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自从现代脊柱内固定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鲜有详细的关于成人脊柱畸形采用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假关节形成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成人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假关节形成的趋势、危险因素,并应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4评价表对结果进行评分。方法:对同一机构的232例手术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病例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患者平均年龄40.8岁,初次手术150例,翻修术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长节段(4个或4个以上椎体)的固定融合,至少有2年以上的随访。临床结果的评估采用脊柱侧凸协会的问卷调查表。结果:40例患者有假关节形成。与假关节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术前患者胸腰椎后凸大于20。(p〈0.0001)、年龄超过55岁(p〈0.001)、融合S,节段(相比融合L5或更近端的节段,p=0.002)、融合多于12个节段(p=0.037)。问卷调查得出的有假关节形成患者的评分平均低于无假关节形成患者的评分(p=0.001)。结论:用长节段的现代脊柱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脊柱畸形后,假关节发生率为17%,且临床随访效果不满意。可信水平:预后性研究,Ⅱ级。详细的可信水平描述参见作者须知。

  • 标签: 假关节形成 内固定术后 脊柱畸形 多节段 成人 脊柱内固定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单侧、双侧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术后假关节的发生及其对腰椎活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5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121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76例,年龄40~70(50.8±6.8)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腰椎后路单侧固定联合TLIF术组(单侧固定组)48例,腰椎后路双侧固定联合TLIF术组(双侧固定组)73例。根据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腰椎融合节段(L4/5)、融合节段上邻近节段(L3/4)和下邻近节段(L5/S1)以及全腰段的腰椎运动范围(ROM)。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腰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疗效,采用腰椎CT评估两组患者椎间融合情况。(1)比较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2)比较两组术后假关节发生率、假关节翻修率;(3)比较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临床疗效;(4)比较两组无假关节者间,以及单侧组内假关节者与无假关节者间,术前与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参数及腰痛VAS评分和ODI。结果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2~8年。术后单侧内固定组假关节发生率18.6%(9/48),假关节翻修率12.5%(6/48)均高于双侧内固定组的5.5%(4/73)、1.4%(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24、4.698, P值均<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术后腰痛VAS评分、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侧固定组、双侧固定组无假关节者间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L4/5、L3/4和L5S1以及全腰段的腰椎ROM以及腰痛VAS评分、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侧固定组内:末次随访时假关节者VAS评分、ODI均大于无假关节者,L3/4 ROM小于无假关节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L4/5 ROM假关节者为5.67°±1.12°,无假关节者为0°。而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全腰椎ROM、L5/S1 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单侧、双侧内固定融合联合TLIF术可以获得相同的中期临床疗效,但单侧内固定术式融合节段稳定性相对低,假关节发生率高,影响腰椎运动模式。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腰椎 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内固定术 假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措施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总结我科2011年3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降低了血栓形成。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流缓慢、血管损伤,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可以降低其发病率。

  • 标签: 髋关节置换 深静脉血栓 预防性护理
  • 简介: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始发于术中,肺栓塞和DVT有一定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对下肢大关节置换手术应采取预防措施;即便如此,择期关节置换手术的血栓栓塞并发症仍有很高的风险。早期DVT监测以及系统性抗凝预防DVT非常重要,一螳高危患者需要延长预防治疗。术后用超声常规监测DVT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早期联合低分子肝素和机械方式可能比单一方法有效。但是,对一些抗凝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仍有争议,血肿形成的发生率和程度应该引起注意。DVT预防治疗的安全性和性价比仍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按循证医学的观点,要进行多中心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 标签: 人工关节 血栓形成 治疗 关节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方法。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49)和对照组(n=49),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实验组患者预防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机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预防护理可以有效的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预防护理 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方法对65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结果65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采取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甚至避免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将对患者在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影响因素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0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25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为转归情况、治疗方案、症状特点、预防措施、高危因素等。结果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有16例患者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有5例患者为单侧全髋关节置换,11例患者为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患者,其诊断分布为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4例股骨颈骨骨折。所有患者均存在1—4种合并症,绝大部分患者的预后情况相对较好。结论导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代谢性内科疾病、高龄、长期卧床、髋部骨折等。在对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对于围术期的药物疗法以及物理疗法必须进行规范处理,以此来防止患者在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通过对患者给予早期预防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但不能杜绝此类情况的出现。

  • 标签: 人工髋关节置换 深静脉血栓 形成情况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以及术后血栓形成可能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9年12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61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2例,女259例;年龄范围65~94岁,平均年龄77.2岁。所有患者均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血栓形成。术前术后都行双下肢深静脉检查。收集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是否合并内科疾病(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血清学指标、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108例形成下肢DVT,发病率为29.92%,其中男性26例(24.07%),女性82例(75.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2.127,95%CI:1.134~3.989,P=0.019)、冠心病(OR:1.692,95%CI:1.056~2.713,P=0.029)、受伤至入院时间(OR=1.677,95%CI:1.037~2.712,P=0.035)是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术期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168例患者术后形成下肢DVT,发病率为46.54%。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分型:(1)近端血栓2例(1.19%);(2)远端血栓143例(85.12%);(3)混合血栓23例(13.69%)。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与下肢骨折侧别的关系:(1)血栓与骨折患肢同侧84例(50.00%);(2)血栓位于骨折患者健侧19例(11.31%);(3)患者双下肢均有DVT发生65例(38.69%)。结论延迟入院>48 h,合并冠心病及糖尿病为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前已有且术后未消失的血栓占术后血栓总发病率的48.81%,术后新发血栓占术后血栓总发病率的51.19%。对于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需行术前、术后多次行双下肢超声检查,及时发现血栓变化,做好防治工作。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本文对于如何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分为几个部分进行总结。首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进行相关描述,包括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其次,对如何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做了详细展开,主要包括术前预防与护理、术中预防及护理、术后预防与护理。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尤其对术后的预防与护理做了更多的经验总结,主要包括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病情症状观察分析、体位护理、患肢护理、疼痛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早期功能锻炼指导、辅助器具的应用及抗凝药物应用等。最后,对本文做了相应的总结,即术后良好的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对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 标签: 髋关节置换 深静脉血栓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目前,人工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治疗严重关节病变的最有效手术方法。通过关节置换可快速、有效的重建关节功能,达到消除疼痛、纠正畸形和促进功能恢复的目的。但手术可能会造成血管壁内皮损伤、静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等不良后果,从而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的形成。 DVT则会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额外医疗费用支出;而且血栓一旦脱落还会引起脑血栓或肺栓塞等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我院行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情况、手术方式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探求关节置换术后下肢 DVT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而为临床上更好地预防下肢 DVT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关节置换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预防
  • 简介:摘要下肢骨关节手术后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较高,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多表现为下肢局部压痛、肿胀明显,剧烈疼痛,患肢出现皮肤色素沉着,呈现青紫色或者暗红色,患肢温度比健肢温度高。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骨关节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回顾性综述了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从基础预防、机械性预防、药物预防等方面进行重点阐述,提出了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应以预防为主,有效的预防方法可最大限度江都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 标签: 下肢骨关节手术 深静脉 护理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2月骨科收治的80例下肢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加强入院宣教,术前风险评估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术后密切观察患肢深静脉血流情况、指导协助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予以相关药物预防等一系列护理工作,从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80例患者术后发生5例深静脉血栓,3例髂静脉血栓,2例腘静脉血栓,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率达93.75%;DVT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钙4000U皮下注射治疗后,彩超证实血栓消失。无患者并发肺栓塞,死亡0例。结论深静脉血栓是下肢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必须重视对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的预防与护理工作。出入院宣教,术前评估、预防药物、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相关抗凝药物的应用、优质的护理服务等各项措施的有机结合有效地预防了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关节置换 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设计方法。结果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对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结论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对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膝骨关节炎(OA)患者胫骨平台软骨组织中软骨细胞集落的形成及对膝OA发展的意义。方法根据国际骨关节炎协会(OARSI)人关节软骨组织学等级评定系统获取0~1级、2~3级、4级三组软骨标本,制作组织学切片观察软骨细胞集落形成;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集落中软骨细胞Ⅱ型胶原、Ⅹ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表达情况;获取0~1级、4级两组软骨标本,提取过渡层软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至第三代,观测24 h增殖率及细胞生长状态。两组间数据比较使用成组t检验。结果OARSI等级0~1级组软骨组织浅表层完整、细胞数量多、过渡层软骨细胞无集落形成,2~3级组软骨组织浅表层破损、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过渡层软骨细胞无集落形成,4级组软骨组织浅表层消失、过渡层出现明显软骨细胞集落;集落中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表达减少,Ⅹ型胶原和MMP-13表达明显增多。体外培养0~1级组过渡层软骨细胞24 h增殖率较4级组低(8%±4%比16%±6%,t=3.722,P=0.002),细胞无明显集落样生长,而4级组软骨细胞呈集落样生长。结论膝OA早期软骨组织浅表层存在时、过渡层软骨细胞增殖率低不形成集落;膝OA中期软骨组织浅表层缺失、过渡层软骨细胞增殖率增高并形成集落,集落中的软骨细胞呈现肥大化改变。

  • 标签: 骨关节炎,膝 软骨细胞 集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和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和预防效果。 方法 收集我科自 2017年 5月至 2018年 4月下肢关节置换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5例在按医嘱运用抗凝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护理干预。 结果 4例患者在 1周内全部治愈 ,1例在 2周治愈。 结论 护理干预可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和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而引起的肺部栓塞,减少病人住院时间。

  • 标签: 护理干预 关节置换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患者下肢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总结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32例关节置换患者并发DVT的发生率,并分析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果32例患者发生DVT的有2例,发生率为6.25%,经治疗及护理后出院。结论髋关节翻修术后患者发生DVT与手术创伤较大,年龄高,长期卧床,血液高凝状态,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有关。根据原因采用相应预防护理措施,以便降低关节置换术后患者DVT的发生率。

  • 标签: 关节成形 置换术 下肢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