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8 个结果
  • 简介:训诂应分一般训诂名物训诂。通过或结合训解直接或间接名物来训释词义者,为名物训诂。它可以扩大训诂面,增加训诂效用,提高训诂成功率、精准度。作名物训诂有四条章法:定物点、训名物、理古训、用多证。

  • 标签: 名物 训诂 传统训诂 名物互求 文化史证 考古文物证
  • 简介:是凝结着沈从文先生下半生心血的一部巨著.这部巨著资料丰富,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明清,时间上历经万年,涉及的研究对象也远远超出了服饰范围,堪称一部浓缩的古代文化史.在书中,沈先生利用出土文物等资料解决了一些古代名物训诂方面的难题,如:衽、小山、便面、步障、捉鹰等.

  • 标签: 沈从文 服饰 研究
  • 简介:我们从两个方面对“名物”这一概念进行了考辨。从所指内容角度而言,名物是具体特定之物,属于某个物类系统,并有明显的区别性特征。从词义学的角度而言,专有名物不属于名物词。在名词语义场中,专有名词和名物词是上位义和下位义的关系。名物词又具有音义关系多样性、理据性、系统性等语义特征。名物在文献中,不仅仅以词的形式出现,还以短语的形式存在。

  • 标签: 名物 所指特征 语义特征
  • 简介:本文对汉语语法学界对“动词、形容词名用”时的词性判定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指出了几种代表性意见的分歧和优缺点,并提出了自己的倾向性意见。文章认为,张志公当年提出的“名物化”主张还是很好地考虑了“这本书的出版”等类现象的特点,也是有利于解释这类复杂现象的,至于用“名物化”名称好还是好“动名词”好,毕竟是非实质性的问题。

  • 标签: "名物化"问题 动名词 词类 汉语 语法 词性判定问题
  • 简介:<正>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陈中凡《汉魏六朝散文选》(中华书局)注此句为:“尝,曾。与人,为人。佣耕,受人的雇佣,替他耕地。”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注此句为“佣耕,即雇农。与人佣耕,做人家的雇农。佣通作庸,役也。”陈注“与人”为“为人”,“人”指地主。王注“佣耕”为“雇农”,把动词性的偏正词组“佣耕”,解成名词性的词组了。注“与人佣耕”为“做人家的雇农”,把“与人”的“与”当作动词,把“人”指地主,作定语了.

  • 标签: 史记 动词 汉魏六朝 古代汉语 战国策 偏正词组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8-16
  • 简介:今文《尚书》中玉凡12见,    一、大龟    九江纳锡大龟(虞夏书·禹贡)  今文《尚书》中,《说文·玉部》曰

  • 标签: 今文尚书 名物初探 尚书珍宝
  • 简介:佛教艺术的传播过程中,乙方对甲方的借鉴,或者是图式,或者是造型,又或是细节构成,总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以及技术背景,决定取舍。不过图式的接受与观念的接受并不成正比,而观念被改变的可能性更大,乃至有时只有图式,而观念竟是缺席。本文举出的净瓶与授水布施,可以算作一例。由象舆之例则可见图式自印度而中亚,而新疆,而东传到了敦煌,象背所设之舆,在借鉴与演变的过程中大致形成的三种样制,即中土化的结果。

  • 标签: 净瓶 授水布施 象舆
  • 简介:侗族处于亚热带温湿气候区,很适于植物的生长,植物种类复杂繁多。侗语对植物的命名分类极具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侗语对植物名物的命名是侗族的植物知识和认知世界方法的体现,也蕴含着侗族丰富的植物文化内涵。

  • 标签: 侗语 植物名物 命名分类
  • 简介:处在新旧中西交汇之际,郭沫若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学者,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古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等,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郭氏的名物新证研究体现了他运用唯物史观承继传统考据学,并参之以古文字学、考古学、人类学等"新兴的科学的观点",融会新旧的治学思想与方法。

  • 标签: 郭沫若 名物新证
  • 简介:语义研究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门话题。汉语语义研究源远流长.本文仅就传注训诂里有关语义训释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总结古代训诂家对古代汉语语义进行探索发掘的经验,论述了传注训诂在研究汉语语义方面的特殊价值.如何与现代语义学接轨,建立汉语语义学,则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 标签: 传注训诂 汉语语义语境 以意逆志
  • 简介:翻译至少包括三个过程:阐释过程、表达过程和接受过程。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表达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阐释过程和接受过程都是为了表达过程服务的。当然,这里的接受过程指的是翻译者在完成了跨语表达之后,为了进一步润色而回过头来审视,以便进一步修正,让译文更为完美。作为翻译过程第一步的阐释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准确、到位地为表达过程提供意义,为表达过程服务。阐释得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的表达。因此,翻译中的阐释和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一般意义的阐释主要是为了理解、衍生阐释对象的意义,而翻译的阐释行为则是为了更好地实施跨语表达。尽管翻译阐释和一般意义的阐释存在着目的上的不同,但它们毕竟都属于阐释行为,所以不妨借用一般性阐释学中对阐释过程的描述来探讨翻译的阐释过程。不过,在这里,这种探讨方式是回溯式的,只能借助翻译的结果来还原出译者在获得翻译结果之前的阐释行为,因为直接考察实施翻译行为的翻译者的内心阐释活动不易做到。

  • 标签: 阐释学 翻译者 翻译行为 训诂 接受过程 翻译过程
  • 简介:“教”与“学”始终是教育学以及教育哲学所探讨的核心话题。然而。相关专题或停留在空洞的文字演绎上,或仍流连于概念论的偏解。就中国文化来说,指规“教”与“学”之意。则当始自训诂而非西学的概念论模式。汉字的宇义寓于它的形中,打开字形之所指即敞亮了“教”之原义。“学”亦如此。借助中国文化的训诂、文字、音韵学等,重释“教”与“学”的身体结构的原始关联,为浸身性教育范式开启新路径才是对教育学的最切要之贡献。

  • 标签: 示范 浸身
  • 简介:金刚石义项的“钻石”这一称谓始于清朝中期而非清朝末期,“碹石”即闽南语中“璇石”,即“钻石”。“碹石”作为闽南方言词语,时至今日在东南亚华文媒体中仍有生命力,而在中国大陆钻石义的“碹”已经变成“死字”,“碹石”在《申报》(上海版)中的频次显示,在来自报纸的主体语言北方官话的竞争下,“碹石”在庞大语料数量中显得生命力很微弱。探索名物词称谓的演变,对于了解语言的传播、传播过程中的接受心理及绘制语言地图集都是很有裨益的。

  • 标签: 钻石 碹石 名物 竞争
  • 简介:结合传世文献的记载及部分学者的研究观点,从古文字学角度考释西周铜器铭文的"昜金车"、"白马(每黄、发微)"、"鐈"三种名物,以期能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西周金文 名物 考释
  • 简介:摘要世界上的各事各物都有其各自的来源,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找出事物的来源可以帮助我们清楚的分析事物现象本身,进而可以一定程度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命名理据是指事物命名的缘由和依据,名物词的命名也是有其来源的,而名物词的命名理据多与名物词的某一特征有关,解析名物词的命名理据对我们深入了解某一名物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 标签: 名物词 命名理据 理据的探求
  • 简介:类型学上,如果一种语言有领格代词,它的动词或形容词能够变换形态而成为名词,它的被动标记有形态变化,那么,这种语言的名物化过程不可能涉及句法转换,如英语(参看Chomsky1970)。不过,汉语是具有跟上述特征相反的语言。很长时间以来,汉语是否需要在名物化过程涉及句法转换,这一问题似乎讨论得不多。本文提出具体证据说明汉语名物化过程需要涉及句法转换,并做出分析论证,在语言描写及理论上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名物化 汉语语法 生成语法
  • 简介:训诂的诸多内容中,词义的训释是重点,这部分释义为训诂释义。它是运用已知的词语解释单个或多个词语的一种语言活动。训诂释义以训条为研究对象,由被训释项和训释项组成。它分单词训释与多词训释两类。训诂释义并不是训诂方法。训诂方法主要是对各种词义、字义的探求和研究,训诂释义只是从各个角度、或详或略地表述词的意义和内容。二者之间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

  • 标签: 训诂释义 内涵 表述
  • 简介:学术界对《毛诗正义》训诂研究多集中单篇论文中,主要在"文势"、"疏不破注"、释经特点及体例、语法、修辞、词汇及注释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总体来看研究角度相对单一,缺少系统的综合研究。

  • 标签: 《毛诗正义》 训诂研究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