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非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otherapy,IMRT)过程中肿瘤体积动态变化的情况。方法25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诊断为NSCLC的患者接受IMRT,分别于放疗前、放疗20Gy、30Gy、40Gv、50.5Gy、61Gy时予以螺旋CT模拟定位扫描检查,在各次cT扫描上勾画原发肿瘤(GTV)和纵隔转移淋巴结(GTvnd),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随放疗剂量的增加,GTv和GTvnd的体积逐渐缩小,放疗40Gy后肿瘤缩小的速度逐渐缓慢,选择放疗40Gv时肿瘤体积与放疗前肿瘤体积进行比较,GTV(t=5.019,P=0.ooo)和GTvnd(t=5.267,P=0.000)体积缩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中位值为分界点,GTV≥101.45em3GTV〈101.45cm3、GTVndI〉50.35cm^3和GTVnd〈50.35cm,放疗40Gy后肿瘤体积缩小的速度逐渐缓慢,与放疗前肿瘤体积缩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19,P=0.000;t=6.491,P=0.000;t=5.449,P=0.000;t=7.919,P=-0.000)。大体积肿瘤缩小更快、更明显。结论随着放疗剂量的增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放疗40Gy后肿瘤体积缩小的速度逐渐缓慢,大体积肿瘤比小体积肿瘤缩小更快、更明显。

  • 标签: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调强放疗 肿瘤体积 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调强放疗技术(IMRT)治疗早期鼻咽癌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确诊鼻咽癌的早期患者2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调强放疗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调强放疗技术。结果26例鼻咽癌患者,其中实验组13例,对照组13例。实验组与对照组放疗比较,实验组放疗反应(口干、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较对照组轻,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控率统计学无明显差异。结论调强放疗技术与常规调强放疗技术比较,在保证肿瘤局部控制率基础上,调强放疗技术改善了患者口干、口腔黏膜反应、提高了生活质量。

  • 标签: 鼻咽癌 小靶区调强放疗 常规调强放疗 放疗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IMRT)中摆位误差对体积和关键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浙江省肿瘤医院就诊且接受放疗的60例鼻咽癌患者,均接受同步整合加量IMRT;设定肿瘤总体积、临床体积、低风险淋巴结区域分别为70.0、59.4及54.0 Gy,总计33次分割;前、后、上、下、左、右同中心移动3、5及10 mm用以模拟摆位误差;评估平均剂量、最大剂量、计划体积(PTV)接受量>110%与<93%处方剂量;对于两侧腮腺,评价平均剂量与>50%腮腺的剂量;分析最大剂量及2cc脊髓接受剂量。结果与无位移相比,肿瘤总体积(GTV-70.0 Gy)在3 mm等中心位移的平均剂量最大百分比变化偏小2.2%,5 mm和10 mm等中心位移平均剂量的最大百分比变化分别为6.4%和16.0%;不同位移的临床体积(CTV)与计划体积(PTV)剂量体积分析显示,CTV-54.0 Gy的体积为(112.06 ± 55.92)cc(50.6~243.8 cc),相对于无位移,接受处方剂量(V54%)3、5和10 mm等中心位移最大百分比变化分比为1.5%、6.8%和23.8%。沿后侧及外侧摆位误差3 mm可显著影响脊髓的剂量;摆位误差沿外侧与前侧方向可显著影响两侧腮腺的剂量,朝患者右侧位移10 mm产生的最大剂量为(46.28 ± 5.10)Gy,同样条件下左侧位移产生的最大剂量为(46.38 ± 5.35)Gy。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中对于摆位误差应常规定时确认同中心位置,以实现较为理想的体积剂量,改善治疗效果。

  • 标签: 鼻咽肿瘤 放射疗法,调强适形 摆位误差 靶体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调强放疗勾画中PET/CT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8月间来我院进行根治性放疗的中段食道癌患者50例,对患者进行CT图像和PET/CT图像进行勾画,比较两种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PET/CT图象勾画的GTV和PTV体积小于CT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PET/CT所获得的图像信息能够取得很高的准确度、灵敏度以及较为详细的解剖信息,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情况以及复发所体现的规律特征,能够为患者制定更加完善的放疗计划。

  • 标签: 食管癌 放疗 靶区勾画 PET/CT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影像人工智能是一门技术科学分支,融合CT片、超声内镜(EUS)、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CET/CT)计算机模型和算法来勾画放射治疗模拟于人工的智能,主要自动分析技术在肿瘤及危及器官勾画中应用在医疗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影像人工智能融合肿瘤放射治疗勾画多种方法有效联合、提高直肠癌放射治疗勾画精准率应用综述。

  • 标签: 直肠癌 放射治疗 超声内镜 自动勾画靶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性调强放疗采用选择性淋巴引流照射(ENI)和累及野照射(IFI)的疗效和安全性,筛选适合ENI照射的患者,为食管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根治性调强放疗符合入组条件的92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ENI组272例,IFI组652例,以倾向评分配比法平衡后,ENI组272例,IFI组2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1、3、5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并行Log rank检验。采用Cox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经倾向评分配比后,ENI组和IFI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位随访85.9个月,随访率为95.9%。ENI组患者的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5.3%、31.7%和18.4%,IFI组患者的1、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4.0%、20.9%和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NI组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0%、43.7%和24.9%,IFI组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0%、31.8%和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肿瘤体积、N分期、照射范围是影响食管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均P<0.05)。亚组分析显示,男性、年龄≤66岁、颈胸上段癌、病变长度≤6 cm、T1~2期、N0~1期、Ⅰ~Ⅱ期、肿瘤体积≤50 cm3、剂量>60 Gy、化疗1~2个周期ENI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IFI组(均P<0.05)。ENI组患者的治疗总失败率和局部区域复发率均明显低于IFI组(均P<0.05)。ENI组患者≥2级和≥3级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IFI组(均P<0.05),但两组患者≥3级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和晚期不良反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放疗,尤其是相对年轻、早期、颈胸上段食管癌接受化疗患者,给予ENI照射可明显改善预后。

  • 标签: 食管肿瘤 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 累及野照射 根治性放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食管癌患者接受单纯根治性调强放疗照射范围对生存预后的影响并行亚组分析,为特定群体食管癌患者个体化放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6年至2015年在本院行单纯根治性调强放疗的564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分为选择性淋巴引流照射(ENI)组和累及野照射(IFI)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FFS)、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并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检验,COX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随访至2018年12月底,中位随访时间99.7(95%CI:77.5~122.1)个月,随访率95.9%。全组1、3、5年LRFFS分别为61.5%、26.5%、14.3%,PFS分别为56.7%、25.0%、13.4%,OS分别为73.0%、31.1%、16.8%。倾向评分配比法(PSM)后,ENI组(141例)和IFI组(141例)1、3、5年LRFFS、P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体积≤37 cm3和Ⅰ+Ⅱ期是LRFFS、PFS和OS预后良好的独立性影响因素。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ENI组和IFI组1、3、5年LRFFS、PFS和OS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NI组的局部区域复发率降低(P=0.048)。结论单纯根治性调强放疗食管癌患者,给予ENI照射可降低局部区域复发,但对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无明显影响。

  • 标签: 食管癌 选择性淋巴引流区照射 累及野照射 调强放疗 预后
  • 简介:摘 要:鼻咽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头颈部肿瘤发病率的首位,在我国南方分布较多,目前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以放疗为主。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CT、MRI逐渐成为了诊断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为了挽救晚期鼻咽癌患者,更好的保护其鼻咽部周围重要的组织器官,尽可能提高肿瘤区内的剂量,这就需要精确地勾画指导调强放疗。本文针对目前CT、MRI及CT/MRI融合在鼻咽癌调强放疗勾画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对鼻咽癌的精准放疗提供更多证据,为临床减少患者放疗副作用提供帮助。

  • 标签: 鼻咽癌 CT MRI 调强靶区勾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双序贯调强放疗联合介入治疗在临床中对巨块型肝癌的效果。方法选择于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巨块型肝癌患者,遵照随机数字表法分配法则,平均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5)。给予对照组行两次介入+超分割交替调强放疗,给予观察组行两次介入+双序贯调强放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骨髓抑制发生情况。结果经过不同方式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比较(P>0.05)。但观察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分割交替调强放疗联合介入治疗以及双序贯调强放疗联合方式对于巨块型肝癌患者而言,都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双序贯调强放疗联合介入治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率较低。

  • 标签: 介入治疗 双靶区序贯调强放疗 超分割交替调强放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双序贯调强放疗联合介入治疗在临床中对巨块型肝癌的效果。方法:选择于 2016年 3月至 2018年 4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 90例巨块型肝癌患者,遵照随机数字表法分配法则,平均分为对照组( n=45)与观察组( n=45)。给予对照组行两次介入 +超分割交替调强放疗,给予观察组行两次介入 +双序贯调强放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骨髓抑制发生情况。结果:经过不同方式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比较( P> 0.05)。但观察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超分割交替调强放疗联合介入治疗以及双序贯调强放疗联合方式对于巨块型肝癌患者而言,都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双序贯调强放疗联合介入治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率较低。

  • 标签: 介入治疗 双靶区序贯调强放疗 超分割交替调强放疗
  • 简介:目的探讨晚期宫颈癌患者调强放疗中危及器官体积及位置变化对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图像引导下调强放疗宫颈癌患者16例,分别于放疗剂量达9Gy/5f、18Gy/10f、27Gy/15f、36Gy/20f及48.6Gy/27f时用锥束CT(CBCT)扫描,采集CBCT图像,与原始治疗计划CT图像配准,分别在CT和CBCT图像中勾画大体肿瘤及危及器官,比较危及器官体积、体积变化率及DICE相似度指数(dice'ssimilaritycoefficient,DSC)。结果放疗0~27分次膀胱、直肠、乙状结肠与小肠体积范围分别为88.48~195.49cm3、40.41~42.93cm~3、792.85~907.86cm3、38.49~49.05cm3。膀胱0~27分次体积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其余器官体积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及小肠0~27分次体积变化率和DS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直肠体积变化率与宫颈、宫体的DSC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宫颈癌调强放疗中膀胱、直肠等体积与位置变化较大,其变化可能影响宫颈、子宫体的空间位置。

  • 标签: 子宫肿瘤 调强技术 图像引导下放射治疗 DICE相似度 体积差异法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下放置钛夹在食管癌调强放疗定位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8例未行手术的食管癌患者,因其病变表浅,在CT上不能显示病灶范围,给调强放疗勾画带来困难,故在放疗前使用内镜放置钛夹后,再勾画肿瘤。结果经调强放疗后,17例患者完全缓解13例(其中8例达病理缓解),部分缓解4例,近期有效率100%;近期放射性副反应:放射性食管炎11例,放射性食管溃疡1例,放射性肺炎0例,放射性支气管炎3例,放射性皮肤黏膜损伤0例。结论内镜下放置钛夹非常有助于病变浅表的食管癌调强放疗勾画,从而确保精确放疗顺利进行。

  • 标签: 食管癌 调强放疗 钛夹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获取分次间宫颈癌调强摆位误差,分析摆位误差对累积剂量偏差的变化。方法对48例宫颈癌调强患者,全程696次CBCT获取摆位误差。将误差值输入治疗计划系统中,由摆位误差剂量叠加得到累积摆位误差剂量,通过偏差公式与标准计划剂量计算偏差百分比。结果摆位误差造成等中心距离偏移0.58(0.36,0.80) cm。累积摆位误差剂量与标准计划剂量经WilCoxon检验存在不同的统计学差异。剂量偏差均呈降低,在微分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呈负偏态,峰值降低。DVH图呈反S型向左偏移,斜率增大。HI偏差由小到大为CTV1、CTV2、GTV/CTV、CTV3、CTVn、CTVall、GTVnd;HI偏差均增大。结论宫颈癌调强摆位误差对累积剂量影响存在统计学差异,累积剂量均降低,剂量均匀性变劣。分次间位置不确定性导致区分次剂量增高或降低,对肿瘤细胞的生物效应和肿瘤复发有待进一步探讨。宫颈癌调强放疗,每次治疗前需进行CBCT位置校准以保证各结构剂量准确性。

  • 标签: 摆位误差 剂量学 宫颈肿瘤癌/调强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螺旋断层调强放疗(HT)区外沿纵向剂量跌落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以便对临床关于计划衔接、预处理以及执行效率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指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2月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治疗部收治的8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AS大孔径定位CT在获得层厚为1 mm的头颈部图像中勾画计划和剂量跌落结构。在计划设计时射野宽度(FW)分别选择5.0、2.5和1.0 cm,螺距分布选择0.430、0.287和0.215,调制因子使用默认值1.8,剂量计算网格选择最精细0.195 cm×0.195 cm,其余计划参数都保持一致。按照不同参数分别进行计划设计,并将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统计分析。结果研究显示同一射野宽度下不同螺距变化曲线重合,因而螺距对剂量跌落没有影响,不同射野宽度变化曲线相互独立说明射野宽度对纵轴双向剂量跌落有影响,区外沿纵向的剂量跌落速度与射野宽度成反相关系:即射野宽度越大剂量跌落速度越慢,半影区越大;反之射野宽度越小剂量跌落速度越快,半影区越小。当剂量跌落至处方剂量50%时距纵向边界的距离近似约等于射野宽度一半,而对于距边界不同距离处的剂量值可通过拟合公式计算得到。射野宽度和螺距对的适形度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影响较小,相对而言射野宽度为2.5 cm时最佳。总治疗出束时间随射野宽度和螺距的增大而逐步降低。结论当区分段治疗需要考虑计划衔接、执行效率及沿纵向剂量跌落控制时,可选择最佳的射野宽度、螺距等计划参数或根据纵向剂量跌落公式对衔接处进行内收处理,以达到理想的剂量分布。

  • 标签: 螺旋断层调强放疗 剂量 跌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非细胞肺癌患者应用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的效果。方法2015-06月至2017-04月我院接收的非细胞肺癌患者104例,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2例,研究组应用调强放疗,对照组应用常规放疗。结果对照组出现1+2级毒性反应几率为49.6%,3级毒性反应为6.3%,而研究组1+2级毒性反应15.2%,未出现3级毒性反应。且研究组患者1年存活率、3年存活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5.9%、38.6%、85.9%明显优于对照组常规放疗后的指标为60.4%、27.8%、47.8%,数据差异性较大(P<0.05)。结论针对非细胞肺癌选择应用调强放疗治疗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降低了毒性反应发生率,提高了存活率和有效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

  • 标签: 调强放疗 常规放疗 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MRI技术连续采集头颈部肿瘤患者吞咽时图像,观察并测量软腭、舌、喉的运动规律及最大活动度。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7月-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调强放疗的原发头颈部恶性肿瘤20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3例,中位年龄58.5岁(28~78岁)。20例患者中鼻咽癌7例,口腔癌3例,口咽癌5例,下咽癌3例,鼻腔鼻旁窦2例。根据AJCC第八版分期Ⅰ-Ⅱ期患者2例,Ⅲ期8例,Ⅳ期10例。结果吞咽时软腭向上移动移动距离为(1.06±0.31) cm且服从正态分布,向后移动距离为(0.83±0.24) cm且近似正态分布。舌体向后移动距离为(0.77±0.22) cm,且服从正态分布。含压舌板行图像采集患者舌上移位移为0,无压舌板患者舌体中位上移距离为1.23 cm (0.59~1.41 cm)。喉向上移动距离为(1.14±0.22) cm且服从正态分布,向前移动的中位距离为0.4 cm (0.27~0.90 cm)。结论吞咽运动有可能发生于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过程中,并引起大体肿瘤体积(GTV)及周围正常组织移动;因此在制定放疗计划时应注意GTV至PGTV的个体化外放距离,以保证肿瘤处方剂量。

  • 标签: 动态磁共振图像 吞咽 器官动度 头颈部肿瘤/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中晚期非细胞肺癌患者采取调强放疗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0例中晚期非细胞癌患者,均采取调强放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63%。1年、2年、3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48.32%、26.51%、12.63%;其中位无进展的时间分别为11.8月。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0.62%、45.32%、24.63%;其中位生存期为11.6月。1年、2年、3年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52.31%、36.52%、26.19%。全部患者的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和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分别为20.63%、17.50%、31.87%。结论对中晚期非细胞肺癌患者进行调强放疗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存在轻微不良反应但可耐受,是一种有一定临床价值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中晚期 非小细胞癌 调强放疗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细胞肺癌患者调强放疗的护理要点,以掌握此病的更多护理技巧。方法对我科41例行调强放疗的非细胞肺癌患者分阶段实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照射野皮肤护理、腹式呼吸锻炼,出院及随访指导,观察不良反应。结果通过有效地治疗和护理,减轻或预防了不良反应的发生,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计划。结论加强放疗患者的宣教及专科护理,可以有效的减轻或减少放疗的不良反应生,确保放疗的顺利完成。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调强放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探讨应用全脑放疗与脑转移同步调强放疗两种不同放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分别使用全脑放疗与同步调强放疗等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治疗生存率等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53.33%)相比,观察组(90.00%)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神经系统改善情况明显更好,生存时间明显更长,P<0.05。结论 对于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来说,与全脑放疗治疗方法相比,应用同步调强放疗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更好,神经系统有显著的改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因此在实践应用中该治疗方法值得推荐。

  • 标签: 小细胞肺癌脑转移 同步调强放疗 全脑放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保乳术加术后放疗是早期乳腺癌标准治疗模式,术后瘤床勾画是保乳术后放疗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临床上多依据患者手术记录、术前超声、术后瘢痕、瘤床银夹等常规方法来勾画瘤床,存在很多局限性。近年来,采用新型术腔填充物、术前/术后MRI与定位CT进行图像融合等方法勾画瘤床取得一定进展,未来有望解决术后瘤床缺乏勾画共识和标准的问题。

  • 标签: 乳房切除术,区段 放射疗法 磁共振成像 瘤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