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语法隐喻是语义层在词汇语法层的重新联接投射。语法隐喻的界定阐释存在共时历时两个互补维度。本文以语法隐喻的最典型体现形式——动词名物化现象为例,借助英汉语料库进行了共时历时对比研究。研究发现:1)从共时角度看,动词名物化不是一个两元的跨类,而是存在大量中间类型的连续统;2)许多表达事件过程的语义常体现为名词,但并不存在动名转换;3)从历时角度看,动词名物化常包含名转动、动转形、形转名等多个过程。总之,语法隐喻现象在不同的层面受到语言类型、认知方式、社会功能等多种因素的促动。

  • 标签: 语法隐喻 动词名物化 共时 历时 事件名词
  • 简介:共时层面看,“整整”除了搭配整数之外,还可以搭配有零头的成分;根据其实际的句法功能,“整整”应该界定为形容词。从历时层面看,“整整”的词汇化及词义的形成和“整”的词义演变是分不开的,“整整”是由“整”重叠使用发展而来的。

  • 标签: 整整 词性 词汇化
  • 简介:文章分五个部分讨论现代汉语方言中的"鸡公"类词和"公鸡"类词。文章通过绘制语言地图,列举文献例证,对比和分析了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牲畜名及其命名方式后认为,不论是"鸡公"类词还是"公鸡"类词,都是汉语自身发生和发展的结果,少数民族语言没有关系。最后还简要讨论了五个本文论题关系密切的问题。

  • 标签: “鸡公”类词 “公鸡”类词 单名制 复名制 共时分布 历史源流
  • 简介:上古汉语表示"起身"义的常用姿态动词有"兴、作、起"。"兴"最早表达"起身"义,"作、起"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成为"起身"语义场成员。"兴、作、起"各有不同的原始语域,原始语域对后来的词义发展及功能扩展有一定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们共时同现、相互竞争,从语用搭配的频率统计可知,到秦汉之际,"起"完成了对"兴、作"的替换。"起身"义的"兴"词素化于"夙兴夜寐","作"则基本消失。

  • 标签: 共时同现 历时替换
  • 简介:摘要  共时历时的范畴是索绪尔根据语言的时空位置所做出的划分,这一区分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划清了历时性研究和共时性研究两条道路。这一对概念也伴随着结构主义的翻译理论进入了翻译领域,但翻译中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概念一直处于边缘的地位,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最初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概念渐渐显露出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对历时性和共时性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再次解读,认为这一对范畴是方法论上的抽象概括,不是机械的对立关系。随后,将这一对概念纳入了翻译领域进行再诠释。

  • 标签: 翻译 共时 历时 结构主义语言学
  • 简介:翻译是利用词汇意义进行的源语和目的语间的信息转换过程,而词义的形成依赖于言语使用的环境.语言是在横向纵向交织的动态语境中不断发展的,本文从共时历时角度分析翻译语境中的词义问题.

  • 标签: 翻译 动态语境 共时 历时 词义
  • 简介:文章对从历史文献和共时地理分布中观察到的汉语比较句的类型及有关现象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从历时共时角度观察到的语言事实既有相互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并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作了一定程度的解释.

  • 标签: 比较句 历时演变 共时地理分布
  • 简介: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方言古为吴语,由于历史上多次北人南下,充实江淮问,现已演变为江淮官话。本文考察南京方言宕江两摄人声韵在老、中、青、少四个年龄段的共时变异,分析宕江两摄入声韵的语音层次,探讨普通话渗透、嵌入南京方言的方式和步骤,讨论南京方言入声韵的演变轨迹和发展趋势。

  • 标签: 南京方言 入声韵 共时变异 历时演变
  • 简介:在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中,共时历时是一对重要的概念.语言的共时历时态以及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的区分是目前仍有较大争议的问题.本文对这种区分进行了梳理、辨析,阐述了笔者对索绪尔语言理论的理解思考.索绪尔严格地为自己规定了研究范围和对象,取共时历时,他所提倡的共时研究代表了学术发展的主流方向.

  • 标签: 索绪尔 语言 共时 历时
  • 简介:【摘要】共时性和历时性作为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语言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共时性和历时性分别从语言静止不变以及发展变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在西班牙语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派生词汇种类繁多,采用共时性和历时性对派生词汇去分析有助于西班牙语研究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西班牙语词汇的语法构成和历史来源。

  • 标签: 共时性 历时性 西班牙语
  • 简介:行政理性是现代行政的本质属性。从历时态视角来看,行政理性观的流变是现代行政发展的观念先导,引导着现代行政走向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相统一、建构理性进化理性相融合、个体理性公共理性相协调。从共时态视角来看,行政理性是型构现代行政的文化基因,从行政行为、行政知识、行政关系、行政人格四个维度形塑着现代行政文化,使其具有程序化、科学化、民主化、职业化的特征。明确现代行政的理性本质,有利于辩证地把握后现代行政理论现代行政之关系,同时也为推进行政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提供了行动思路。

  • 标签: 现代行政 行政理性 历时态 共时态
  • 简介:本文从"F是"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变异的角度探讨了其历时变化发展和共时同形异构的关系,分析了导致"F是"语法化的机制和诱因,讨论了"F是NP"和"F是VP"的区别和联系,考察了"F是"的内部结构、表达功用和分布情况.

  • 标签: 历时演化 共时变异 同形异构 表义功用
  • 简介:企业治理结构是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企业参与者之间配置的状态.从企业发展的历史看,企业治理结构有两大引人注目的现象:一从共时性看,不同国家、地区即使是面临着类似技术和市场参数的同一产业领域内的企业,其治理结构也是千差万别的;二从历时性看,企业的治理结构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从单边治理到多边共同治理出现了多种的企业治理模式.本文以哈耶克社会秩序二元观为基础,对这两大现象给出一个初步的解释.

  • 标签: 企业治理结构 社会秩序二元观 哈耶克 交易成本 社会成员
  • 简介:音乐民族志书写以共时性研究为基础平台,以“社会一个体”一维为核心,其中也或隐或显地蕴含着历时性研究的意图和任务。结合文本符号学视角看,云南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系统包含“当代共时研究文本〉多元历时研究文本〉共时态可读文本〉共时态可写文本”四种互文性文本类型,它们在三个层级的“元文本-对象文本”关系平台上依次展开对话交流。在此多重互文性过程中,云南东南亚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的文本二重性、历时文化语境中由隐而显的政治边界以及当下社会语境中跨界音乐文化格局的“解构-重构”等学术话题也一一展现出来。

  • 标签: 音乐民族志书写 共时性平台 “显-隐”历时研究观 云南与东南亚 跨界族群音乐文化 可写文本-可读文本
  • 简介:作为古文献中极为常见的两个字,“说”“悦”时常同时承担着表“喜悦”意义的任务,对此一般存在三种解释,即此二者为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通过考察文献,发现先秦时期,用来表达“喜悦”这一义项多为“说”,极少用到“悦”;两汉时“悦”开始“说”平分秋色;魏晋南北朝“悦”在这一义项上渐渐取代“说”;直至唐宋,基本都采用“悦”而舍弃“说”。进而得出“说”为“悦”古字这一结论。

  • 标签: “说” “悦” 历时演变 古今字
  • 简介:在关公传说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从历史、地理、民俗的角度考查其历时性传承脉络.明代宝卷及现当代口传故事已明言关公是下凡的炎帝,我们尚可从多方面看到炎帝关公在传承上的置换关系,本文仅讨论到天龙之身、火神之职、罚过之星、赤色之面诸点,即可为宝卷之类传说提供旁证.当然,我们还必须根据阴阳五行等文化观念,为这种传说在宋、明之际滋生寻找出合理的时空背景.

  • 标签: 关公 炎帝 赤帝 母题 阴阳五行
  • 简介:汉语历史词汇的发展往往俗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埴陆”、“嚷”、“塔橙”、“杪板”、“坌”和“吆喝”必须通过俗写考释其语义及来源。

  • 标签: 俗字 历时词语 考释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普通话中“到底”作为短语、时间副词、评注语气副词和疑问语气副词,具有各不相同的句法、语义及语用特性。不同性质的“到底”之间的语法差异可通过“力量—动态模型”理论和领域扩散理论的综合运用而得到统一的解释,因为它们不同的语法特征是一个统一的认知模框[TO-END]依据不同隐喻机制从行域向知域、言域扩散,从而形成不同的理想认知模型的语言表征。

  • 标签: 到底 力量—动态模型 领域扩散 认知模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