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即刻种植后组织引导再生(GBR)术对缺损再生的成能力。方法选取山西煤炭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单颗上前牙拔除后即刻种植合并唇侧缺损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使用Bio-Oss骨粉和海奥生物膜进行GBR术,对照组34例,自然愈合。使用锥形束CT于种植即刻、种植后6个月、种植后12个月测量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壁的厚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种植即刻至种植后6个月,两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壁的厚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6~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颈部肩台上方1、4、7、10 mm点处唇侧壁的厚度变化量分别为(0.12±0.08)mm、(0.11±0.06)mm、(0.10±0.08)mm、(0.08±0.06)mm,对照组分别为(0.51±0.15)mm、(0.40±0.10)mm、(0.39±0.07)mm、(0.25±0.07)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18、4.647、4.007、3.507,均P<0.05)。两组种植后6个月种植体唇侧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12个月,观察组种植体唇侧厚度为(2.87±0.49)mm,对照组为(1.51±0.41)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9,P<0.05)。结论GBR术能够保证成细胞的优先迁移生长空间,以良好的成能力提供足够量完成缺损的结构重建。

  • 标签: 牙种植,骨内 骨重建 骨再生 骨生成 生长面 牙骨质 骨代用品 外科,口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牙种植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牙周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医院收治的60例牙周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60例患者经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试验组联合开展牙种植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治疗前后牙周指标、口腔健康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3,P<0.05);与治疗前相比,牙周袋探诊深度(PD)、牙周附着水平(CAL)、Ⅱ度牙齿松动等项做比较分析,治疗后两组均有减小,且试验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0、6.271;χ2=5.192,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口腔生理功能、心理功能、行为影响、疼痛与不适的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8、9.281、6.298、15.980,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03,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牙周病的治疗过程中,牙种植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术可有效提高牙周病患者的牙周附着效果,改善其口腔健康状况,同时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手术安全

  • 标签: 牙内骨内 种植 引导组织再生术 牙周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牙种植体周围缺损引导组织再生结合的生物力学。结论在种植体周围缺损中的引导组织再生中,两种异种移植材料均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在种植体周围缺损引导组织再生后的早期,应谨慎选择临床负载方式。

  • 标签: 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骨组织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GTR)联合自体移植在牙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60例(95颗患牙)牙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46个位点)和观察组(30例,49个位点),均进行常规翻瓣术治疗,对照组给予自体移植治疗,观察组给予GTR联合自体移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周的术区同位点牙槽骨密度与缺损高度、牙周组织指标、龈沟液中成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1(BMP-1)水平,评估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牙龈美容形态评分。结果术后24周,两组患者的同位点牙槽骨密度较术前增加(P<0.05),缺损高度较术前降低(P<0.05),但两组间术后24周两项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两组患者的牙周临床附着丧失(CAL)、牙周袋深度(PD)较术前缩短(P<0.05),出血指数(BI)较术前降低(P<0.05),观察组GAL值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周,两组患者龈沟液中TGF-β、BMP-1水平较术前提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牙龈美容形态评分较术前提高(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GTR联合自体移植能有效促进牙周缺损的修复和新生,患者术区牙龈美容形态良好。

  • 标签: 牙周骨下缺损 膜引导组织再生技术 自体骨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段组织牵拉再生技术治疗胫骨大段缺损效果。方法于2015年09月--2018年09月,对本院收治的12例胫骨大段缺损患者为观察对象,均进行双段组织牵拉再生技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为期22个月的随访。骨折端愈合良好。轻微跛行患者1例,其他患者的行走情况无异常。结论胫骨大段缺损患者进行双段组织牵拉再生技术治疗的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 标签: 胫骨大段骨缺损 双段骨组织牵拉再生技术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比较研究聚四氟乙烯膜、几丁质膜和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稀膜引导种植体颊侧裂隙状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12条杂种狗,拔除左侧四个前磨牙,3各月后植入4枚直径3mm长10mm的种植体,在种植体的颊侧制作5mm的裂隙状缺损,3枚种植体分别覆盖几丁质膜、聚四氟乙烯膜、钛网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另一种植体作对熙。术后2、4、8、12周取材,测量颊侧裂隙状缺损高度,组织学定性及定量方法观察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盖膜的三纽从第2周开始就有明显的再生,至第12周时裂隙状缺损完全为新充填;对照组在任何时间点,缺损区新的量少于盖膜的三组,相差显著。结论聚四氟乙烯膜、几丁质膜和钛加强的聚四氟乙烯膜均能引导种植体周围裂隙状缺损再生

  • 标签: 骨缺损 种植体 引导骨再生 修复 几丁质膜 实验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将探析牙种植术中应用引导组织再生技术(GBR)的护理对策。方法:此次研究实施于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共计纳入研究对象72例,均为需要行牙种植术的患者,已经对其基本资料进行了简单分析,确认符合实验参与条件,同时在牙种植术期间需使用GBR技术。本次研究中重点探析GBR技术实施期间的护理对策,需采用随机数表法对患者分组,其中一组继续使用常规护理,将其命名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需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不同护理模式下的具体护理效果。结果:首先对两组患者的种植成功率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36例患者均种植成功,种植成功率100%,对照组中成功种植29例,种植成功率80.55%,观察组种植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仅如此,还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指标进行了分析比较,从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以上指标相对更优,(P<0.05)。结论:在GBR技术应用于牙种植术期间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帮助提高种植成功率。

  • 标签: 牙种植术 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 成功率 不良反应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探究CGF在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重度牙周炎患者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成效。方法选取36例重度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CFG引导组织再生手术治疗,提供完善的护理,在CGF植入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采取针对的护理措施提升治疗效果。结果共36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除了2例未出现明显组织再生,其他34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再生,成功率94.4%(34/36),而且术后不良反应明显降低。结论在术前、术中及术后提供针对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的手术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

  • 标签: CGF 引导骨组织再生 护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于美学区口腔种植中应用劈开联合挤压及引导组织再生技术,观察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5月起—2018年12月毕,对到我院选取60例上颌前牙单牙缺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探讨分析,以均匀分组作为原则将选取的患者分为1组、2组以及3组,各20例,1组患者应用劈开联合挤压实施治疗,2组患者应用劈开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实施治疗,3组患者应用劈开联合挤压及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实施治疗。结果相较于3组,牙槽嵴宽度增加值1、2组显著较差,且1差于2组(P<0.05);相较于3组,PES变化百分率1、2组显著较差(P<0.05)。结论于美学区口腔种植中应用劈开联合挤压及引导组织再生技术的效果显著,有效增加了牙槽嵴宽度,同时提升了软组织美学效果。

  • 标签: 骨劈开 骨挤压 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 美学区口腔种植
  • 简介:背景:羟基磷灰石材料的空间结构及硬度等物理特性非常接近天然基质,但由于早期工艺技术问题导致其孔隙及降解存在一定问题。目的: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与羟基磷灰石修复大鼠胫骨离断缺损的效果。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制作左侧胫骨5mm离断缺损模型,实验组于缺损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体,对照组于缺损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羟基磷灰石复合体,细胞组于缺损处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物质。术后2,8,12周时,X射线检测缺损修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成情况,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修复区域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12周,实验组可见新生痂覆盖整个缺损区且形成明显的桥接,材料大部分已降解,可见大量的组织并形成小梁,已形成板层样结构,Ⅰ型胶原蛋白大量表达;对照组缺损痂形成增多,断端整合不佳,有骨质硬化现象,仍然有较多材料未降解,可见小梁样结构,亦有板层结构,Ⅰ型胶原蛋白大量表达,但弱于实验组;细胞组、空白对照组缺损处未见修复,Ⅰ型胶原蛋白弱表达。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促进缺损修复效果优于羟基磷灰石。

  • 标签: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羟基磷灰石 支架 大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牙周病的效果及安全。方法将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来我院治疗牙周病患者79例纳入本次研究,按治疗方式的差异性分2组。对照组(40例)患者行常规治疗,实验组(39例)患者行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40例患者中,治疗有效率为77.50%,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4.87%。经比较,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牙周病患者实施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临床上应用有着较高的价值。

  • 标签: 引导性组织再生术 牙周病 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本研究通过对拔牙窝覆盖可吸收胶原膜12周后的组织愈合情况进行测量分析,判断该材料的成性能。共计10名需拔除上颔第一前磨牙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微创拔除患牙后单用胶原膜覆盖拔牙窝。12周后二次手术.观测临床指标.种植体植入前取用于组织学和显微CT检查。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方向的平均再生有77mm(颊腭向)和4.6mm(近远中向)。垂直方向的平均再生有109mm。减影技术测量表明牙槽嵴顶高度平均降低2.1mm(07~43mm)。显微CT和组织学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拔牙窝在术后12周有矿化良好的组织形成.平均新生比例为45.87%±12.35%。研究未发现胶原膜有矿化现象。本研究结果证实:拔牙后进行引导再生术,术后12周有足够的新形成.牙槽嵴尺寸未发生明显改变。屏障膜无矿化现象。

  • 标签: 引导骨组织再生 临床观测 CT检查 拔牙窝 组织学 术后
  • 简介:复习相关文献,综合报道种子细胞、生物材料及组织工程替代被修复重建组织的研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 标签: 组织工程骨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胫骨创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1月— 2018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7例胫骨创伤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19~60岁[(37.2±13.4)岁]。清创后缺损长度为4.6~14.0 cm[(8.6±2.8)cm]。所有患者采用Ilizarov搬移技术治疗,通过联合髓内导针引导控制搬移块的力线。记录创面愈合情况、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EFI)、患肢力线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ASAMI)评分系统评定和功能结果。根据Paley分类标准记录并发症情况。根据健康调查简表(SF-36)记录生理功能维度得分(PCS)、精神健康维度得分(MCS)评价生活质量,并与我国人口常模比较。结果患者外固定架去除后随访12~37个月[(29.9±4.4)个月]。创面在搬移后均实现闭合,无须皮瓣转移手术。外固定时间为242~801 d[(436.5±154.6)d],EFI为35.7~60.5 d/cm[(50.6±6.2)d/cm]。1例患肢残留成角畸形,其余均力线恢复。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愈合,无感染复发。ASAMI评分愈合优良率88%,功能优良率94%。Paley分类并发症包括12个问题、7个障碍、1个后遗症。SF-36中PCS为(85.8±11.6)分,MCS为(69.6±11.1)分;与我国人口常模[PCS(87.6±16.8)分;MCS(78.8±15.4)分]相比,P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izarov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可实现创面和骨折愈合,控制感染,恢复良好的患肢力线,虽然伴有一些并发症和心理影响,但可恢复患肢生理功能,是治疗胫骨创伤缺损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胫骨 伊利扎罗夫技术 骨缺损
  • 简介: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经过阳极氧化、循环预矿化、加热处理钛膜(APHTM)的生物活性,采用组织学分析和显微CT扫描(Micro-CT)比较APHTM和未处理钛膜(NTTM)的引导再生能力。材料与方法:制备APHTM样品并浸泡于模拟体液中2天,然后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接着用X射线能谱分析钙和磷酸盐的沉淀情况。体内实验中,在大鼠颅骨构造临界尺寸缺损(直径8mm).用APHTM或NTTM覆盖处理(每一组n=14)。在2周和4周后活检进行组织学检查(n=3)。将荧光标记物在第3周(茜素红)和第5周(钙黄绿素)分别注射入每组三只大鼠,在第7周进行组织学分析,第8周进行Micro-CT扫描(n=5)。结果:APHTM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于模拟体液浸泡2天后.APHTM表面特征性地遍布致密的纳米片状晶体、钙磷浓度增加。在2周和4周,APHTM组显示新生紧密贴附于膜上.而NTTM样品组在膜和新生之间形成结缔组织间隔。在荧光分析中也发现了同样的规律。Micro-CT分析显示.APHTM组较NTTM组量低,但矿化密度更高(P〈005)。结论:结果表明,用APH处理钛膜可促进膜与新成之间紧密贴合,从而提高再生结构的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体内和体外实验验证该结论。

  • 标签: 引导骨再生 骨缺损模型 钛膜 Micro-CT扫描 大鼠 表面改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常规水泥治疗比较,评估开放水泥治疗感染及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从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7例感染及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一期应用水泥外置充填缺损、二期行皮瓣覆盖并植12例,为开放水泥组;一期行水泥充填缺损结合皮瓣覆盖、二期行植15例,为常规水泥组。术后定期换药。门诊复查随访创面情况,行X线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软组织及骨感染控制率、缺损愈合时间、皮瓣成活情况及并发症。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9~24(16.5±3.9)个月随访。所有病例缺损均愈合,其中开放水泥组缺损治疗时间25~34(28.5±2.8)周;水泥组缺损治疗时间25~36(29.4±3.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出现2例植入骨水泥后感染未能控制,经过再次清创、冲洗等治疗后感染控制。两组患者所有皮瓣均成活;开放水泥组出现皮瓣裂开3例,积血(液)2例,部分坏死1例;水泥组出现伤口裂开4例,积血(液)8例,部分坏死3例;两组皮瓣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损愈合情况采用Samantha X线评价标准进行评分,两组评分分别为(5.41±0.67)分和(5.40±0.6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ley缺损愈合分级均为优;关节功能评价,开放水泥组:优6例,良3例,可2例,差1例;常规水泥组:优6例,良5例,可3例,差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水泥治疗相比,开放水泥治疗感染缺损,不增加及软组织感染机率,且不增加皮瓣并发症发生率,适用于感染的及软组织复合缺损患者。

  • 标签: 骨水泥技术 骨缺损 软组织缺损 植骨术 外科皮瓣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引导再生技术联合颌囊肿刮治术治疗牙源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21.3-2022.3收治的牙源囊肿患者8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引导再生技术联合颌囊肿刮治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各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各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导再生技术联合颌囊肿刮治术治疗牙源囊肿有积极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引导骨再生技术 颌骨囊肿刮治术 牙源性颌骨囊肿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