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地调整:西周井田、战国授田、西汉限田、东汉(后期)屯田、西晋占田一直到北魏时期形成了均田,直至唐德宗建中元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两税法颁布,均田瓦解。均田存在了大约三百年左右的时间。 尤其是在北魏和唐朝前期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北魏和唐朝两个朝代的均田各有其特点。

  • 标签: 均田制 比较 北魏 唐朝
  • 简介:一、历史渊源——计口受田和井田产生于北魏的均田,从历史渊源来说,它与北魏早期的计口受田和汉族传统的井田有关。北魏早期的计口受田是在鲜卑拓跋族由以游牧经济为主的部落兵制向农业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部落分工中产生的。

  • 标签: 部落兵制 受田 拓跋部 李安世 游牧经济 十六国时期
  • 简介:论唐代的均田思想及均田的瓦解唐任伍在中国历史上,围绕土地问题的解决,思想家们提出了大量的方案。他们殚精竭虑,力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希望维持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在这些方案中,有三代的井田,董仲舒的限田,王莽的王田,西晋的占田,以及北...

  • 标签: 均田制 均田令 永业田 土地兼并 唐末农民起义 土地私有制
  • 简介:均田首创于北魏,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继承和发展.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颁布均田令起,直至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两税法的实行为止.均田从施行于一个割据政权而扩展到全国范围的封建土地所有形式,历时近三百年,其作用与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然而,多年来,史学界发表了不少有关北魏均田的论著、教材,基本上认为北魏均田是在不触动豪强地主土地所有的前提下进行的,不具备限制豪强地主无限占田的性质.此说很值得商榷.本文试通过对北魏均田令颁布前的土地分布情况、均田令的具体内容、颁行目的等方面的分析论证,以说明北魏均田是一部限制与触动豪强地主利益的土地法.

  • 标签: 豪强地主 北魏均田制 均田令 北魏孝文帝 《魏书》 无主荒地
  • 简介:<正>唐代永业田是否还授的问题,在我国史学界似乎已成定论,大家普遍认为永业田是只授不还的,甚至有的同志还认为永业田与口分田是不同性质的两种土地。而日本史学界却认为这是一个难于解释的、有待探讨的问题。因为他们在唐代西州地区的退田簿上发现许多退田是永业田。于是有的日本学者就认为,唐代西州实行的是一种与田令多

  • 标签: 永业田 唐代均田制 口分田 均田令 户籍 日本学者
  • 简介:均田在中国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历史上基本没有出现过较长时间的土地自由市场流转,土地市场化流转经常被形形色色的外力强制打断;现行农村土地分配制度及流转机制不健全,土地零碎分散规模普遍较小,制造了太多的不经济与人际磨擦.如果不试图走出'土地破碎'而寻求'土地整合'的话,中国农业是无论如何也走不到什么现代化、机械化、产业化的,而且还将遗留一个巨大的历史包袱给下一代,农村的土地会继续破碎下去.

  • 标签: 农村 土地破碎 均田制 土地规模 土地兼并 土地流转
  • 简介:均田从北魏到唐朝历时近三百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均田的研究持续不断,出现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对最近二十多年来均田的产生、发展、施行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均田制 研究 综述
  • 简介:摘要:北魏在耕地充足条件下,对于一般平民按照劳动能力和生产工具分田,实现力耕者有其田,通过人、生产工具与土地的结合,提高土地的单位产出;同时,土地作为社会财富,通过最低数量的田地满足力弱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根据人尽其力、地尽所产的需要,划出桑麻田,满足基本的衣食需求,创立了桑枣环绕的园田包围的村落生态景观。这对今天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和村庄规划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北魏均田制 田地类型 土地承包
  • 简介:<正>我国古代西北高昌地区(今新疆吐鲁番),在麴氏高昌王朝统治的一百四十一年(499—640)期间,其土地制度如何?对我们来说几乎还是一个未知数。从土地所有问题入手,这是揭示麴朝社会形态以及种种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然而,无论当时的土地买卖,还是土地租佃关系,特别是关于麴氏高昌时期是否推行了均田度,我们都知道得很少。吾师唐长孺教授曾这样指出:“关于麴氏高昌时期的土地制度尚未开展研究,目前还难以断言是否曾实行均田度。”现依据敦煌、特别是新发现的吐鲁番出土文书,就麴氏高昌时期是否曾推行均田度问题,试作如下探讨,以就正于大家,并作引玉之砖。

  • 标签: 均田制 吐鲁番出土文书 土地买卖 高昌 土地制度 吐鲁番文书
  • 简介:<正>前言1983年底,土肥义和氏发表了《唐天宝时代敦煌县受田簿断简考》一文,对1980年他在伦敦大英图书馆查阅敦煌资料时于未整理文书断片中发现的敦煌县受田簿断片(S8387号、S9487号、计存五行)加以详细考查,在和吐鲁番文书中神龙三年高昌县点籍样等对比后,认为本断片就是由县将各户给田文书类进一步整理后的文书。他认为,文书记载的“受田廿亩”或“受田廿三亩”这一田土额,相当于在点籍样上特别标出的受

  • 标签: 敦煌文书 唐代均田制 文书资料 吐鲁番文书 寿昌 户籍
  • 简介:<正>由鲜卑拓跋部创建的均田,不仅在鲜卑族居支配地位的北朝时期被推行,而且随后继起的隋唐汉族政权也继续实施,直至唐中叶以后,才逐渐消失于历史舞台。为什么由一个比较后进的民族推行的土地制度,竟能为封建文化十分发达的汉族乃至汉族建立的政权所接受,在中原地区(有的学者认为后来还推广到南方)存在三百年呢?均田的产生和推行,有它的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学者们对此作过大量有说服力的探索和论证,这里不再复述。但除此之外,我觉得还应该注意均田度自身的不断变化,它的私有化倾向。其中,从桑田、麻田到永业田的演变,永业田的扩大,则是关键之一。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作初步探讨,借以揭示均田久施不断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永业田 均田制 口分田 均田令 田麻 残卷
  • 简介:吴铤(1800-1833)字耶谿,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是一个不得志的封建知识分子.应考未中,青年夭折,病逝时年仅33岁."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嘉道时期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士大夫,吴铤把当时流民(他名之曰"浮民")众多的现象视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认为剧烈的土地兼并是流民剧增的重要原因,因而主张采取"均田"、"限田"等办法,限制土地的兼并.其均田思想成为鸦片战争前地主阶级改革派经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吴铤 均田思想 清朝末年 经济思想 土地兼并
  • 简介:正月初六撇申(晌礼)下殿,保定清真北寺马金生阿匐偕乡老们,怀着沉痛地心情,为见义勇为献身的亡人刘均田老人站“者那则”(殡礼),求真主饶恕和回赐。之后,乡老们争先恐后送埋体,下葬于回民公墓。

  • 标签: 回族穆斯林 老人 均田 保定 救人 见义勇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随着封建土地所有的确立和发展,揭露和批判土地私有的矛盾和弊端的思想便应运而生.限田和井田思想旨在消除土地分配的严重不均,缓和阶级矛盾,这与土地私有原则相矛盾.均田思想着眼点则在于消除劳动力与土地的分离,既照顾了大地主的既得利益,又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容易被社会接受.而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和农民根本没有或很少拥有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封建剥削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封建社会里限田、井田、均田等土地理论是不能解决土地私有所造成的土地分配不均和贫富对立矛盾的.

  • 标签: 封建土地制度 均田 限田 井田 董仲舒 孟轲
  • 简介:<正>均田历来是古代经济史研究中令人注目的课题,它对认识我国古代土地所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经史学界长期以来热烈探讨,迄今也还存在各种歧议。但绝大多数文章,都是从确认北魏孝文帝颁布的均田令是均田的开始;均田令是一项土地制度的法规,是一项国家分配土地的法令的观点出发的。张尚谦同志从一九八一年以来,先后撰写了

  • 标签: 均田令 均田制 北魏孝文帝 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权 尚谦
  • 简介: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关键时刻,对生产者和经营者激励力度不足的问题已引起官、产、学界的高度重视。文章比较了国内外现行的各种激励机制,结合国有企业特有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在生产者中实行职工持股,经营者中实行“年薪+股票期权”这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机制。

  • 标签: 激励机制 职工持股制 年薪制 股票期权制
  • 简介:土地不仅是私法上的重要内容,也在公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公法视角发掘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制度的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中国古代土地法以"均田限田"为方式控制地权初始分配,追求均地安民的法律价值;另一方面,又通过推行均税减赋等措施控制农民土地税赋,保障国家税收,追求富国安民的法律价值。土地公法价值的实现,主要是依赖土地三个方面的功能,即政治上的神圣象征功能、保税富国的基础和安民养民的载体,而这些都是历次土地制度变革追求的价值目标。

  • 标签: 土地 田制 税赋 公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