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采用尺骨截骨入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从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30例C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尺骨截骨入路手术,术后通过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12-18个月随访,未出现骨块移位与内固定失效,截骨部位愈合良好。采用Cassebaum评分系统对肘关节功能实施评估,优良率为93.33%。结论:尺骨截骨入路手术可显著提升优良率,疗效显著,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肱骨髁间骨折 C型 尺骨鹰嘴截骨 优良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带孔折断式钛针与普通克氏针张力带治疗成人尺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我们对50例成人尺骨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21例采用带孔折断式钛针张力带固定(A组),Mayo分型Ⅰ型8例、Ⅱ型13例;29例采用普通克氏针张力带固定(B组),Mayo分型Ⅰ型12例、Ⅱ型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松动或失效、皮肤激惹情况及肘关节功能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5个月。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肘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内固定松动或失效、骨折愈合时间、皮肤激惹情况等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孔折断式钛针在不增加手术创伤的基础上,有助于成人尺骨骨折的愈合,并在减少内固定松动及皮肤激惹上优于普通克氏针。

  • 标签: 肘关节 尺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带孔折断式钛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采用带孔金属骨针与普通克氏针加钛缆张力带治疗MayoⅡA型尺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我们收治的35例MayoⅡA型尺骨骨折患者,术后随访30例,失访5例。其中14例采用带孔金属骨针加钛缆张力带治疗(A组),16例采用普通克氏针加钛缆张力带治疗(B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采用上肢功能评分(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和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评估两组肘关节功能。结果术后30例获得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3个月。两组切口长度,肘关节屈曲、背伸、旋前、旋后活动度,DASH和ME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B组(P<0.05)。A组无皮肤激惹、切口感染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B组2例发生皮肤激惹,1例切口感染,1例内固定失败。结论采用带孔金属骨针钛缆张力带治疗MayoⅡA型尺骨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临床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 标签: 尺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MayoⅡA型 带孔金属骨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经骨折脱位的病理损伤特点与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儿童骨病医院收治的15例经骨折脱位患者资料。男11例,女4例;年龄为5~14岁,平均8.3岁;左侧10例,右侧5例。骨折类型:Ⅰ型(简单型)11例,Ⅱ型(粉碎型)4例(其中3例累及冠状突)。14例患者急诊在局部麻醉下肘关节脱位闭合复位成功,1例闭合复位失败。11例简单型患者中,10例采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1例短斜形患者采用接骨板固定;4例粉碎型骨折患者采用克氏针结合接骨板固定。结果15例患者术后获8~15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肘关节解剖关系匹配良好,无桡骨头脱位复发、滑车缺血性坏死及骺板早闭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尺骨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5~7周,平均5.6周。末次随访时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1例,良3例,可1例。结论儿童经骨折脱位是一种复杂肘关节骨折脱位,临床较罕见,以简单型为主。治疗方式应根据骨折脱位类型而定,只有解剖复位尺骨骨折、恢复正常的滑车切迹,方可获得稳定的肱桡关节,取得良好疗效。

  • 标签: 尺骨骨折 脱位 骨折固定术,内 损伤特点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张力带钢丝(TBW)和钢板固定治疗MayoⅡA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新郑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MayoⅡA型骨折患者120例,依据手术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张力带组60例行TBW固定,钢板组60例行钢板固定。术后1年,比较两组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评定量表(DASH)评分、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及二次手术情况。结果术后1年复查X线,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术后1年,钢板组屈伸活动度大于张力带组(t=3.030,P=0.003)。张力带组DASH评分高于钢板组(t=8.331,P=0.001),钢板组Mayo评分高于张力带组(t=2.433,P=0.016)。骨折愈合1年内,张力带组因种植体刺激行二次手术移除种植体8例,钢板组行种植体移除3例。结论TBW和钢板固定均适用于ⅡA型骨折治疗,但TBW固定因种植体刺激行二次手术例数较多。

  • 标签: 骨折 张力带钢丝 钢板固定 鹰嘴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闭合复位经尺骨头穿针内固定治疗尺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1年3月在我院因尺骨远端骨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尺骨茎突骨折类型对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尺骨骨折患者的护理中,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骨科收治的82例尺骨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均分成对比组(n=41)及研究组(n=41),对比组接受常规干预,研究组接受优质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远好于对比组,数据比较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尺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给予优质护理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可进行推广。

  • 标签: 尺骨骨折 优质护理 腕关节功能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尺骨冠状突骨折块体积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4例尺骨冠状突骨折合并肘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内固定组23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2~71岁;保守治疗组11例(行保守治疗),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38~78岁。术前均通过肘关节CT平扫+三维重建测量尺骨冠状突体积和骨折块体积,并计算出相应的加权比值Z(%)。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全肘关节评分系统(HSS2)评定疗效,并对冠状突骨折块加权比值与HSS2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记录末次随访时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保守治疗组与内固定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例患者术后获18~54个月(平均36.7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内固定组和保守组患者HSS2评分分别为(93.77±0.84)分(82~98分)、(86.00±1.42)分(78~90分),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04%(3/23)、63.64%(7/11),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患者体积加权比值与肘关节HSS2评分之间存在线性关系(P<0.01),两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99.44-0.121x(r2=-0.93,P<0.01);保守治疗组患者冠状突骨折块体积加权比值与肘关节HSS2评分之间存在线性关系(P<0.01),两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89.46-0.144x(r2=-0.91,P<0.01)。将HSS2评分取90分(优)分别代入内固定组和保守治疗组线性回归方程,得出:内固定组y=90时,x=78.02;保守组y=90时,x=3.75。结论冠状突骨折块加权体积比>3.75的冠状突骨折患者行保守治疗无法达到患者满意的预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冠状突骨折块加权体积比<78.02的患者通常可达到患者满意的预后。

  • 标签: 肘关节 冠状突骨折 相关性 线性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尺骨斜行截骨短缩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我科自2010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15例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背倾或掌倾畸形角度小于20°),均单纯采用尺骨斜行截骨术。记录术前、术后尺骨的变异程度,并比较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患侧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手部握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Mayo评分。结果15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2~50个月,平均28.4个月。术后X线片示尺骨截骨部位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9~13周,平均11.5周,无一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骨板断裂、螺钉松动。术后尺骨平均缩短5.6 mm。末次随访时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VAS评分及Mayo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尺骨斜行截骨短缩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畸形愈合(背倾或掌倾畸形角度小于20°),可以明显减轻腕关节疼痛,改善腕关节的功能,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桡骨骨折 尺骨截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或隐窝处骨折引起急性开放性桡尺远侧关节不稳定的手术指征和治疗方法。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我科对13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或隐窝处骨折的桡尺远侧关节急性不稳定患者进行一期手术治疗,通过掌侧钢板复位固定桡骨骨折后,术中对比健侧进行桡尺远侧关节冲击试验。如果不稳定者采用固定尺骨茎突骨折或锚钉修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方式修复其骨和软组织的稳定结构,达到早期康复训练的目的。结果术后13例患者桡骨远端骨折尺骨茎突骨折均愈合,术后随访6~36个月。通过桡尺远侧关节冲击试验、握力、腕关节主动活动度、疼痛评分、DASH评分等综合评估,效果优良。结论一期固定桡骨并修复累及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尺骨茎突骨折,有助于恢复桡尺远侧关节骨结构和软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便于早期康复锻炼,提高急性桡尺远侧关节不稳定的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桡骨骨折 治疗结果 桡尺远侧关节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尺骨茎突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尺骨冠状突骨折应用肘前肱动脉与正中神经入路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与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时间2019年8月-2020年9月;按照掷硬币法分为参照组14例(应用内侧入路治疗)和研究组14例(应用肘前肱动脉与正中神经入路治疗),对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同时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肘前肱动脉与正中神经入路方式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临床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患者术后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为患者骨折康复提供了有效保障;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尺骨冠状突骨折 肘前肱动脉与正中神经入路 内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3种尺骨冠突骨折分型系统评估恐怖三联征(TTI)中尺骨冠突骨折类型,探讨TTI中尺骨冠突骨折的特点及各尺骨冠突骨折分型系统的可信度。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3例典型TTI患者的CT资料,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18~88岁[(41.8±15.6)岁]。利用CT三维重建技术建立独立的尺骨近端三维模型,对尺骨冠突骨折特点进行观察,根据Regan-Morrey分型、O'Driscoll分型和Adams分型对尺骨冠突骨折进行分型。并对三种尺骨冠突骨折分型分别进行信度分析。结果TTI中,尺骨冠突骨折多位于冠突前外侧,Regan-Morrey分型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为17例(40%)、19例(44%)和7例(16%);O'Driscoll分型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为34例(79%)、2例(5%)和7例(16%); Adams分型Ⅰ型、Ⅱ型、Ⅲ型、Ⅳ AL型和Ⅳ AM型分别为12例(28%)、3例(7%)、7例(16%)、18例(42%)和2例(5%)。通过信度分析,Regan-Morrey分型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1,2,3的Kappa系数分别为0.752、0.813、0.772和0.703; O'Driscoll分型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1,2,3的Kappa系数分别为0.797、0.774、0.837和0.775;Adams分型的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1,2,3的Kappa系数分别为0.805、0.835、0.837和0.875。结论TTI中大多数尺骨冠突骨折线位置偏向冠突前外侧。在TTI的应用中,相较于Regan-Morrey分型和O'Driscoll分型,Adams分型的信度最好,Adams分型更细分了冠突前外侧的骨折,该分型可能更适用于TTI尺骨冠突骨折类型的评估。

  • 标签: 肘关节 尺骨 骨折 恐怖三联征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支撑钢板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肘关节Regan-MorreyⅡ型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53例肘关节Regan-MorreyⅡ型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17例;年龄21~63岁[(36.3±7.1)岁]。24例采用支撑钢板内固定(钢板组),29例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螺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对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恢复进行评估。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5~18个月[(15.9±1.3)个月]。钢板组手术时间为(150.6±24.2)min,长于螺钉组的(126.8±18.3)min(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和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钢板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分别为(87.2±5.8)°、(109.2±7.1)°、(121.3±6.2)°、(127.3±5.4)°,均高于螺钉组的(70.5±9.1)°、(90.2±4.5)°、(108.3±5.1)°、(116.2±4.6)°(P<0.05);钢板组前臂旋转活动度分别为(78.3±9.1)°、(98.7±8.6)°、(130.2±7.1)°、(139.2±6.7)°,均高于螺钉组的(60.1±5.1)°、(80.6±8.7)°、(116.1±5.5)°、(127.3±4.1)°(P<0.05);钢板组MEPS分别为(30.6±7.6)分、(68.6±6.1)分、(90.2±4.3)分、(95.2±2.1)分,均高于螺钉组的(27.2±8.1)分、(54.1±7.1)分、(82.1±5.3)分、(88.2±5.2)分(P<0.05)。钢板组1例术后1周发生切口浅表性感染,经清创和抗生素治疗后愈合;2例发生轻度异位骨化,未特殊处理。螺钉组3例早期活动时螺钉松动、骨折再移位,通过减轻肘关节功能锻炼强度、延长支具保护时间,骨折愈合;4例发生异位骨化,其中1例伴肘关节僵硬,于术后12个月行肘关节松解术,术后肘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24),低于螺钉组的26%(7/29)(P<0.05)。结论支撑钢板治疗肘关节Regan-MorreyⅡ型尺骨冠状突骨折,虽然较空心螺钉手术时间长,但固定更牢靠,利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肘关节 尺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oyd入路桡骨头、环状韧带复位联合尺骨截骨术治疗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3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骨科16例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4.3~10.3岁,平均6.1岁;左侧8例,右侧8例;Bado Ⅰ型13例,Ⅲ型3例。16例患儿均采用Boyd入路桡骨头、环状韧带复位联合尺骨截骨钢板固定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肱桡对应关系、尺骨截骨愈合情况,对比手术前以及手术后6个月时肘关节活动度,采用Kim评分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16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顺利,无石膏压疮、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患儿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2个月,平均23.5个月。16例患儿术后4~6周拆除石膏时及术后6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肱桡关系对应良好,桡骨头无脱位或半脱位;无尺骨截骨处延迟愈合、不愈合,尺骨愈合时间12~16(13.7±1.3)周。患儿术后6个月伸肘、屈肘、旋前、旋后角度分别为0.9°±2.7°、124.4°±4.4°、70.3°±2.9°、76.3°±6.2°,明显优于术前的5.9°±20.1°、114.1°±15.1°、66.6°±8.3°、71.6°±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75、6.047、5.759、10.336, P值均<0.05)。根据Kim评分评定肘关节功能,术后6个月优11例、良5例,明显优于术前的优7例、良2例、一般5例、差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5, P<0.05)。结论对于伤后1年内的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采取Boyd入路环状韧带复位联合尺骨截骨术治疗,手术操作简单,解剖清晰,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Monteggia骨折 Boyd入路 环状韧带复位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国内关于鹦鹉样鼻畸形的文章较少,本文结合临床实际讨论鹦鹉样鼻畸形的手术矫正效果。

  • 标签: 疤痕,鼻背 鼻尖突出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肘前后联合入路与肘后正中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O'Driscoll Ⅲb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67例尺骨冠状突O'Driscoll Ⅲb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32例;年龄21~61岁[(38.0±9.4)岁]。31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内固定(联合入路组),36例采用肘后正中入路复位内固定(肘后入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对疼痛程度和功能恢复进行评估。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20.1±4.2)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和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入路组术中出血量[(133.6±20.3)ml]、骨折愈合时间[(12.3±1.7)个月]均少于或短于肘后入路组[(144.4±22.1)ml、(13.2±2.0)个月](P<0.05)。联合入路组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分别为(88.7±10.8)°、(111.1±13.9)°、(121.3±14.1)°、(127.1±13.3)°,均高于肘后入路组[(74.5±11.8)°、(97.6±12.6)°、(111.3±13.0)°、(115.2±12.7)°](P<0.05)。联合入路组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EPS分别为(31.7±8.6)分、(55.6±9.3)分、(84.6±10.5)分、(85.0±10.3)分,均高于肘后入路组[(27.2±8.2)分、(50.7±8.7)分、(77.4±11.2)分、(80.1±9.4)分](P<0.05)。联合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1),低于肘后入路组的31%(11/36)(P<0.05)。结论肘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O'Driscoll Ⅲb型骨折与单纯肘后正中入路相比,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较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并可获得较好的肘部功能。

  • 标签: 肘关节 尺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入路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