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已成为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房颤治疗领域涌现出大量研究,在房颤抗凝治疗、导管消融和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相关卒中的基石,但我国房颤抗凝治疗仍需进一步规范化。同时,左心耳封堵技术发展迅速,可作为优化药物抗凝治疗的重要补充手段。导管消融已成为房颤治疗的主要手段,可有效减少房颤复发,但其对房颤患者预后的影响仍有待高质量证据的进一步论证。房颤综合管理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房颤相关危险因素对提升房颤预防和管理现状大有裨益。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了1个世纪以来有关心房颤动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就心电学而言,触发与折返系房颤发生的主要机制,但基础疾病与诱因可能为触发与折返提供必要条件,此提示一级预防的重要性。就治疗学而言,针对房颤本身的治疗应高度关注消融方法学研究,以期提高远期成功率;此外,亦应高度关注并发症的防治,加强规范化抗凝左心耳封堵,以期降低栓塞事件发生率。

  • 标签: 心房颤动 消融 抗凝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心房颤动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老年心房颤动的治疗已成为社会医疗资源重大的负担之一,尤其是年龄大于80岁的高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高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主要继发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全身性疾病,其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与老年人心房负荷增大、心肌去极化后延迟、心房存在折返通路、有效不应期延长等有关。目前,心房颤动的治疗主要是节律控制和心室率控制联合抗凝治疗。本文结合有关高龄老年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对高龄老年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生机制、危险因素、治疗方式等进行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高龄 射频消融术 脑卒中 血栓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可导致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相反,缺血性卒中也可引起心房颤动,即卒中后发现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detected after stroke, AFDAS)。研究显示,AFDA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预后可能不同于卒中前已知的心房颤动。AFDAS的监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文章就AFDAS的定义、病理生理学机制、监测方法预后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心房颤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21世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房颤患病率约0.77%,房颤患者约有800万例.有效的房颤管理模式也亟待摸索,房颤的预防、诊治等工作迫在眉睫.近年来,国外陆续有中心建立了一体化的房颤综合管理项目,依据治疗指南,为房颤患者提供系统化管理.房颤综合管理项目是通过整合院内外相关优势技术和力量为房颤患者提供便捷诊疗通道的机构,是综合管理的重要载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与持续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入选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住院诊治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01例,年龄60~90岁。其中阵发性房颤102例,持续房颤99例。入选同期体检中心的健康老年人(对照组)100例。收集入选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采用Hotelling’s TRACE多因素分析比较阵发性房颤持续房颤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相关因素比较、单因素分析可疑危险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持续房颤组患者年龄(70.2±6.5)岁,男性73例(73.7%),女性26例(26.3%);阵发性房颤组年龄(65.3±5.2)岁,男性61例(59.8%),女性41例(4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9,χ2=4.39,均P<0.05)。多因素Hotelling’s Trace检验显示阵发性房颤持续房颤患者临床辅助检查指标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6,P<0.01);持续房颤组患者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左心房前后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均P<0.05),阵发性房颤组患者血总胆固醇、血小板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持续房颤组(均P<0.05)。高血压史(OR=8.92,95%CI:4.18~19.05)和吸烟史(OR=4.47,95%CI:1.86~10.71)是持续房颤的危险因素,阵发性房颤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史(OR=9.11,95%CI:4.21~19.69)、吸烟史(OR=3.56,95%CI:1.44~8.81)饮酒史(OR=9.32,95%CI:2.49~34.96)。结论将高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戒烟和戒酒可降低房颤的发病率;高浓度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尿酸水平心房前后径的增大可能促进了房颤持续

  • 标签: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 简介:【内容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并发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绍兴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除外心脏瓣膜病引起的房颤患者500例,根据有无左心房附壁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62例和非血栓组438例,收集临床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浆血小板微粒(PMP)水平,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结果血栓组患者PMP[(4.81±0.64)×105/mL]、hs-CRP[(2.02±0.37)mg/L]、D-D[(1.34±0.16)mg/L]、Fg[(4.38±0.69)g/L]、vWF[(145.31±14.62)ng/mL]均高于非血栓组[(3.67±0.58)×105/mL、(1.51±0.24)mg/L、(1.08±0.12)mg/L、(3.46±0.71)g/L、(122.16±12.31)ng/mL](t=14.296、14.487、15.257、9.582、13.523,均P<0.05)。血栓组LAD[(59.02±9.74)mm]高于非血栓组[(61.23±9.53)mm](t=4.085,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卒中(OR=2.624,95%CI:1.012~1.067,P=0.011)、持续房颤(OR=3.426,95%CI:2.014~5.691,P<0.001)、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HA2DS2-VASc)(OR=1.702,95%CI:1.357-2.002,P<0.001)、PMP(OR=1.562,95%CI:1.124~1.968,P<0.001)、hs-CRP(OR=1.486,95%CI:1.077~2.043,P=0.013)、D-D(OR=1.765,95%CI:1.126~2.031,P<0.001)、Fg(OR=1.637,95%CI:1.077~2.043,P<0.001)、vWF(OR=1.812,95%CI:1.242~2.238,P<0.001)、LAD(OR=1.094,95%CI:1.043~1.152,P<0.001)为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房颤(OR=3.361,95%CI:1.658~6.543,P<0.001)、CHA2DS2-VASc积分(OR=1.721,95%CI:1.242~2.065,P=0.002)、PMP(OR=1.173,95%CI:1.086~3.981,P=0.016)为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CHA2DS2-VASc积分、PMP两者联合诊断血栓形成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3(95%CI:0.780~0.786,P<0.001)、0.744(95%CI:0.741~0.747,P<0.001)、0.853(95%CI:0.850~0.858,P<0.001)。结论PMP为非瓣膜性房颤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可协助CHA2DS2-VASc积分提高非瓣膜性房颤心房血栓形成的预测。

  • 标签: 房颤 血小板微粒 左心房 血栓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 左室射血分数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全因死亡、认知功能障碍等风险明显增加。识别导致的房颤危险因素对指导制定一级预防筛查策略、提前检出无症状房颤、改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新发房颤常见临床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性别、吸烟、饮酒、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HAVOC评分和C2HEST评分有望成为评估个体新发房颤风险的简易临床型工具。

  • 标签: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心房颤动房颤)抗凝治疗领域主要的进展之一是建立了对房颤患者脑卒中/栓塞与出血风险的评估体系。从筛选出高危人群转为找出不需要抗凝治疗的低危人群并根据患者脑卒中/栓塞与出血风险进行针对性地防治。预防房颤相关脑卒中的药物经历了阿司匹林、华法林,目前进入了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时代。然而,对于高危人群抗凝治疗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期一组文章探讨了抗凝治疗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扰、医生做出决策的临床困境解决办法,供临床医生借鉴参考。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卒中 抗凝治疗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
  • 简介:【摘要】:心房纤颤的护理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心房搏动极快而又紊乱,往往是由于自律性增强和折返的结果,常见于冠心病、充血性心衰、心梗、风心病、心包炎、甲状腺毒症和肺心病。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不仅严重损害心脏功能,而且明显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因此,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至关重要。近年研究发现,炎症、氧化应激、纤维化、心房肌结构重构和电重构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密切相关;相应的生物学标记物可以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和预后。

  • 标签: 心房颤动 生物学标记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超声检查诊断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的研究对象,择取同期在我院进行收治的高血压患者54例作为参照组的研究对象。对两组研究对象均给予心脏超声检查,就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从室间隔/左室后壁、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上比较,观察组与参照组无差异(P>0.05)。从左心房内径、E/A比值上比较,观察组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运用心脏超声检查时,能够对其心脏形态结构以及相关生理变化进行准确观察,及时辨别疾病特点,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脏超声检查 诊断 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特征 价值
  • 简介:摘要自主神经张力改变对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低强度经皮迷走神经刺激不仅可以拮抗肾上腺素能效应和胆碱能效应,还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房颤的发生,缩短房颤持续时间。经皮迷走神经刺激的方法具有无创、经济和不良反应少的优点,为临床治疗房颤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迷走神经刺激 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