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巨型先天黑素细胞(GCMN)是指出生时即存在的皮肤黑色素沉着性病变,其特征主要是病变面积大、黑素细胞浸润皮肤深处或皮下组织,具有独特的组织学表现。患者大多呈散发性,但也有家族性病例的报道,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确切。由于严重影响外观,并可能发展为恶性黑色素瘤或神经皮肤黑变病(NCM),常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GCMN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不同方式均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目前对GCMN的预防及治疗效果尚不尽如人意,有研究初步表明药物治疗有望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可做为传统治疗的辅助疗法。

  • 标签: 痣,色素 皮肤肿瘤 诊断 巨型先天性黑素细胞痣 发病机制 并发症 治疗策略
  • 简介:摘要先天黑素细胞是一种人体较常见的泛发性良性肿瘤,新生儿发病率约1%。以往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案,由于细胞组织侵入较深,难以完全切除,有复发可能,且术后术区遗留不同程度的瘢痕。近年来,为进一步降低患者皮肤损伤程度,激光减瘤治疗逐渐应用于临床,但其安全性尚无明确定论。因此,对先天黑素细胞激光治疗的方法、原理、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予以概述。

  • 标签: 激光 先天性黑素细胞痣 黑素瘤 治疗结果 安全
  • 简介:目的:探讨巨型先天黑色素细胞(Giantcongenitalmelanocyticnevi,GCMN)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表现以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分析20例GCMN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总结其临床表现,切取标本进行HE、Masson、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20例均为先天散发病例,发病部位可为头面部、躯干部和手臂,典型皮损为大面积表面被毛(多为黑色浓密毛发)的浅棕至深黑色色素沉着样皮肤变化。镜下见细胞浸润至真皮深层,可达皮下组织。真皮浅层可见“境界带”和“色素沉着”现象。免疫组化染色可见GCMN中细胞Melan-A、S-100染色阳性;HMB-45染色呈局灶性阳性;PCNA染色见细胞呈高增殖状态。对部分非手术治疗患者的病理切片观察可见,化学剥脱治疗后真皮浅层色素和细胞大量减少,而对深层细胞无明显影响。激光治疗后真皮乳头层色素沉着消失,局部皮肤黑色外观改善。结论GCMN中黑痣细胞浸润深度深,与神经嵴来源黑色素细胞具有同源性,且呈高增殖状态。化学剥脱治疗与激光治疗各有其特点,但均只能改善局部外观,为非彻底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针对累及大部分皮肤的GCMN治疗仍是难点,亟待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先天性巨型黑色素细胞痣 组织病理学 治疗方法
  • 简介:巨大先天黑素细胞(giantcongenitalmelanocyticnevus,GCMN)是一种少见的皮肤肿瘤,一般出生即有,不遗传。有的先天可合并血管、脂肪瘤或神经纤维瘤。我科诊治一例向神经纤维瘤分化的先天,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黑色素痣 巨大 神经纤维瘤
  • 简介:摘要巨型先天黑色素细胞简称巨,是一种罕见的先天畸形,以病变面积巨大的先天黑色素细胞为特征,呈黑、褐色外观,可伴有毛发生长、皮肤粗糙增厚,甚至发生瘙痒、溃烂、恶变,使患者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由于巨发病的罕见性、复杂性,目前对其发病机制、遗传基础尚未形成统一严谨的共识。对基因及分子信号通路研究的深入有助于明确巨的病因,开拓治疗思路,推动个体化治疗的多样性。近年来巨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许多突破性成果,该文就巨发病机制的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遗传学 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 发病机制 候选基因 BRAF基因 NRAS基因
  • 简介:摘要报告1例先天。患儿,女,7岁。全身散在黑色斑点、斑块7年。查体一般情况好,右侧颞部可见一大小约10×5cm黑色斑块,右侧大腿伸侧有一巨大黑色斑块,颜面及四肢其他部位广泛散在数十个大小不等黑色圆形、椭圆形斑点、斑块,皮损界限清楚,形态不规则,表面粗糙,其上有大量黑色较粗毛发,触之有浸润感。临床诊断为先天

  • 标签: 巨痣 先天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型先天黑色素细胞(GCMN)恶变多发转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GCMN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各项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及实验室)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综合影像学、病理学、骨髓细胞学、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学等多项检查及临床症状,该例患者诊断为GCMN恶变并肝脏、骨髓转移。结论恶性黑色素瘤恶变骨髓转移的诊断主要依靠骨髓穿刺涂片形态学检查。从临床症状、病理诊断、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综合分析考虑为恶性黑色素瘤骨髓转移。

  • 标签: 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 骨髓细胞学 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刀削切联合皮片移植治疗巨型先天黑色素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整形修复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巨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水刀逐层削切巨,尽量保留皮下筋膜层及部分真皮层,创面以皮片移植术治疗。术后1~2年来院复诊,采用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对植皮区术后瘢痕进行评分(每项分值为1~10分,分值越大表示状况越差),采用数字评分法(1~10分)对植皮区满意度进行评价(10分为非常满意,7~9分为满意,6分以下为不满意),观察色素复发及种植转移情况。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7例患儿,男2例,女5例,年龄4~14岁。躯干3例,四肢4例。巨占体表面积的(7.4±3.1)%。7例巨患儿术后皮片均成活良好。术后1年随访,植皮区瘢痕POSAS评分显示,患者或家属对植皮区瘢痕疼痛、瘙痒、硬度、厚度评分为1~3分的分别有6、4、4、5例,色素沉着及不规则度中评分为4~10分的分别有5、5例。7例患者中植皮区均无功能受限;医生对植皮区瘢痕的血管分布、色素沉着、厚度、柔韧性评分均较低,评为1~3分的分别有6、3、4、4例,对平整度中评分为1~3分和4~6分的分别有2、4例。医患双方满意度:评分为7~10分的分别有4、5例。7例术后1年复查,其中6例植皮区未见色素复发,1例可见2处点状色素复发,直径均小于1 mm;7例均未见色素取皮区种植转移。结论水刀削切联合皮片移植治疗巨,手术操作简单,一次性切除,供区只需切取刃厚皮片,术后瘢痕不明显、皮肤弹性较好、患者满意度高,适用于躯干及四肢非关节部位的色素切除,尤其是质地良好、颜色较浅的色素

  • 标签: 痣,色素 痣,巨大 修复外科手术 自体移植物 皮肤移植 瘢痕 病人满意度 水刀
  • 简介:调查黑素细胞BRAF的基因突变频率(V-raf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系物B1)是否与日光暴露方式相关,作者检查了120例从不同解剖部位,包括平滑皮肤切取的获得性黑素细胞以及62例先天,作者应用一种名为Mutector的新型突变检测系统,该系统可行终点移动鉴定,能够检测样本中仅有5%的杂合突变细胞,作者检测到的突变在获得性中为105/120(87.5%),在先天为43/62(69.4%),特别是作者发现标本中获得性的突变中有35/43(81.4%)来自于从平滑皮肤和外生殖器处采集的标本这些结果强烈提示UV光并不是BRAF突变高发的必要因素,UV非诱导机体黑素细胞细胞突变的效果在发生中可能更重要,另外作者通过激光解剖法结合直接测序证明在小的先天皮损内存在BRAF突变细胞的异质性分布,最后,作者发现在中等大小先天中存在低频BRAF突变(6/20,30.0%),多数有野生型BRAF者存在细胞ras病毒癌基因同系物突变(9/14,64.3%),提示中等大小的先天与获得性和小的先天发病机制不同。获得性和小的先天显示BRAFV600E高频突变而中等大小先天显示低频突变@...

  • 标签: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18岁。因头面部黑色斑片18年伴头皮色素脱失斑1个月就诊。患者出生时即发现左侧头皮及面部有黑色斑片,黑斑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黑斑边界清楚,有较粗的毛发,无自觉症状。1个月前在前额发际内的头皮处紧邻黑斑部位出现色素脱失斑,边界清楚,白斑迅速增大,无自觉症状。既往体健,无头痛、癫痫等病史。其父母及妹妹无类似病史。

  • 标签: 色素痣 先天性 白癜风 临床表现
  • 简介:气球细胞在100多年前被首次报道。迄今为止,黑色素细胞细胞气球样变已在多个肿瘤报道中提到,包括黑色素瘤、蓝和Spitz。这些改变是否代表细胞恶变或增殖改变尚存争议。作者报道1例巨大先天黑色素细胞的增殖性结节中发现细胞气球样变。

  • 标签: 黑色素细胞痣 增殖性 先天性 结节 巨大 SPITZ痣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先天伴增生性结节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于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院内收治的5例先天伴增生性结节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应用常规HE观察。结果:5例患者均在先天背景中见到膨胀性生长的黑色素细胞增生性结节,结节内细胞显示不同程度的多形性,核分裂象(0-4)个/10HPF不等,其中3例增生性结节内黑色素细胞与结节周围先天细胞存在局部过度情况。结论:增生性结节属于伴发于先天的罕见黑色素细胞增生性病变,掌握其组织病理形态能够有效的降低误诊率。

  • 标签: 先天性痣 增生性结节 病理特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先天外中耳畸形的发生是胚胎发育期受多种因素(环境因素如药物、病毒感染、化学物质及遗传因素如家族遗传病史)的影响,从而导致耳廓形成不完全、缺失等。根据外观形态表现对先天外中耳畸形分度,I度:耳廓的大部分解剖结构存在,但轮廓较正常侧小;II度:耳廓的多数解剖结构消失或无法辨认,残留的结构尚存部分耳垂,形态各异,但大多数外观呈现花生状、

  • 标签: 畸形(Abnormalities) 外耳(Ear External) 中耳(Ear Middle)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色素伴增生性结节的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收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2015—2019年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10例先天色素伴增生性结节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年龄2~45岁(平均15岁),9例增生性结节发生于婴儿,1例发生于成人。皮损位于四肢4例,头面部3例,躯干2例,躯干及四肢同时受累1例。临床表现为黑色斑片或斑块中出现1个或多个结节,6例增生性结节为多发,4例为单发,单个结节直径0.2~1.5 cm,仅1例出现溃疡。组织病理检查显示增生性结节内黑素细胞均存在成熟现象,核分裂象少,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无坏死现象,免疫组化检查显示细胞弥漫表达Melan-A,不表达或仅部分表达HMB45,Ki67增殖指数< 5%。结论先天色素伴增生性结节可发生于四肢、头面部及躯干;临床表现为原先天色素皮损上的单发或多发结节;病理上增生性结节内黑素细胞可见成熟现象,免疫组化HMB45及Ki67染色有助于诊断,其预后有待长期随访。

  • 标签: 痣,色素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免疫组织化学 增生性结节 黑素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先天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N)的定义与分类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循环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减少,新生儿ANC<2.5×109·L-1,~12月龄婴儿ANC<2.0×109·L-1,>1岁的儿童或成人ANC<1.5×109·L-1[1,2]。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NC<1.5×109·L-1,并且持续时间>3个月,可诊断为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如ANC<0.5×109·L-1,并且持续时间>3个月,伴有高感染风险或潜在恶变倾向,可诊断为严重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造成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原因包括:骨髓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外周中性粒细胞消耗增多(如感染或脾隔离)和中性粒细胞破坏增多(多由自身免疫引起),其中骨髓中性粒细胞生成或释放减少的患者更易发生反复感染[3]。严重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包括重型先天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CN)、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yN)、免疫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CN是由先天基因缺陷引起的以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组遗传异质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循环ANC减少,可呈持续性、间歇性或周期性。根据ANC减少程度,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ANC分别为<0.5×109·L-1、~1.0×109·L-1和~1.5×109·L-1)。除血液系统外,还可累及其他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胰腺、皮肤和肌肉等。与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相比,除ANC偏低以外,SCN具有早发的反复感染、骨髓粒细胞成熟障碍等特征[1]。

  • 标签: 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先天性 遗传异质性疾病 外周血循环 粒细胞生成 细胞绝对计数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