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缺牙伴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移位的同期治疗方案。方法:2013年7月—2014年10月,5例缺牙伴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平均年龄41.8岁(28~51岁),术前经MRI检查确诊为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移位,全景片、锥形束CT(CBCT)确定缺牙位置及缺牙区骨量,临床检查开口度均小于一指,关节区有明显疼痛。术前采用Simplant11.04软件辅助设计种植体植入方案,并制作种植导板,术中关节锚固术和导板辅助一期牙种植手术先后进行,术后3个月行二期种植手术,半年后进行冠修复。结果:术后关节位置、开口度恢复良好,关节区无疼痛,缺牙区牙冠形态、咬合关系恢复良好。结论:对于期望种植修复牙列缺损但伴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移位的患者,将关节锚固术和种植手术同期进行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 开口受限 种植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颞下颌关节灌洗术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用200ml乳酸钠林格液对56例不可复性关节移位患者行颞下颌关节灌洗术,在治疗的同时配合被动张口训练。治疗后随访记录患者疼痛、张口度等相关情况。将颞下颌关节灌洗术治疗前后不同时期的疼痛指数、下颌双侧向运动度、最大开口度进行统计分析,通过MRI检查治疗前后关节位置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不同时期的下颌运动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增加(P﹤0.05),特别在治疗后1个月内增加明显,疼痛亦有显著缓解(P﹤0.05)。结论颞下颌关节灌洗术能改善不可复关节移位患者的张口度,能有效地减缓疼痛,能有效改善下颌健侧侧向运动度,关节上腔灌洗术所需器械价廉易得,操作简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关节上腔灌洗术 颞下颌关节 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尖牙保护性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移位的治疗效果,探讨3.0T磁共振成像(MRI)在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以经临床和MRI检查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移位的16例患者共26侧关节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尖牙保护性咬合板治疗,疗程为3-4个月,治疗前后,测量张口度评估下颌运动功能;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VAS评分),并复查3.0TMRI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结束后,患者VAS评分平均为2.08±1.65,显著小于治疗的7.19±1.58(P〈0.001);张口度平均为(36.13±5.97)mm,明显大于治疗的(25.15±6.02)mm(P〈0.001)。与治疗比较,治疗结束后21侧关节的MRI表现变化不明显,仅有5侧关节的MRI表现有明显改变,均显示为关节腔积液减少或消失,其中3侧可复性关节移位的关节回复至基本正常位置,另2侧不可复性关节移位,恢复为可复性关节移位。结论:尖牙保护性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移位能明显减轻疼痛,改善下颌运动功能,MRI表现不能作为评估咬合板疗效的单一标准。

  • 标签: 咬合板 关节盘移位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4例经关节封闭、针刺疗法合并针灸等治疗颞下颌关节急性脱位的诊治情况,4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通过报道分析以期提高该类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为临床医生关于治疗颞下颌关节急性脱位提供更多治疗思路及方案。方法:报道 4例颞下颌关节急性脱位患者。结论:关节封闭、针刺疗法合并针灸等治疗对于颞下颌关节急性脱位可以起到良好的临床治愈效果。

  • 标签: 关节封闭 针刺放血 针灸 关节盘前脱位
  • 简介:目的:评价研究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关节移位(ANDR)应用关节上腔灌洗与粘弹补充联合治疗所获取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接受ANDR治疗的患者中选择55例为观察组,施以关节上腔灌洗与粘弹补充联合治疗,并选取55例同期应用关节上腔扩张术治疗ANDR的患者为参照组。将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最大开口度及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最大开口度明显改善,且有着较高的治疗有效率,均优于参照组,将差异利用统计学分析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ANDR应用关节上腔灌洗与粘弹补充联合治疗,可有效增加患者的最大开口度,疼痛症状得以有效缓解。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 不可复性 关节上腔灌洗 粘弹补充
  • 简介:目的评价关节锚固术联合正畸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青少年双侧颞下颌关节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14例(28侧关节),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颞下颌关节MRI和头颅侧位片,对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的髁突高度及相关头影指标进行测量,比较手术前后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RI测量显示:术后随访髁突高度比术前平均增加(1.74±0.98)mm(P〈0.001)。28侧髁突均有新骨形成,主要位于髁突的顶端和前后缘(占84.61%)。头影指标测量显示: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A角)、软组织鼻根点到经额点且垂直于颅底平面直线的垂直距离(Sn-G)、Y轴角(Y-Axis)、上中切牙-颅底平面角(U1-SN)、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及上下中切牙角(U1-L1)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B角)比术前增加(1.83±1.56)°(P〈0.001),下颌颏前点(Gn)术后移(2.18±3.13)mm(P=0.028),前牙覆盖(overjet)比术前平均缩小(3.55±1.86)mm(P〈0.001)。结论关节锚固联合术后正畸功能性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移位伴骨性Ⅱ类错畸形,可以促进其髁突生长,减轻牙颌面畸形的程度。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关节盘前移位 骨性Ⅱ类错畸形 青少年 关节盘锚固术 正畸功能性矫治器
  • 简介:目的:对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移位患者的翼外肌上、下头进行肌电分析,探索翼外肌在关节移位状态下的功能活动。方法:通过MR检查选取可复性关节移位的颞下颌关节病患者17位,在牙尖交错位紧咬、MMP、中度张口状态下,分别测量其关节移位侧翼外肌上、下头的肌电位。结果:所有患者翼外肌下头的肌电位从闭口到张口呈递增状态。11位患者翼外肌上头的肌电位从闭口到张口逐渐升高;6位患者的翼外肌上头在牙尖交错位时肌电位较高,MMP时肌电位小幅下降,但进一步张口后电位没有上升,甚至略有下降。结论:可复性关节移位与翼外肌上头的功能活动紧密相关。翼外肌上头的肌强直和关节形变是可复性关节移位的部分原因。

  • 标签: 翼外肌 肌电图 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可复性关节移位伴牙齿磨耗的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观察10例关节可复性移位伴牙齿磨耗的患者治疗、中、后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变化。结果通过咬合重建治疗后临床症状有好转,关节弹响消失,MRI显示关节位置正常,牙齿形态和功能有改善。结论咬合重建可缓解颞下颌关节的临床症状,恢复正常髁关系,并且经过咬合重建,使永久性修复达到理想的咬合关系,解除不适症状。

  • 标签: 关节盘移位咬合重建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对状半月板的MRI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8年2月至2011年月2月我院20例经临床检查或手术证实为状半月板的病例,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人均使用Philips1.5T核磁共振扫描机扫描,使用膝关节表面线圈,扫描序列为矢状位T1WI、T2WI-SPAIR、3D-WATc冠状位T1WI、轴位T2WI。病程2个月至3年。结果20例患者中单侧膝检查18例,双侧膝关节检查2例,其中外侧状半月板18例,内侧状半月板2例。状半月板是一种半月板的发育异常,外侧半月板病变多于内侧半月板,主要表现为半月板增厚、增宽,宽度大于15mm,轴位上类似圆盘状,易损伤、撕裂。结论MRI能很好地显示状半月板,能对状半月板定性诊断及分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状半月板提供依据。

  • 标签: 膝关节 盘状半月板 MRI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姿势控制联合运动训练对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移手法复位后髁关系的影响。方法选取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移手法复位成功者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2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运动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姿势控制训练,康复训练每周5次,共4周。比较2组患者手法复位后即刻(训练)和训练4周后(训练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最大主动张口度,并于6个月后复查MRI评估两组患者颞下颌关节-髁关系,观察其在位情况。结果①经4周训练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5.27±4.75)和(2.50±4.01)分],明显低于组内治疗后即刻[分别为(14.68±4.14)分和(12.00±5.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训练后治疗组的VA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②经4周训练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最大主动张口度分别为[(38.05±3.51)和(41.55±4.01)mm],明显高于组内训练[分别为(34.32±1.99)分和(35.41±2.13)分](P<0.05);且训练后治疗组的最大主动张口度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③6个月后复查MRI显示,治疗组正常-髁关系为19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3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运动训练相比,姿势控制训练联合运动训练能进一步改善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移手法复位后的功能状况并维持疗效。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 姿势控制 不可复性盘前移位 运动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口颌系统功能锻炼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位性关节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颞下颌关节可复位性关节移位患者51例作为样本,均采用口颌系统功能锻炼方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弹响次数(0.12±0.01)次、治疗有效率96.08%、满意度96.08%。结论采用口颌系统功能锻炼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位性关节移位,可有效缓解患者弹响等症状,有效率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口颌系统功能锻炼 颞下颌关节可复位性关节盘移位 MRI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价关节上腔灌洗加粘弹补充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关节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8例不可复性关节移位患者采用关节上腔灌洗加粘弹补充治疗,对比分析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的疼痛指数,最大开口度。结果治疗后不同时期下颌运动度较术前有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三个月增加明显,疼痛也有明显缓解(P<0.05)。结论关节上腔灌洗加粘弹补充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关节移位能有效的减缓疼痛,增加开口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关节上腔灌洗术 粘弹补充治疗 颞下颌关节 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 简介:摘要:多年以来,在我国口腔医学界一直都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不仅仅在我国国内,乃至国际范围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都是长期以来困扰着无数人民口腔健康的一个高发疾病。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中,关节不可复性移位无疑是一个十分普遍且高发的疾病表现。对此,笔者将在本篇文章中,针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问题,进行细致的剖析与解读,从而归纳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改善意见和提高建议,推动我国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医疗水平的有效提升。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 颞下颌关节锚固术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2月~2010年7月对34例膝关节状半月板损伤进行关节镜下手术治疗,28例行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部分切除成形术,6例行状半月板全切除术。术后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无手术并发症。术后获得随访34例,随访时间3~26个月,平均12个月。按Ikeuch评定标准优23例,良8例,可3例。结论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状半月板具有微创、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是治疗状半月板损伤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 标签: 盘状半月板 损伤 关节镜 半月板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膝关节状半月板损伤应用关节镜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38例膝关节状半月板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均给予关节镜手术治疗,对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本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为(136±7)°、IKDC评分为(88.21±5.39)分、Lysholm评分为(96.34±7.62)分,而术前三项指标分别为(118±9)°、(63.54±4.57)分、(70.76±8.71),术后与术前对比,术后各指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膝关节状半月板损伤应用关节镜治疗,创伤较小,有利于患者更好的恢复,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膝关节 半月板损伤 关节镜 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状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膝关节状半月板损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关节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高,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状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提升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关节镜 膝关节 盘状半月板损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关节上腔灌洗术+稳定牙合垫治疗颞下颌不可复性关节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因不可复性关节移位引起张口受限的患者行关节上腔灌洗治疗,治疗结束后戴入稳定合垫,观察治疗前后痛值及张口度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张口度较治疗前有显著增加,伴有明显疼痛的亦有显著缓解。结论关节上腔灌洗术+稳定合垫能有效改善不可复性关节移位患者的张口度及缓解疼痛,且维持时间较长。该方法操作简单,费用较低,有广泛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关节上腔灌洗术 牙合垫 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