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多肽类激素类药物治疗在临床上对于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愈效果。方法将120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个组,一组为对照组,接受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另一组为研究组,接受腹腔镜联合多肽类激素类药物治疗,对治疗后的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0例研究组患者治愈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显著(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多肽类激素类药物治疗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更为明显,该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是相当乐观的。

  • 标签: 腹腔镜 多肽类激素类药物 子宫内膜异位症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06-16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6期
  • 机构:中风、心脏病发作以及创伤性脑损伤看似关联性并不大,但其往往存在一些共同的病理学表现,而且最终引发的结果都一样,即细胞死亡,而且患者往往会引发缺氧而引发机体损伤;在这些疾病中缺乏血液供应而受到影响的组织会开启分子信号通路从而停止能量的产生。来自班古里昂大学的研究者在寻找humanin衍生物(humanin是一种神经保护因子)的同时,发现利用细胞中线粒体基因组编码的一种天然多肽可以成功地阻断上述过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脾多肽注射液在食管癌患者辅助治疗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间住院治疗的6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在放、化疗同时联合应用脾多肽注射液)30例和对照组(单纯放化疗)30例。化疗患者均采用PF方案化疗(顺铂20mg/m2,静脉滴注1h,第1~5天;氟尿嘧啶500mg/m2,持续静脉注射24h,第1~5天;21d为1个周期)。放疗患者放射剂量60~70Gy/30~35f/6~7w。化疗两周期或放疗结束后评价近期疗效、毒副作用、生活质量。结果两组近期疗效相当,在胃肠道反应和肝肾功能损害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但在骨髓抑制的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多肽能明显减轻食管癌放化疗患者的骨髓抑制等毒副反应,减少放化疗中可能导致治疗中断的不良因素,明显提高放、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食管癌 脾多肽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身抗体结合多肽阵列重建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早期胰腺癌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均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并结合多肽阵列重建,分析自身抗体结合多肽阵列重建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自身抗体阳性患者25例(62.50%),多于对照组的7例(17.50%),数据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40例患者中,经自身抗体结合多肽阵列重建诊断39例,诊断符合率为97.50%。结论自身抗体结合多肽阵列重建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建议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自身抗体 多肽阵列重建 胰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注射用鹿瓜多肽全国范围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发生的相关信息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为该制剂药品不良反应再评价提供数据、技术支持。方法数据来源2009—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检测系统数据库,1684份该制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针对ADR患者年龄、性别、民族、不良反应史、合并用药、临床表现、制剂工艺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注射用鹿瓜多肽5年来在全国范围内的临床应用所涉及的样本报告仅一例死亡级别严重不良反应,多数严重不良反应与ADR患者与个体及用药剂量有关,多为速发型反应,大多数ADR患者停药后可以自愈,少数用药干预治愈;该制剂临床应用安全、稳定、有效,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注射用鹿瓜多肽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再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鹿瓜多肽联合活血通络方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08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中按入院编号随机选取54例设为观察组,采用鹿瓜多肽联合活血通络方治疗,将另外5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鹿瓜多肽治疗。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使用鹿瓜多肽联合活血通络方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鹿瓜多肽 活血通络方 早期股骨头坏死
  • 简介:欧洲药品管理局(EMA)药物警戒风险评估委员会(PRAC)已完成了对含氨溴索或溴己新药物的审查。该审查针对的是这些被广泛用作祛痰剂(帮助清除呼吸道粘液)的药物诱发过敏反应的风险。PRAC认为这些药物诱发过敏反应的风险较低,但仍然建议在这些药物的说明书中增加关于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提示,即增加严重皮肤反应的不良反应信息。严重皮肤反应包括多形性红斑和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

  • 标签: 药物警戒 严重过敏反应 PRAC 药物诱发 皮肤反应 评估委员会
  • 简介:早产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有指征合理地使用宫缩抑制剂、B型链球菌(groupBstreptococcus,GBS)感染及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抗生素运用、糖皮质激素用以降低围产儿病率及死亡率、硫酸镁用于保护孕32周前早产儿神经系统,降低脑瘫发生率。本文对上述四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

  • 标签: 早产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寻找尿液中潜在的肾癌多肽标志物。方法收集肾癌患者根治性肾切除术前、术后组、非肾癌对照组晨起第二次中段尿液标本。铜螯合纳米磁珠提取尿多肽,MALDI-TOF-MS分析各组尿液中肾癌相关多肽标志物,并通过Tagldent程序对有意义多肽进行初步鉴定。结果m/z=1025、1116的多肽在术前组高表达,在术后组、对照组低表达。m/z=9730的多肽在术后组、对照组高表达,在术前组低表达。初步鉴定发现,m/z=1025信号峰与Urotensin-2B、LittleLEN匹配,m/z=1116信号峰与GRP匹配,m/z=9730信号峰与EA-92、Latecornifiedenvelopeprotein3C、Heparin-bindingEGF-likegrowthfactor匹配。结论肾癌患者尿液中高表达m/z为1025、1116的多肽,低表达m/z为9730的多肽,这些多肽可能是尿液中潜在的肾癌标志分子。

  • 标签: 肾癌 标志物 尿液 多肽组
  • 简介:药物与体内各种转运体的相互作用是药物体内药动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本文从肠道转运体出发,介绍了它们在药物吸收过程中的作用,旨在利用肠道转运体的作用增加药物向组织器官的靶向分布;利用转运体的作用改变药物的消除途径,从而减轻其毒副作用;利用转运体的作用进行新药设计从而避免药物间有害相互作用的产生;最后通过构建转运体的高通量筛选系统模型,进行新化合物筛选和候选药物的药动学机制研究,为新药的开发和临床合理化给药提供新的策略和思路。

  • 标签: 肠道转运体 药物吸收 药物设计
  • 简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人员配置静脉用药时,在针头穿刺皮塞的过程中,由于物理切割的作用,时有落屑现象发生。当落屑漂浮于已配置的成品输液用药中时,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恐慌,产生对治疗的不信任感,甚至引发医患纠纷。严重时,这些不溶性微粒可引起过敏反应、热原反应、静脉炎、肺动脉高压、肉芽肿等[1]。因此,控制和减少落屑的发生,对于提高静脉配置中心工作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落屑 配置中心 不信任感 不溶性微粒 医患纠纷 医疗纠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药物在治疗神经内科疾病中的临床治疗及应用效果,并与常规药物治疗神经内科疾病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98例神经内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药物对神经内科疾病进行临床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对神经内科疾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评价(NIHSS)及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阿司匹林药物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NIHSS得分及神经内科疾病治疗的显著率分别为(2.72±0.91)和83.67%,对照组患者在经过常规药物治疗后其NIHSS得分及神经内科疾病治疗的显著率分别为(4.23±0.76)和30.61%,观察组患者在NHISS得分及神经内科疾病治疗的显著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药物在治疗神经内科疾病上具有显著效果,能极大的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升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阿司匹林药物在神经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上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 标签: 阿司匹林药物 常规药物 神经内科疾病 疗效对比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1-0012-01
  • 简介:摘要主要通对近几年来对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文献分析,了解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发展现状和工作中存在问题做一简要概述。

  • 标签: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流程 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