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支气管动脉动脉瘘的临床特点,评价支气管动脉动脉瘘介入封堵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以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因咯血就诊,并诊断为支气管动脉动脉瘘的1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记录患儿临床症状及胸部增强CT表现,经内科抗感染及止血治疗无效的患儿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经导管应用栓塞微粒球介入封堵治疗,评价封堵效果及随诊复发情况。结果15例患儿中男9例、女6例,年龄9.8(3.7,12.1)岁,体重35(16,55)kg,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咯血,仅2例患儿有血红蛋白下降,胸部增强CT显示患儿支气管动脉可见增粗迂曲,其中单支病变11例,多支病变4例,11例患儿有不同程度肺炎表现,4例患儿出现肺不张,除1例内科治疗有效外,余14例均应用栓塞微粒球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12例患儿经单次手术完全封堵所有瘘管,2例患儿因瘘管过多,单次手术难以根治,采用分次封堵,其中1例广泛支气管动脉动脉瘘患儿,多次手术仍未封堵完全。其余13例患儿中仅有2例在术中判定完全封堵后,分别于术后3个月及2年再次出现咯血症状,行二次封堵后未再咯血,术后患儿均未见胸痛及脊髓截瘫等严重并发症。14例介入封堵手术的患儿随访1.4(0.9,2.9)年,1例患儿未能完全封堵,仍间断少量咯血,余患儿治疗效果均满意。结论支气管动脉动脉瘘多以咯血为首发症状,对内科治疗无效的患儿,应用栓塞微粒球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效果良好,复发率低且安全、可行。

  • 标签: 儿童 支气管动脉 放射学,介入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患者经桡动脉径路与股动脉径路行脑动脉造影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脑动脉造影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路血管不同分为桡动脉组(n=48)及股动脉组(n=34),比较两组患者各手术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对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桡动脉组术后制动时间相比于股动脉组更短,且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与股动脉径路行脑动脉造影相比,经桡动脉径路行脑动脉造影安全性更高,且患者术后制动时间更短,患者更易于接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冠状动脉异常主动脉起源(AAOCA)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住院确诊的17例AAOCA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17例患儿中男14例、女3例,就诊年龄(8.7±3.5)岁,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LCA)4例,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RCA)13例。7例患儿表现为胸痛或运动后胸痛,3例为心源性晕厥,1例表现为胸闷乏力,6例患儿无特异性症状,其中3例心源性晕厥及1例胸闷乏力患儿为ALCA。14例患儿影像学表现存在冠状动脉压迫或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的危险解剖基础。7例患儿行冠状动脉修补术,其中ALCA 2例、ARCA 5例,另有1例ALCA患儿因心力衰竭行心脏移植。ALCA组在心血管不良事件或预后的发生比例高于ARCA组(4/4比0/13,P<0.05)。门诊规律随访6 (6,12)个月,失访1例,余患儿预后良好。结论心源性晕厥或心功能不全多发生在ALCA组,ALCA预后较差。ALCA及ARCA伴有心肌缺血的患儿建议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狭窄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以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血管外科2021~2022年收治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平均踝肱指数、肢体功能得分,统计截肢率。结果 患者治疗后平均踝肱指数(0.88±0.19)、肢体功能得分(24.88±5.98)较治疗前高,差异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后显示有意义(T=8.4981;T=5.3306;P<0.05)。截肢患者仅有2例,截肢率10.00%。结论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以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效果良好,利于患者下肢功能改善,还可减少截肢情况。

  • 标签: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 动脉切开取栓术 平均踝肱指数 肢体功能得分 截肢率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行椎动脉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本报告以2021年12月-2022年12月作为时间区间,并截取此段区间中我院接收的34例符合条件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为例作为报告数据中的提供对象,以穿刺模式不同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以17例为每组人数,分别采用经股动脉穿刺与经皮穿刺桡动脉方法,分析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经皮穿刺桡动脉行椎动脉血管内介入治疗脑血管病患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满意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桡动脉 股动脉 血管内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动脉栓塞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患有肺动脉栓塞的68例患者进行治疗,均给予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和肺通气/灌注显像检查,分析其诊断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的检出率、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显然较高,与肺通气/灌注显像检查之间存在差异性,P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总结 1例1+年前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三尖瓣成形术后、心房颤动、心功能III级且长期口服华法林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经桡动脉采集血标本导致动脉血管分支破损、假性动脉瘤形成的护理体会,从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等方面总结护理经验,经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患者治愈出院。

  • 标签: 桡动脉穿刺 假性动脉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探究CT肺动脉造影与MR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从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治疗的肺动脉栓塞患者中选取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均接受CT肺动脉造影和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磁共振成像和CT肺动脉造影检查单独与联合检查对于肺动脉栓塞的检出率。结果:CT肺动脉造影联合核磁共振检查的敏感性为93.75%(30/32) 、特异性62.5%(5/8) 均高于单独CT肺动脉造影检查的82.76% (24/29)、45.5% (5/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342,5.946,P<0.05)。结论:采用CT肺动脉造影联合核磁共振对肺动脉栓塞的检出率相较于单独CT肺动脉造影检查的检出率更加高,帮助医师有效的鉴别疾病,提高诊断价值,获得更好的诊疗结果。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肺动脉造影 肺动脉栓塞 临床疗效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配合在经桡动脉、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开展的50例经桡动脉、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围手术期护理配合干预措施,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焦虑评分(SAS)、抑郁评分(SDS)、术中血压变化并且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稳定,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脑血管造影患者中,实施经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均可以完成全脑血管的造影检查,相对于经股动脉穿刺的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路径可以减少患者的血压波动,减轻患者心理焦虑,缩短卧床制动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并提升护理的满意率,效果理想。

  • 标签: 全脑 血管造影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范围的关键指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仅创伤小、安全性高,并且治疗效果显著,现已成为诊断重要疾病的首选方法。由于股动脉具有粗直、固定以及搏动明显等特点,穿刺难度低,是临床首选入路。但由于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存在出血及发生血肿的风险,影响治疗效果。为此,本文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股动脉出血相关因素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相关综述,希望可为临床降低股动脉出血风险提供参考。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术 股动脉 出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前超声在孕妇检查中的应用及对胎儿结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产前检查羊水过少的孕妇100例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组),将同期身体健康的孕妇100例进行对照(对照组),通过超声检查孕妇的胎儿脐动脉(UA)、大脑中动脉(MCA)及孕妇子宫动脉血流(UtA),评价患者的妊娠结局,观察三项指标对羊水过少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UA-RI、UA-PI、UA-S/D,MCA、UtA-RI、UtA-PI、UtA-S/D指标高,MCA-RI、MCA-PI、MCA-S/D指标降低,p

  • 标签: 产前超声 羊水过少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病理生理现象。该异常起源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同时,文章中报道了此类病例的丰富侧支循环现象,这些侧支循环在维持心肌血供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对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可以准确诊断并评估此类病变的严重程度。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左冠状动脉 肺动脉 侧支循环
  • 作者: 韦晓静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09-24
  • 机构: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围术期的综合护理。方法:入选80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主要于2021年4月-2022年2月接受病情诊疗,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与研究组40例(综合护理)。观察指标:心理状态、并发症、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结果:SAS评分及SDS评分护理前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各项评分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的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利于改善负面情绪及术后并发症问题,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综合护理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 常规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实施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中护理配合,方法;在本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本院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序号的奇偶性原则,将其等量划分成两组,对照组的20例用常规治疗,观察组的20例,用专业术中护理配合治疗。对两组手术效果,包括低血压,患者体内尿滞留,和发生概率以及术后患者满意度,和不满意度数值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术中效果和恢复情况显然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质量,患者恢复速度,以及出院体时间的情况和住院天数进行显然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中护理配合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效果,对于手术过程不理想不足的情况,提高对患者手术效果,有明显改善。

  • 标签: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心病 术中配合护理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刘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6
  • 出处:《中国药理学报》2023年第5期
  • 机构:南阳豫西健和医院,河南 南阳474500
  • 简介:动脉位于人体颈部,左右各有一条,是由胸腔内的主动脉发出抵达脑部的血管。负责脑部血液供应颈动脉在颅骨外分为了境外颈内动脉两个分支。颈外动脉主要负责面部和头部的血液供应,而颈内动脉则主要负责供应脑部。当颈动脉狭窄或者闭塞时,就被称作是颈动脉疾病。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疾病发病率随之提高。例如年龄在50岁左右,这群人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仅有1%。很多人就想着那么年龄大了也不会高出哪去?但殊不知,如果年龄在80岁左右,那么这群人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就会高达10%,这可是整整十倍的发生率,十分的可怕。

  • 标签: 蔬菜摄入;颈动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