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馬融、鄭玄、王肅本《》呈現出由今文、孔壁本逐漸趨向孔傳本的文本演變過程,展現了馬、鄭、王在先師校釋的基礎上因襲修正、調和諸本、校理今古、擇善而從的整理痕跡。所謂古文《》及其經説不能以爲孔安國時已臻完備、東漢時散失變亂,因爲古文《》經本、經説的形成發展不僅有劉歆、賈逵、馬融傳承授受的因素,更有馬、鄭、王、孔根據不同經本别立新説、根據釋讀去取改易經文、根據五經轉相證明等推演的因素,而後者已爲漢晉經師指稱爲"古文"或"古文説"。此外,整齊諸本、調和衆説、校理今古的現象並非僅見於《》文本流傳之中,而是在《詩經》、《周禮》、《儀禮》、《論語》等經文整理過程中普遍存在。

  • 标签: 尚書 馬融 鄭玄 王肅
  • 简介:清代帖學代表家劉墉的法來源説法頗多,本文以劉墉所題跋等爲主要材料,透過跋中劉氏自己的言語評論等,分析其法的形成與借鑒範圍。通過分析可知,對劉墉風形成影響最大的有鍾繇、顔真卿、蘇軾、趙子昂、董其昌以及北碑等。本文力求以劉墉'自家話語'揭櫫其法由來及其法藝術觀。

  • 标签: 劉墉 書跋 書風 書法觀 借鑒
  • 简介:在日本法專業的中國法史課堂上,講授清代篆隷的部分時,鄧石如、伊秉綬、陳鴻壽等人的介紹,必不可少,黄易則未列其中。在相關籍如資料豐富的《圖解道史》中,亦無黄易的隷。在此種情况下,黄易的隸并未在日本得到普遍的介紹與宣傳。因此,本文通過對黄易隸畫册”“隸册”作品進行分析論證,以期掌握黄易隸風格的特徵,説明黄易作品對習隸者而言,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稱其爲“隸教育之父”,亦不爲過。

  • 标签: 黄易 隸書 金石學 秋盦書畫册 李鐵橋
  • 简介:民國以降,香港成爲與廣州並列的木魚刊刻發行中心,並在抗戰後延續了很長時間。香港學術界很早就注意到木魚,從20世纪70年代開始就有學者着手搜集整理、編訂目録。這些藏品後又轉歸圖館和研究機構,其下落今或不甚詳,且所編目録年代已久,已不能全面反映收藏狀况。今以實地考察爲據,對香港地區各高校的收藏狀况,作系統介紹。

  • 标签: 木魚書 香港 香港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嶺南大學
  • 简介:漢字的視覺特點,無論從整體的結構還是分離的筆畫來看,在形態上都具有超越其他文字系統的視覺豐富性。通過幾千年的審美發展和調整,這种形態的豐富性終于臻至中國特有的文字的藝術形式——法。因此,中國文字包含兩種特點:其一,作爲漢語面的交際載體,必須遵守語言學的規律;其二,形態符號系統,可以找出其結構規律。本文擬探索中國文字和法在創作過程中的寫秩序,並試以'序列性'稱之。通過法文獻的梳理與迹圖像的闡釋,本文對寫過程和法創作做出理論性的思考,並且試圖對漢字筆順的起源及其含義作出定義。

  • 标签: 簡易律 區别律 綫性 序列性 筆順
  • 简介:光明日报主管主办'砥砺思想宁静心灵'——我看《博览群书》我也曾投机取巧,但它没有给我智慧;我也曾急功近利,但它没有给我成功——倒是源自心底的宁静与坚持,让我收获信任,收获机遇,收获成就,收获快乐。'砥砺思想宁静心灵',我看《博览群书》。《博览群书》,1985年创刊,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刊名,是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综合性思想文化月刊。

  • 标签: 博覽 覽群
  • 简介:漢代簡牘墨迹爲研究漢代法提供了新的資料和視角,東漢迹曾以銘石隸爲大宗,隨着近些年多批東漢簡牘的發現,人們把視角轉向東漢簡牘爲代表的手墨迹,將同近期的簡牘手墨迹與碑銘迹進行對比,可能會有新的史研究視點。本文以部分新出土東漢簡牘爲材料,比較分析東漢手墨迹(簡牘)與碑刻隸的相近處與相異處,以求從新的角度研究東漢刻藝術特徵。

  • 标签: 東漢 簡牘 墨迹 碑刻 隸書
  • 简介:我认为重庆检察精神就是“忠,法,正”。“”,经典解释为“尊崇”、“崇尚”,连续使用三个“”字,折射了我们重庆4000多名检察人,为了检察事业,是全市检察干警为“加快实现西部领先,力争跨人全国一流”而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的强调、浓缩、积淀和高度概括。

  • 标签: 检察事业 精神状态 经典解释 检察干警 重庆
  • 简介:清末民初之際,西方現代影印技術在國内的普及極大地促進了各類刊物的出版,法出版物就在這股浪潮中興起,在當時衆多的出版局中,震亞圖局是較爲典型的以法字帖出版爲主營業務之一的圖局。震亞圖局依靠上海地區的家和收藏家資源,出版了近百種法字帖,在上海、江蘇、江西、安徽等地設立經銷處。民國前期法字帖的出版改變了法史的發展面貌,極大地推動了帖學的重興。

  • 标签: 震亞圖書局 朱崇芳 民國 字帖出版 李瑞清
  • 简介:法之'引帶'主要指點畫間或字間的纖細筆道。草'引帶'有字内與字間之别。字内引帶較早出現在先秦篆中,經過漢隸繼承,至章草逐漸成熟;字間引帶較早出現于漢代章草之中,至今草'一筆'的出現,則更爲自然常見了。按用筆方式,草'引帶'主要分爲牽綰引帶、折搭引帶、掠戈引帶和使轉引帶。歷來家對草'引帶'頗有争論,主要體現爲魏晋草觀念下的'引帶'之争,及其'熟後求生'草審美觀下的'引帶'之批評。

  • 标签: 草書 引帶 懷素《自叙帖》
  • 简介:本文以敦煌漢簡中的部分隸簡作爲樣本,通過對斜向筆形設置參數進行微觀分析,僅從斜向筆形數量與字形體勢、起筆收筆的用筆方式與方向以及波磔數量等方面,描述敦煌隸寫狀態,考察隸變在敦煌漢簡中發生、發展的情况,進而闡述隸變規律。認爲,斜向筆形的數量影響字形的横向取勢,進而反映隸變程度的高低;斜向筆形起筆的順逆方式及數量、收筆的出鋒與不出鋒方式與數量,出鋒時上、中、下方向變化及數量,波磔筆形的數量,都反映出漢字隸變程度。漢字隸變首先在日常應用性寫中發生,并從用筆方法即筆法的改變開始。隸變在寫的應用性與規範性之間不斷發展。

  • 标签: 敦煌隸書簡 斜向筆形 隸變
  • 简介:厌古与古,如果只在"古"字上做文章,则文章的题旨将相对局限,容易落入"抚今追昔"的模式、套路。本文规避了这一窠臼,将着眼点放在"古"所承载的意义上,通过自己对"今"的体验和对"古"的考察,挖掘出"古"的"样样殊异"、"各有面目"的特质。表面

  • 标签: 殊异
  • 简介:朱子信年代考察關乎其思想定位,本文將思想判定與事實考察相結合,重新考證數十封信年代,試圖提出幾個共性問題:一是《朱文公文集》雖爲原始文獻,然經後人之手,難免存在信的雜糅、重出;二是《朱子語類》同樣由後人删補而成,未可全據記録者來判定其年代;三是作爲確定信年代中心綫索之一的朱子《四》處於不斷修改過程中,將其作爲判定年代依據時當採取靈活、審慎態度;四是判定各信之年代應相洽而無矛盾。

  • 标签: 信年代 年代新 新考
  • 简介:本文在具體分析古今人對'隸'解讀的基礎上,從字源的角度切入討論,認爲'隸'本應該是'隶',所謂'隸'即'徒隸之'的説法當是東漢時期人們將'隸'字取代'隶'字之後的一種誤解。'隶'本就是'史',也就是用筆寫的,它是相對于銘刻之的'篆'而存在的一種簡便易用又有'輔佐'意味的體。

  • 标签: 隸書 隶書 史書 佐書 名義 考辨
  • 简介:近古五百年的中國法吏有三個重要的轉折點,而影響至今的第二個轉折點即發生在十七世紀中期的清代乾隆、嘉慶時代,雖然此一時期的壇主流仍是以張照、劉墉等為代表的帖學風,但在文字學、金石學研究的帶動下,這一時期的藝術斷代史特徵突出地表現為碑學風的興起,并在道光時代(1821一1850)及其以後成為法作品風格的主流形態。在乾隆、嘉慶將近一百年時間內,由于大尺幅褂軸法作品的取法需要,和以阮元、包世臣等為首的文字學、金石學封篆、隸、北魏碑刻法的學術關注,形成了以金農、鄭燮、伊秉綬等為前導的前碑派法潮流,最終促成以鄧石如、趙之謙為壇主將的碑派法時代,並影響至今。

  • 标签: 清代中期 帖學 碑學
  • 简介:沙孟海先生提出'斜劃緊結'體勢與'右手執筆'自然寫直接相關的觀點,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啓迪我們把筆勢和體勢置于漢字筆順與右手執筆這個方法論構架内去考察,對照法作品,深入分析'斜劃緊結'體勢的審美特性,探索正體'斜劃緊結'體勢驅動横向筆勢總體轉向爲縱向下行,致使新形態的字勢、字組、字行、章法的産生與發展,極大擴展了法藝術的表現力,這是漢晋法順應社會需要而便捷化發展的内部機制,王羲之今體是'右手執筆'自然寫與便捷寫的典範。'右手執筆'是法藝術寫性的支點,决定了法藝術的審美特性。

  • 标签: 筆勢 體勢 字勢 斜劃緊結 右手執筆 書法審美
  • 简介:厲鶚編撰《玉臺史》,首次集中展現了歷代女性的法成就,值得探究.當時文士群體的諸多風習,如尋碑訪古、畫鑒藏、藏鈔校勘之舉均有力促成了《玉臺史》之成.尤爲隱微者,身處文字獄漸趨嚴酷與滿漢文化博弈的社會環境中,厲鶚通過彰顯蔡玉卿等才女而緬懷逝去的華夏正統,無法消釋的遊仙情結亦藉强調家'女仙'身份而得到展演.

  • 标签: 史成 文士風習 清中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