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圣经出现以来,对圣经的解读就层出不穷,并且伴随着不同的解读方式。其中,圣经的文学解读就是极为重要的一种。在20世纪初,圣经的文学解读掀起了一股新的浪潮,为圣经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面貌。

  • 标签: 圣经 文学解读 历史批判
  • 简介:感谢感谢早上起来还能看到晴空感谢我还活着并忘掉了伤口的疼痛感谢哗哗地嚷着于远处转弯的小河感谢坍塌的寺院里那尊露出笑脸的佛感谢那条小道拐来拐去地通往一座秀美的公园

  • 标签: 《圣经》 组诗 感谢 活着
  • 简介:满族是我国北方地区分布很广的少数民族,信仰基督教的人口并不多,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东正教和天主教翻译的满文圣经译本。过去的圣经译本研究中,关注点都在汉文圣经译本中,很少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圣经译本,鲜有从民族语言文字角度的叙述和研究关注,偶有涉及民族文字圣经译本的著述,错误和纰漏也很多。本文将考述满语圣经翻译的历史沿革状况。

  • 标签: 满语圣经 利波夫措夫 贺清泰
  • 简介:《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小说揭示了人生的悲剧和人类的徒劳,斥责了战争的残酷,告诫人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要有自己的坚定信仰,并为之奋斗,这与《圣经·传道书》通过揭示世俗的空虚与无意义,用智慧的言语告诫人们,只有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着相同之处。以圣经智慧来解读《永别了,武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家和小说的价值取向。

  • 标签: 《传道书》 海明威 《永别了 武器》 智慧 信仰
  • 简介:当我从书柜里抽出这本《朗读手册》的时候,便开始了这段美丽的邂逅。不是高深莫测的纯理论文字,而是讲故事般娓娓道来。我似乎不是在阅读,而是在聆听,聆听一位坚持给孩子读书的父亲、一位热心推动阅凄的教育者给我们讲述他的朗读故事。读着这样的文字,心中有一份不可遏止的冲动。我是那么强烈地想要和别人分享我的朗读故事。

  • 标签: 学生阅读 朗读 手册 圣经 讲故事 纯理论
  • 简介:圣经》是基督教最原始、最权威、最重要的经典,也是其教义、信仰、道德、历史和崇拜仪式等的根源和汇聚。康德的道德宗教在对基督教的道德建构中,尤以对其经典《圣经》的道德化诠释为首要和核心。本文立意探讨其诠释《圣经》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等多重原因,并对其诠释《圣经》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思想做了较为详尽地分析和比较,从而揭示康德释经学在神学和哲学中引发的启蒙意义和深远影响。

  • 标签: 康德 《圣经》 道德诠释
  • 简介:在欧洲近代文化日新月异的启蒙时期及浪漫主义时期,圣经阐释史上发生了研究范式的整体转型,其特点是从张扬信仰的神学思辨转向基于理性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本文聚焦于那场深刻变革,回顾莱玛鲁斯、罗伯特·洛斯、塞姆勒、康德、柯勒律治等人做出的贡献,并考察施莱尔马赫如何将针对特殊文本的圣经阐释学提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阐释学。

  • 标签: 圣经研究 范式转型 启蒙 浪漫主义 理性主义 一般阐释学
  • 简介:圣经》对包括俄罗斯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俄语在发展过程中从《圣经》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源于《圣经》的成语丰富了俄语词汇,增强了俄语表现力,同时还承载着宗教文化价值导向的功能。源于《圣经》的成语在当代俄罗斯仍被广泛使用,这些古老词汇原本的宗教色彩已淡化或消失,有些还被赋予新义。

  • 标签: 圣经 成语 俄语
  • 简介:《日瓦戈医生》中的散文叙事在受难、死亡、复活、仁爱等主题方面都与《圣经》故事存在紧密的文本联系。小说主人公日瓦戈医生崇尚的是一种彼此相爱、尊重个性的基督教思想。对帕斯捷尔纳克而言,《圣经》已经超越了宗教典籍自身的意义,它对《日瓦戈医生》的影响深刻反映出作家本人对于个性、艺术、历史、革命等概念的认识和思考。

  • 标签: 帕斯捷尔纳克 日瓦戈医生 圣经
  • 简介: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写作手法别具一格,通过对于环境和性格等方面的运用,使其悲剧艺术得以丰富,笔下的许多人物都展现出了其艺术特色。《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一个重要作品,通过设置苔丝这一角色,通过其悲惨遭遇,使读者感同身受。在副标题中,托马斯·哈代将被强暴的苔丝描写为"一个纯洁的女人",直接的向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道德观念发起了挑战。同时,无论是人物还是内容,《德伯家的苔丝》都能够在《圣经》中寻求到原型,使得《德伯家的苔丝》的内容和形象更加立体,成为了十九世纪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

  • 标签: 《德伯家的苔丝》 圣经 悲剧
  • 简介:宗教改革之前,罗马教皇是解释人们信仰的权威,教士用普通大众听不懂的拉丁语为人们主持宗教仪式,英语《圣经》被认为是异端。宗教改革时期,英国掀起翻译和出版英语《圣经》的高潮,最终《圣经》取代罗马教皇,成为人们信仰的权威。伴随着英语《圣经》的发展,国王的态度却反复变化,他们希望"自上而下"地加强王权、统一人民的思想;而大众通过阅读、理解英语《圣经》却产生不同的思想,最终自下而上推动教会走向分裂。

  • 标签: 英国 宗教改革 英语《圣经》
  • 简介:3月1日,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爱国会副主席马英林主教会见了应基督教全国两会邀请来访的英国圣经公会新任主席保罗·威廉姆斯先生及联合圣经公会中国事工部主任柯伟生一行。

  • 标签: 圣经 英国 教会 中国天主教主教团 威廉姆斯 部主任
  • 简介:1517年,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在威登堡教会的大门上,改革就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席卷整个欧洲。在普世教会共同纪念路德改教500周年之际,笔者尝试探讨路德的“唯独圣经”及其对基督教中国化的意义。

  • 标签: 中国化 基督教 路德 意义 圣经 源头
  • 简介: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作为现代无神论者的主人公浮士德"翻译"《圣经》"约翰福音",其目的就是试图弃绝神性-自然秩序,否定此在涵义,意欲建立一个人本-自由世界,即人本主义的世界。从"夜"场开始对此在境况的抱怨,对传统和权威的彻底否定,到"书斋"中对黑色精灵的主动吁求,试图将神性特征"翻译"到人本层面上来,都是现代人浮士德的主体性诉求,这一主题在戏剧情节结构、诗剧的韵律、节奏中得以彰显。浮士德挪迻《圣经》的行为全喻了现代人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

  • 标签: 歌德 浮士德 《圣经》 挪迻 自然秩序 人本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