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孤独谱系障碍儿童走入校园,进入课堂。在课堂已经成为孤独儿童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场所的当下,研究他们课堂参与状况可以为其更高质量的参与课堂活动提供合理建议。文章采用自编《孤独儿童课堂参与状况观察表》,观察某特殊教育学校15名孤独儿童的课堂参与表现,发现孤独儿童在课堂参与中行为参与表现最好,认知参与表现最差;孤独儿童课堂参与水平在低年级到中年级阶段表现向好,中年级到高年级阶段表现趋向平稳;孤独儿童障碍程度越轻,课堂参与水平越高,障碍程度越重,参与水平越低。

  • 标签: 孤独症儿童 课堂 参与状况
  • 简介:摘要:孤独又称自闭,是一种精神疾病,患上这种疾病的儿童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难以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实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这对于孩子和家长的生活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困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当前人类对于孤独进行了大量更加深入的研究,并且将孤独所对应的症状和应对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孤独儿童的康复教育教学是应对孤独的重要方式,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本文将以孤独儿童的康复教育教学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探究有效的孤独儿童康复教育策略,希望能为有关人士提供帮助。

  • 标签: 孤独症 儿童 康复教育 教学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独谱系障碍(ASD)漏误诊的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降低漏误诊率。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康复科收集的漏误诊的56例AS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1.5~7.3岁。结果漏误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20例(38.2%)、精神发育迟滞17例(20.6%)、语言发育迟缓13例(29.4%)、“正常儿”6例(10.7%)。结论本病漏误诊为临床表现多样性、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不足、评估量表灵敏度较低等多种因素所致。应加大ASD的科普宣传力度、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认识、选择灵敏度高的评估量表,降低漏误诊率。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漏诊 误诊 儿童 早期干预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孤独儿童的教育和康复训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学校教育或者说康复训练机构的训练,对儿童仅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自始至终陪伴孤独儿童的将是儿童的父母。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教育对孤独儿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家庭教育   社会适应
  • 简介:摘要:我中心在2021-2022年通过对有意愿的30名家长进行家庭康复干预训练,以远程指导的方式,通过制定家庭干预计划、家校沟通计划、督导计划,实施认知行为疗法、适应的认知行为治疗的干预措施,结果16名儿童疗效明显,10名儿童有效,4名儿童疗效不明显或无效。分别占比为显效53%、有效33%、疗效不明显或无效13%,总有效率为86%。

  • 标签: ASD 家庭康复 干预训练
  • 简介:摘要:我中心在2021-2022年通过对有意愿的30名家长进行家庭康复干预训练,以远程指导的方式,通过制定家庭干预计划、家校沟通计划、督导计划,实施认知行为疗法、适应的认知行为治疗的干预措施,结果16名儿童疗效明显,10名儿童有效,4名儿童疗效不明显或无效。分别占比为显效53%、有效33%、疗效不明显或无效13%,总有效率为86%。

  • 标签: ASD 家庭康复 干预训练
  • 简介:【摘要】 特殊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让特殊儿童享受生命的精彩,快乐、幸福地生活、学习、成长,就是为了帮助孤独儿童具有追求幸福的能力,为其一生的幸福奠基。在全国提倡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背景下,我试图探索“如何开展孤独儿童开展幸福社区教育”这个问题,来提高孤独孩子及家庭的幸福指数,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知到身边的幸福。

  • 标签:   孤独症儿童  幸福  社区教育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一组神经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近年来患病率逐年增高。感觉异常作为ASD的核心症状之一,不仅影响患儿自身技能的习得,还给照顾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有研究表明感觉异常的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而早期干预依赖临床医师对感觉异常的早期识别与诊断。基于此,现就近年来ASD患儿感觉异常的临床特征、评估工具、干预方法等进行综述,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今后的诊疗中准确、高效地识别ASD患儿的感觉异常,及时提供干预指导。

  • 标签: 干预 感觉异常 评估工具 孤独症谱系障碍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治疗主要以康复行为干预和教育为主。各种动物模型与临床试验表明,其发病机制与一些分子通路的调控改变有关,目前文献报道研究较多的有mTOR、Wnt/β-catenin、Notch、Reelin、JAK-STAT、Sonic hedgehog、IQSEC2等信号通路。该文将研究较广泛的信号通路与ASD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阐述ASD中分子通路方面的异常,以期对研究ASD提供帮助。

  • 标签: 儿童 孤独症谱系障碍 信号通路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加之新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孤独儿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教师要重视孤独儿童的康复教育工作,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对孤独儿童进行康复教育,让孤独儿童能够感受到温暖。本文主要就孤独儿童多元化教学康复模式分析展开研究。

  • 标签: 孤独症儿童 多元化教学模式 康复模式
  • 简介:摘要:本文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一名孤独儿童打头问题行为进行功能分析,运用正向行为支持策略,减少个案打头的次数,最终达到可以正常学习生活。

  • 标签: 孤独症 打头问题行为 正向行为支持
  • 简介:【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文化软实力逐步提升,医疗康复事业和特殊教育迅猛发展。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孤独儿童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孤独儿童,特教学校的教师需要肩负更重的责任,尊重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给予特殊儿童特殊的关爱,让其享受与其他孩子一样的发展权和受教育权。孤独儿童在生理、心理方面存在缺陷,教师需要强化对孤独儿童的心理干预,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对孤独儿童的行为、心理、社会功能进行发展性康复促进,康复过程包括情绪干预、行为干预、认知干预以及心理干预。教师要通过对孤独儿童的心理进行研究,分析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应用心理理论原理设计干预方案,积极对孤独儿童进行康复矫正,给孤独儿童带来希望。本文基于艺术疗法之一绘画,对孤独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结合学生实际绘画疗法,处理孤独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使孤独儿童的自尊、自我概念、社交技能得到提升,进一步完善及语言能力和认知功能,提升特殊儿童的语言交流能力。

  • 标签: 孤独症儿童 疗法 理论研究
  • 简介:摘要孤独儿童的语言发展障碍一直是普遍家长最在意的问题,多数表现为无语言、火星语、腔调怪异,自言自语或者无法对话。语言障碍会影响儿童的表需,与人的沟通以及心理情绪的表达,容易引起严重的行为问题或者情绪问题。本文章主要是讨论孤独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形成的原因以及相关的改善建议或措施,旨在帮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语言问题,寻找的更加合适的解决方法。

  • 标签: 孤独症 语言障碍 成因 改善
  • 简介:摘要:孤独儿童与正常儿童在情绪上存在非常明显的不同,他们在社会交往中存在很多怪异行为都与情绪的异常有关。将纸浆艺术应用于孤独儿童情绪干预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纳,对孤独儿童的情绪产生与行为活动具有正面影响。本文在分析纸浆艺术对孤独儿童情绪干预的意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策略探索,以供参考。

  • 标签: 纸浆艺术 孤独症 情绪干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以社会交流、交往缺陷以及刻板重复性行为、兴趣和活动及感知觉异常为特征。强迫是ASD常见的共患精神疾病之一,精准识别ASD的强迫症状和ASD共患强迫的情况,尽早干预,有利于患儿的预后。然而,对于ASD共患强迫的现象国内研究较少,现综合国外以往研究,对于ASD共患强迫的流行病学、病因与神经机制研究、临床特征、评估诊断、干预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早期识别共患强迫表现,早期治疗改善患儿的预后。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强迫症 刻板重复行为 干预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组复杂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的统称,患者通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社会沟通交往障碍,并伴有语言发育异常和重复刻板的行为或兴趣。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ASD相关的变异、基因、功能通路,以及脑区基因表达模式在不断被发现。本文就ASD相关的各个层面的遗传学研究做一综述。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变异 基因 功能通路 脑区基因表达模式
  • 简介:摘要家庭干预是在专业人员的科学指导下、家长介导的以自然环境为基础、融入日常互动的干预模式,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于发育障碍和孤独谱系障碍(ASD)患儿康复的重要方法。本共识阐述了ASD低龄患儿家庭干预前的准备原则,介绍了家庭训练中环境安排、活动选择、训练内容及实施方法等,重点为6岁以下低龄ASD患儿的家庭干预提供指导及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一组起病于发育早期、不同程度地影响儿童发展的复杂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早期规范诊断是个体化干预和康复的重要基础。本共识阐述了ASD病史采集、临床访谈、评估工具、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共患病诊断以及病因学检查等,重点为6岁以下低龄儿童ASD的诊断提供指导及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典型症状为社交障碍、刻板行为和限制性兴趣。此外,感知觉障碍也是ASD个体的常见症状。前注意加工是发生在注意之前,无需意识参与的自动化加工过程,反映大脑对环境变化的自动探测能力。研究表明,ASD患者的感觉异常及社会能力障碍可能与前注意加工缺陷有关。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是测量前注意加工能力最常用的指标。ASD个体对非社会性和社会性刺激的前注意加工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其中,对非社会性刺激的前注意加工缺陷表现为由单音、语音和视觉刺激诱发的MMN波幅或潜伏期异于正常人。对社会性刺激的前注意加工缺陷表现为由情绪性语音、情绪性面孔诱发的MMN波幅或潜伏期异于正常人。这为寻找ASD个体感知觉障碍和社交障碍的生理机制提供了帮助,也为MMN作为ASD的一项辅助诊断指标提供了理论支持。未来,可通过丰富MMN测量范式、采用更多样的社会性刺激来研究ASD个体的前注意加工能力。同时,ASD遗传因素对MMN的影响也可作为关注点之一。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前注意加工 失匹配负波 感觉异常 社会性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