗 实体肿瘤评价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与肿瘤组织EGFR表达的相关性。方法以我院2015年6月—2017年11月收治的80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治疗前后测定患者外周血CTC以及肿瘤组织EGFR,回顾分析相关资料。结果外周血CTC肿瘤组织EGFR表达一致率为77.5%。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CTC肿瘤组织EGFR表达具有一致性,通过外周血CTC的检测可作为肿瘤组织EGFR表达的重要依据。

  • 标签: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外周血CTC 肿瘤组织EGFR表达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内最常见的炎细胞,也是肿瘤微环境中最丰富的细胞种类。正常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具有清除病原、组织修复作用;而在肿瘤背景下,中性粒细胞会衍生出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亚群,这是一种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具有强烈免疫抑制作用。循环MDSCs通过产生活性氧及精氨酸酶抑制T淋巴细胞肿瘤免疫,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促进肿瘤细胞血运转移。肿瘤组织内MDSCs通过表达PD-L1抑制T细胞功能,还可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血管新生,释放金属基质蛋白酶引起上皮-间质转化,加剧肿瘤进展。中性粒细胞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诱导作用,本文就中性粒细胞的起源、循环肿瘤组织内中性粒细胞促进肿瘤进展的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肿瘤微环境 生物学标记 中性粒细胞 骨髓源性抑制细胞 免疫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运用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再选择同期收治的健康体检者40名和肺部良性疾病者35例为对照者,分别检测三组的循环肿瘤细胞水平,对ROC曲线进行绘制,并比较各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者和肺部良性疾病者相比,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循环肿瘤细胞水平较高,比较差异明显(P<0.05);同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2%、65%,最佳诊断临界值为30/20万个PBMC。结论临床上给予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可以为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循环肿瘤细胞 非小细胞肺癌 流式细胞术
  • 简介:摘要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作为循环系统中的特殊肿瘤细胞,是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启动环节,而其存活与种植离不开部分特殊的存在形式及具有双向作用的相关免疫细胞。探究循环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成为近几年肿瘤诊断、免疫治疗与评价预后的热点。本文通过对CTCs与免疫微环境中相关免疫细胞的关系以及其作用机制的新进展进行总结,就近几年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情况作简要概括,以期为肿瘤的预后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标签:
  • 简介:摘要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rcell,)简称CTC,通常把进入人体外周血的肿瘤细胞称为循环肿瘤细胞。1869年,澳大利亚籍医生Ashworth首次提出循环肿瘤细胞的概念。1976年Nowell将CTC的定义修正为来源于原发肿瘤或转移肿瘤,获得脱离基底膜的能力并入侵通过组织基质进入血管的肿瘤细胞。目前CTC是指存在于外周血中的各类肿瘤细胞的统称。大量研究表明,CTC以不同形态存在于外周血中,既有游离的单个CTC,也有聚集成团的细胞团(CTM,CirculatingTumorMicroemboli)。肿瘤细胞在进入外周血循环的过程中会发生上皮-间质转变(EMT,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故CTC存在不同类型,包括上皮细胞表型、间质细胞表型和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混合表型。CTM和间质细胞表型CTC具有更强的转移潜能。

  • 标签: 肺癌 循环肿瘤细胞 EGFR基因突变
  • 作者: 宁大为 欧洋 崔凯 李胜 高德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26
  • 出处:《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济南 250117,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250022,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成果转化与产业部(服务地方经济办公室),济南 250021
  • 简介:摘要循环肿瘤细胞(CTC)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标志物,其稀有性和异质性增加了检测的难度。近年来依据生物物理特性、生物化学特性及微流控的CTC富集技术不断发展,促进了CTC在恶性肿瘤辅助诊断、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CTC的检测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但随着多学科交叉融合,CTC在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治疗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 标签: 肿瘤细胞,循环 生物标记 细胞学技术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子宫动脉及肿瘤内的血流进行了检测,30例正常早孕组作为对照组。结果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子宫动脉及肿瘤内血管的阻力指数明显低于正常早孕组,化疗前病变区血流异常丰富,呈现低阻性血流,化疗后病变区血流信号明显减少,化疗前后RI值明显有差异(P<0.05);监测化疗效果与血βHCG相关性好。结论超声在滋养细胞肿瘤良、恶性的判断及化疗效果的监测上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方法。

  • 标签: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 超声诊断 超声检测
  • 简介:摘要原发性骨肿瘤易发生血行转移,并且在转移后治疗效果欠佳,患者预后较差。循环肿瘤细胞CTC)是从肿瘤原发灶或转移灶脱落并进入血液循环肿瘤细胞,在肿瘤早期即可出现,不仅可种植在远处器官形成转移灶,还可自我种植在原发灶导致肿瘤复发,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在大多数原发性骨肿瘤中,CTC与病灶内的肿瘤细胞相比具有异质性,从不同角度对CTC进行研究,可为原发性骨肿瘤早期诊断及治疗技术的研发提供依据。文章将对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CTC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及临床应用进行展望。

  • 标签: 肿瘤细胞,循环 骨肿瘤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头颈部肿瘤患者死亡的关键原因为肿瘤转移以及重要器官功能丧失,所以需要采取有效方法来降低肿瘤转移以及复发的概率,进而保证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循环肿瘤细胞对头颈部肿瘤的转移以及预后具有较好的监测效果,可及时检测出现肿瘤转移或者复发患者血液中的肿瘤细胞。本文主要讲述循环肿瘤细胞在头颈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作用。

  • 标签: 循环 肿瘤细胞 头颈部肿瘤 诊断 临床作用
  • 简介: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且创伤小、取材方便,具有可重复性,其在肿瘤早期诊断、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及预测预后等方面的优势已得到临床认可,但CTC作为维持治疗疗效判定指征的意义尚未明确。本文针对CTC提取分离、检测方法、临床应用以及维持治疗期间检测的意义予以综述。

  • 标签: 维持治疗 循环肿瘤细胞 晚期肿瘤
  • 简介: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tumourcells,CTCs)是指由原发或转移肿瘤病灶主动或被动脱落,并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中的肿瘤细胞。外周血中CTCs的数量很少,采用目前的检测方法每毫升血液可检测到1个到数百个不等的CTCs。很多研究表明,监测CTCs的变化有助于评估肿瘤复发及转移风险、观察治疗效果、判断患者预后,辅助评估患者的临床分期、分级。

  • 标签: 循环肿瘤细胞 检测 技术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