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清末民初币制状况相当混乱,此时梁启超已对中国的币制改革有所设想。他主张首先确立银货币本位,然后避渐过渡到金本位;逐渐由"称量货币"向"铸币"过渡;由国家统一限量发行"七钱二分"重的银元和纸币,最终统一币制。并通过币制改革来挽救财政危机,使经济获得发展。

  • 标签: 梁启超 币制 思想
  • 简介:1948年,南京政府不仅在军事上败局已定,政治上危机四起,财政经济也面临崩溃的边缘,只能靠滥发纸币来维持,法币已经彻底崩溃。在此山穷水尽之际,继孔祥熙、宋子文、贝祖淞、张公权后,蒋介石想起了他的最后一张王牌──王云五。王云五(1888-1979),广东中山人。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长期主持商务印书馆,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主持各种辞典、丛书、文库的编撰。抗战胜利后,历任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长、财政部长、行政院副院长。在“行宪国大”上,蒋介石当上了总统。5月,任命翁文灏为行政院长,调俞鸿钧任中央银行总裁,任命王云五为财政部长。蒋当时对翁文灏说:“军事完全由我自己主持,与行政院无关。财政方面

  • 标签: 金圆券 王云五 蒋介石 币制改革 南京政府 中央银行
  • 简介:从指导思想、封建制度、私铸泛滥和货币规律等方面说明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 标签: 王莽 货制改革 失败原因
  • 简介:陶德琨(1883~1970),字仲涵,湖北襄阳人。自幼聪明,能诗善文,14岁参加府试即获第一名。湖北省学政王同愈爱其才华,推荐他到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武昌经心书院深造。

  • 标签: 币制改革家 我国币制 改革家陶德
  • 简介:众所周知,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国民党政府为挽救日益恶化的经济危机。于1948年8月在全国实行币制改革,强行收缴金银外币,发行新货币金圆券。这场史无前例以搜刮民脂民膏为宗旨的币制改革短短10个月便彻底失败。它不仅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最后也加速了国民党经济的崩溃和在大陆政权的覆灭。这场荒唐短命的币制改革与当时的财政部长、一个名叫王云五的社会名流紧密相关,它的出笼前后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逸事秘闻。

  • 标签: 币制改革 金圆券 王云五 荒唐 国民党政府 经济危机
  • 简介: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的统治陷入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状态,其中财政形势最为险恶紧迫。1894年,清政府财政还有盈余近80万两.以后由于巨额战争赔款以及庞大的内外债务本息.加上无形“镑亏”损失,清政府财政转为赤字.并且赤字逐年上升。据统计,1899年,赤字为1292万两;1901年,赤字为1300万两;到宣统三年(1911年),赤字高达1729万两。造成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就是“镑亏”。

  • 标签: 制度改革 原因 财政赤字 失败 货币 晚清
  • 简介:力求超越既有货币史著的思维定势和研究局限,古代货币的研究存在货币史和钱币学的学科分野,以通宝币制和币政为研究重点

  • 标签: 中国通宝 史稿绪论 币制史稿
  • 简介:【摘要】美国对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的态度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变化过程。在酝酿阶段,因为白银利益集团的利益和统治集团内部意见分歧等原因,美国屡次拒绝了中国提出的修改白银政策、援助中国进行币制改革的要求,采取了“不介入”的立场,延缓中国的币制改革。在币改方案宣布后,为了操纵世界金融,美国逐渐由“不介入”态度转变为变相支持态度,以购买白银等方式,向中国提供用来稳定法币汇价的外汇储蓄,逐渐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但在客观上对中国的金融复兴也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 标签: 国民政府币制 币制改革 态度影响
  • 简介:今年是德国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马克思(1818-1883)诞辰200周年,世界许多地方举办相关展览、讲座、会议和出版图书等纪念活动。在这一特定时间点上,研究与传播马克思及其思想,势必是今年思想界、学术界乃至文化界的一大焦点。而中国的马克思研究,自《资本论》首译、摘译、全译以来,一直深入且持续地呈现于中国近代百年时空之中。

  • 标签: 《资本论》 马克思 币制改革 中国 纪念活动 思想家
  • 简介:1931年,蒋介石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反人民政策,扩充军队,对中共连续发动了5次“围剿”,军费支出浩大,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国民政府为挽救财政危机,筹措巨大军费打内战,策划在金融领域内加强统治,用控制金融来弥补巨大的财政赤字,其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实行币制改革

  • 标签: 币制改革 国民政府 “攘外必先安内” 美国 军费支出 财政危机
  • 简介:  通宝币制在其历史运行中,  通宝币制是中国货币史上行用时间最长、制度最复杂完备的一种铜币体系,通宝币制与其他币制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以及通宝本位长久占据货币本位的内在原因和影响

  • 标签: 中国通宝 史稿绪论 币制史稿
  • 简介:而且就通宝币制开展的货币史研究也日渐深入,  五六十年代关于中国历代货币通史的著述有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该书中册不少篇章也开创性地论述了与通宝币制相关的历代货币思想

  • 标签: 中国通宝 史稿绪论 币制史稿
  • 简介:  通宝币制在其历史运行中,  通宝币制是中国货币史上行用时间最长、制度最复杂完备的一种铜币体系,通宝币制与其他币制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以及通宝本位长久占据货币本位的内在原因和影响

  • 标签: 中国通宝 史稿绪论 币制史稿
  • 简介:力求超越既有货币史著的思维定势和研究局限,古代货币的研究存在货币史和钱币学的学科分野,以通宝币制和币政为研究重点

  • 标签: 中国通宝 史稿绪论 币制史稿
  • 简介:而且就通宝币制开展的货币史研究也日渐深入,  五六十年代关于中国历代货币通史的著述有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该书中册不少篇章也开创性地论述了与通宝币制相关的历代货币思想

  • 标签: 中国通宝 史稿绪论 币制史稿
  • 简介:1948年夏秋,国民政府迫于恶性通货膨胀的压力,采取了严格的限价政策.这种先天不足、后天无补的举措扰乱了上海城市正常的粮食供销秩序,以致严重激化政府、米商和市民之间的矛盾,并最终导致了抢米风潮发生.耐人寻味的是,这一次粮荒不是发生在青黄不接之时,却恰恰是在收获的季节.

  • 标签: 限价 抢米 金圆券 粮荒
  • 简介: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相对于相机抉择的制度优势,以及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国家成功的货币政策经验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鉴于我国货币政策在保持价格稳定方面所存在的缺陷,以及货币供应量已不适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我国的货币政策改革可以借鉴通货膨胀钉住制度国家的经验,由货币供应量目标向有弹性的通货膨胀钉住制度过渡。

  • 标签: 通货膨胀钉住制度 货币制度 改革取向
  • 简介:本文从国际货币制度出发探究诱发金融危机的致因,得出不健全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一大原因的结论;并从历次国际货币制度优势的分析中得到一个可行且积极的国际货币制改革方案。

  • 标签: 金融危机 国际货币制度 优势 改革
  • 简介:北宋的货币,铜铁钱并行。但铁钱的使用只限于少数地区。它们是平行的两套货币,其体制形式都以小平钱为基本单位,并可同时铸行其值相当于小平钱的两枚(文)或五枚、十枚不等的大钱,称为“折二”、“当五”、“当十”等。只以形体大小区别,除个别外一般不铸面值。随着金融形势的变化,有时可以改值,如“当十”改作“当五”或“折三”等。

  • 标签: 北宋币制 “交子” 铁钱 铜钱 考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