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回纥民族,兴起于隋,至唐而强盛,主要活动于我国北方和西北。回纥原为铁勒的一部,在汉时称为丁零,北魏时称为敕勒或高车。北周和隋时处于突厥的控制之下,铁勒不断反抗突

  • 标签: 可汗 唐朝 东突厥汗国 经济文化 唐太宗 突厥人
  • 简介:国家总是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国家的行政活动,都按照执掌政权的统治阶级的需要进行的,并受着代表他们意志的行政立法所制约。行政立法国家组织活动的法律形式。换言之,国家的组织管理活动,如果没有行政立法来调整,也就不能发挥国家行政机关的只能作用。本文主要论述,鄂尔浑回纥汗国的建立,鄂尔浑回纥汗国政权中行政机关的设置、组织与职权、行政管理体制的建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制约与监督机制,行政官员管理制度及其工作程序,以及行政立法调整相关的政治、经济、司法、监察、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的行政法律关系。

  • 标签: 鄂尔浑回纥汗国(The Orkhun Khanate) 行政立法 政权机构
  • 简介:唐代中后期。随着中央王朝的衰落,一个由唐中央政府、河北军阀割据集团、吐蕃、南诏及回纥等五大政治军事力量构成的“准均势体系”逐渐形成。面对回纥的威逼,唐政府采取了以羁縻和笼络为主的隐忍和平政策,而事实证明,这样一种政策是比较成功的,究其原因,即在于“准均势体系”中的力量对比情况和敌友关系变迁。换言之,唐和回纥之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不仅仅是因为双方的利害关系,更应从“体系”的层面找到根据。从这个视角来理解唐代的边疆问题,也正为陈寅恪先生(1890-1969)关于“外族盛衰连环性”的著名论断提供了新的佐证。

  • 标签: 均势 利害关系 军事力量 和平 根据 隐忍
  • 简介:一、回纥唐朝关系考回纥,后改称回鹘(唐德宗时期上请改),源于唐初漠北的九姓铁勒[1]之一,回纥部落联盟中以药罗葛为首,回纥可汗大多出自此氏族。从地理位置上看,这是一支位于西北的少数民族部落,作为游牧民族,长期驻牧在仙娥河(又名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和温昆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流域。

  • 标签: 唐德宗 唐朝 政策 部落联盟 地理位置 少数民族
  • 简介:本文以大量史实论述了古代回纥人民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中的历史贡献,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从维护祖国统一,巩固边疆稳定,灭后突厥汗国,平息安史之乱,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反对分裂祖国四个方面论述了回纥人民对祖国的贡献。

  • 标签: 回纥 后突厥 准噶尔 国家统一 安史之乱 历史贡献
  • 简介:<正>一、绪论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人数众多的汉族之外,还拥有三千余万人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都以辛勤的劳动,在生产斗争与阶级斗争中,创造了自己的历史文化;长期与汉族在经济上、文化上、有密切联系与交流。到今天,各族人民已经形成了血肉不可分裂的统一整体。解放以前,由于反动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制度,歧视抹煞少数民族的历史,不但记载少,而且歪曲事实,颠倒是非。解放后,在澡的正确领导下,各民族间关系根本改变,少数民族的历史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直到目前为止,少数民族的历史知道的仍很少。通史书中仍缺乏足够的份量,报章杂志关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尤其是社会发展方面的文章,寥寥可数。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为了能更好地完

  • 标签: 游牧部族 少数民族 游牧民族 社会发展 可汗 私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