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安德列耶夫的小说之中,"沉默"表现为不可逾越的"墙",它笼罩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隔绝了关于真理和感情的交流,使人们陷入无边的绝望和痛苦之中。鲁迅前期的小说也借用了安德列耶夫这种"墙"的隐喻,用来表现在古老黑暗的中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如同厚墙壁一样的隔膜和冷漠。但生活在"几千年吃人的历史"与"遗忘和谎言"间,鲁迅对纯粹的语言也抱有深刻的怀疑。鲁迅难以打破笼罩在他人以及自身之上的"沉默",只能沉默地行走在荒谬的历史之上,从而衍化出对"路"这一诗学隐喻的偏爱。

  • 标签: 沉默 安德列耶夫 鲁迅
  • 简介: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药》和《明天》延续了安德列耶夫的作品《谩》和《默》中“沉默”的主题和悲观的情绪,但却表露出犹疑不决的一面。从叙事结构上比较两者的作品,可以发现《默》《药》和《明天》都在“沉默”的叙事下表现了“亲情”和“死亡”的主题。在《默》中,安德列耶夫把死亡放在了人的精神层面去考量,亲情不仅没能抵御死亡,反而因死亡而崩溃。但在《药》和《明天》里,鲁迅却对死亡阴影下温暖坚固的亲情进行了赞美和抒情,表现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而这正是鲁迅面对“沉默”犹疑的原因。

  • 标签: 安德列耶夫 鲁迅 沉默 亲情 死亡
  • 简介:1924年,阿斯塔菲耶夫出生在西伯利亚的一个农民家庭。茂密的原始森林,辽阔的冻土带,以及奔腾着的叶尼塞河,不仅深深融入作家的血脉,成为他心中永远的乡土情怀,更赋予他一颗关爱自然的心灵,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自然之子”。

  • 标签: 阿斯塔菲耶夫 作家 自然之子 农民家庭 西伯利亚 原始森林
  • 简介:陈木槿是四十三天前见到骑兵团团长范翼飞的。从长沙出发,她在路上颠簸了四个月零七天的时间,她感觉自己已变成一堆尘土,聚合不到一起了。眼前没有别的,只有黄尘,她觉得自己像尘土一样从道奇牌汽车上流泻下来的,只想和地上的尘土融在一起,有水时变为泥。无水时随风飘——她只想在泥与尘之间轮回。有人扶了她一把,她依然没有站稳,坐到了地上。地上的尘土随即腾起。又过来一个士兵,把她架住了。她感觉自己的头脑里塞满了尘土。好半天,她才看清了一个方形队列,听到了表示欢迎的掌声。她挺了挺腰,想站直,但她没有做到.她的身体像一个装着尘土的口袋,尘土已快漏光了。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荒漠 感觉 成一
  • 简介:在苏联最好的时代,尼古拉耶夫开了一枪,结果就变成了最坏的时代。当时,尼古拉耶夫悄悄走到基洛夫身后,把枪口对准他的脑袋扣动了扳机。于是,苏联历史便被击出了一个洞。那是一个黑洞,在时间中慢慢变大,以至于今人透过那个洞,

  • 标签: 尼古拉 刺客 苏联历史
  • 简介:本文将对佐罗塔耶夫的巴扬作品《儿童组曲NO.1》进行讲解,主要是对了解与演奏这个作品之后的心得体验与演奏分析进行解读。文章将从这一组曲中的五首作品所包含的不同感情与技法分别来进行阐述。

  • 标签: 佐罗塔耶夫 《儿童组曲》 巴扬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批评之镜透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经典在俄罗斯的生成之路。陀思妥耶夫斯基无疑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但其经典生成之路十分曲折,而批评界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但远非友好的角色。由于创作的超前性、创新性和深刻性,更由于总是为穷人说话,作家生前很少得到批评界的理解和赞美,得到的更多是批判与不解。作家去世之后,评论界的态度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尽管仍是褒贬不一,但已经开始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等大家相提并论。苏联官方评论对作家先抑后扬,最终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正式确立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典作家的地位。如今,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最好的作家之一。

  • 标签: 批评 经典生成 超前性 创新性 深刻性
  • 简介:在众多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记材料中,他的妻子安娜所著的《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和《一八六七年日记》有特殊的价值,某种意义上堪称作家生活的“实录”.安娜从物质和精神等诸多层面给予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力支持,帮助他对抗债务、赌瘾和疾病的困扰,爱情成为作家文学创作的支点.安娜的无私奉献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事业,这一论断至少适用于《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杰作.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 《一八六七年日记》 债务 疾病 爱情
  • 简介:本文对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的创作背景以及乐曲内演奏技巧进行粗略的研究分析,体现了普罗科菲耶夫这一位20世纪初前苏联最伟大的钢琴家在继承古典主义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又对古典主义大胆的革新精神,他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形成了极具魅力风格充满朝气的“足球音乐风格”。

  • 标签: 普罗科菲耶夫 第二钢琴奏鸣曲 早期音乐风格
  • 简介: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学术界在文化转型中迎来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新的研究热潮,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了很大的进步。一系列作家作品、传记、国外的优秀研究成果被译成中文并出版,中国学者也纷纷从文学、美学、宗教、哲学、历史等角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丰富性。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和“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心”的成立为中国的陀氏研究学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本文在梳理新世纪十五年问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译介与研究成果、学术活动和组织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其主要特点,并在与国际陀学界的比较中对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陀恩妥耶夫斯基 中国译介与研究 新世纪 文化转型
  • 简介:一切宗教,包括东正教,就其思想的立论核心而言,“人”是基本立足点。无论百年来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历史、范式、方法和语汇如何发生变化,从主题研究而言,东正教一直通过宗教教义影响他,通过宗教氛围感染他,使他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体验,使其创作始终未能超脱对“人”的观照与凝视。陀思妥耶夫斯基始终关注人的罪恶和拯救。神-人应是和谐的关系。人有自由意志,但人的自由意志却导致了罪和恶;要获得神-人关系的再度和谐,就要正视罪恶和苦难,进行自我精神惩罚;神人是拯救人类的爱的形象。应该说,对“人”原罪与救赎的回应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东正教的视野中完成的。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自由意志 原罪 精神惩罚 神人
  • 简介:列夫·舍斯托夫是俄罗斯白银时代著名的哲学家,反抗理性对人的统治是其哲学的中心观点。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经历了从反常性、怀疑,到重估所有信仰,再到信念重生的变化过程,最后进入"悲剧的哲学"领域。

  • 标签: 理性 反常性 信念重生 悲剧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