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针刺风池、天柱、完骨及颈夹脊治疗中风后复视,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中风后复视患者2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初次就诊病历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治疗组15例,对照组14例。对照组选取精明、球后、攒竹、阳白、太阳、四白、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作为治疗穴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刺风池、天柱、完骨、颈夹脊作为治疗穴位。两组均每天行针1次,每次留针30 min,每7 d针刺5次,14 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对复视像距离、复视主证积分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的复视像距离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主证积分在各方面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且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78.57%(P<0.05)。结论配合针刺风池、天柱、完骨、颈夹脊治疗中风后复视可降低复视像距离、缓解临床症状,疗效相对常规取效果更佳。

  • 标签: 中风 复视 针灸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李志道教授经过50余年临床实践研究,结合解剖学相关知识,发现委中、承山二在针刺深度与传统认识有所不同。其中,委中在刺入0.5~0.8寸,承山在刺入2.0~3.0寸时最易达到循经得气的效果,通过调整针尖方向还可较准确达到气至病所的效果,且针感与相应神经分布区域相吻合。该针感在某些疾病,尤其神经压迫相关症状的治疗中疗效明显,且优于传统教材所述针刺深度。

  • 标签: 穴,委中 穴,承山 针刺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在治疗颈椎病时采用后溪为主针灸治疗方式的效果。方法:将本院门诊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针灸治疗)与研究组(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后溪为主的针灸治疗)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针刺治疗骨伤科疾病。方法与结果:逐一介绍了单针刺少泽、肩髎、陷谷、兑端、天柱、素髎等对骨伤科疾病如颈椎病前臂尺侧及小指麻木、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疼痛抬举不能、冻结肩上举困难、臂丛神经损伤前臂难以屈曲、膝关节疼痛无法下蹲、跟骨骨刺着地疼痛的独特疗效并介绍了相应的临床治疗病例。结论:单针刺以上穴位对许多骨伤科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以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和分析患者应用大黄芒硝贴敷神阙、中脘护理在骨折后腹胀及便秘中的预防效果。方法:将随机抽取的胸腰椎骨折患者 88例分成试验组( n=44)和参照组( n=44),予以参照组常规护理,同时予以试验组大黄、芒硝贴敷神阙及中脘护理。结果:试验组肠鸣音频率较参照组高,首次排便时间较参照组短,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腹胀及便秘等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两组各项指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为胸腰椎骨折患者同时提供常规护理及大黄、芒硝神阙、中脘贴敷治疗能够改善其胃肠道蠕动,降低腹胀及便秘发生率。

  • 标签: 大黄 芒硝 神阙穴 胸腰椎骨折 腹胀便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针灸经络学与解剖学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通过临床实践不断了解人体解剖结构使得针灸经络腧的信息更加丰富。对穴位解剖结构的研究是临床治疗指导的前提基础,本研究则针对经络腧与人体解剖关系的模型进行研究,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经络腧穴 人体 解剖关系 模型 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双侧内关与合谷对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的临床观察。方法 : 选择 2018年 2月至 2019年 2月我院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 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对照组 40例,采取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 40例,采取常规全身麻醉加经皮穴位电刺激双侧内关与合谷穴处理。结果: 术后 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 40%、 1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 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双侧内关与合谷能够显著降低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 吐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皮穴位电刺激 内关穴 合谷穴 术后恶心呕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背部腧结合下肢前侧腧交替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对于外伤性截瘫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例外伤性截瘫患者进行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在患者康复训练中配合不同穴位交替针刺法,观察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 2例患者经针刺治疗配合康复锻炼后,与入院时对比出院前股四头肌与大腿外展肌群等肌力均得到明显改善;深感觉均恢复正常,双侧L1平面以下浅感觉减退;双侧膝跳反射及跟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未见明显异常;ASIA分级从入院时的B级恢复到出院时的D级,

  • 标签:
  • 简介:【摘要】百会是临床常用之一,在神志病方面的治疗作用十分显著。现对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临床中针刺百会的应用现状,以期精准指导临床应用。

  • 标签: 针刺 百会 神志病 临床应用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讨半夏厚补汤配合灸天突治疗梅核气的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 2015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梅核气治疗的 10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 在 1000 例梅核气患者中,治愈 960 例。其中显效为 520, 有效为 440 例,无效为 40 例,对比肝气郁结、肝郁阴虚以及肝郁脾虚等不同证型之间的总有效率。 结论: 半夏厚补汤配合灸天突治疗梅核气 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半夏厚补汤 针灸 天突穴 梅核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头五”配合辨证取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及对脑血流灌注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头五”配合辨证取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及脑血流灌注治疗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P<0.05);两组治疗前的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以及血管搏动指数(PI)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头五”配合辨证取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满意,可改善脑血流灌注指标,值得推广。

  • 标签: 针刺 头五穴 辨证取穴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 简介:摘要:穴位放血疗法对治疗痤疮疗效肯定,根据中医经络理论选择特定的穴位进行放血,可以起到驱邪泻热的效果。本文通过有关文献对穴位放血治疗痤疮的选规律进行探讨,为临床穴位放血治疗痤疮提供取参考。

  • 标签: 穴位放血 痤疮 选穴规律 综述
  • 简介:摘要:穴位放血疗法对治疗痤疮疗效肯定,根据中医经络理论选择特定的穴位进行放血,可以起到驱邪泻热的效果。本文通过有关文献对穴位放血治疗痤疮的选规律进行探讨,为临床穴位放血治疗痤疮提供取参考。

  • 标签: 穴位放血 痤疮 选穴规律 综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经按压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的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对照组开展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经按压治疗;比较两组产后恶露量及子宫大小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后3d、产后7d恶露量均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中医经穴按压 产后子宫复旧不全
  • 简介:摘要: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病,它具备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极高的危害特点。由于神经受损后自我修复能力低和临床治疗不能达到治愈,中风后遗症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多存在障碍。手部在大脑皮层投射区较大,活动最为精细、最是复杂,其功能恢复也较其他肢体部位更为困难。手功能障碍给患带来生活不便和巨大心理压力,给社会、家庭也造成了经历负担。

  • 标签: 针灸治疗 中风 手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经按压治疗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的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对照组开展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经按压治疗;比较两组产后恶露量及子宫大小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后3d、产后7d恶露量均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中医经穴按压 产后子宫复旧不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头五”配合辨证取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比灵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头五”配合辨证取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较对照组70.00%高(P<0.05);两组治疗前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针刺“头五”配合辨证取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满意,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水平,值得推广。

  • 标签: 针刺 头五穴 辨证取穴 血液流变学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