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胚胎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干细胞来源的伦理争论,提出了如何看待“胚胎道德地位”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有三种观点,它们分别从生物性、理性功能以及人的潜能性来界定胚胎的道德地位。通过对三种观点的分析,本文强调坚持人的尊严原则,是推动新兴生物技术发展的核心和归宿。

  • 标签: 胚胎 胚胎干细胞 生命伦理
  • 简介:人类体外胚胎是指人工授精后在母体之外的人类早期胚胎人类体外胚胎不具备民事主体法律地位,不是法律上的人,不享有生命权,但体外胚胎具有发展为生命的潜能,是含有未来生命特征的特殊之物,应给予其最高物格的特别尊重和保护。人类体外胚胎应当归精子和卵子的提供者共同所有,通常为夫妻双方共同所有。当其中一人死亡的时候,冷冻胚胎应归在世的一方所有。原则上人类体外胚胎允许权利人按照其意愿进行支配,但不允许胚胎进入流通市场。

  • 标签: 人类体外胚胎 权利主体 处分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6-11-21
  • 出处:《医药前沿》 2016年第11期
  • 机构:前不久,英国人工授精与胚胎学管理局(HFEA)首次批准了“在人类胚胎上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的实验。研究人员将能深入了解健康的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改善体外人工授精培养的胚胎的发育质量,为不孕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5期
  • 机构:先兆子痫是一种孕期疾病,其并发症可能导致孕妇提前接受紧急剖腹产手术。科学家认为引发先兆子痫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胎盘着床过浅。而美国密苏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培育胎盘细胞以更好地研究先兆子痫诱因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一种以前未知的新形式人类胚胎干细胞。这些新的干细胞有望帮助推进先兆子痫和很多其他人类生殖领域的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类基因技术不断成熟,其中较为突出、引起较大争议的就是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不可否认,这项技术为一些无法攻克的医学难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即从根源上杜绝患病的可能性。但是任何科技都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滥用难免会面临一系列伦理乃至是法律问题,比如对于“定制婴儿”如何约束?如何保障基因编辑技术使用正当?基因编辑的广泛使用带来的社会阶级固化和两极分化如何避免?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时候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健全伦理和法律的同步规范;设立独立的伦理委员会,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并不断加强科研人员、医疗工作者的伦理道德修养。

  • 标签: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 法律与伦理
  • 简介:研究自由或者医学进步使宪法遭受了严峻的考验。生物医学的研究向法学家们提出了挑战。21世纪初,科学实验中胚胎的可用性问题涉及到科研自由的宪法界限,人类胚胎的保护已成为对宪法的关键性挑战。在英美等国对克隆技术研究持宽松态度的影响下,德国也发生了该领域的激烈讨论。本文的研究却明确指出,虽然正是基于德国《基本法》的保护尊严观念,主流思想拒绝人类基因复制。但考虑到干细胞适于被培育出人体组织、部分器官或者整个器官,并且它们在被植入各患者体内将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那么赋予这种行为方式合理性、合法性,这恰恰关系到人类幸福的最大化。因此,对胚胎的适当法律保护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主要涉及三部分内容。首先较为详细地分析宪法的基本规定,同时试着阐述现有体系内的价值矛盾并努力解决这些矛盾,最后尝试寻求保护胚胎的合宪的解决办法。

  • 标签: 胚胎干细胞 《基本法》 宪法解释 医学进步 行为方式 治疗性克隆
  • 简介:摘要:人类对于胚胎的研究一直持续不断,特别是对人类胚胎的产生、发育等方面。但受制于道德伦理要求和胚胎的脆弱性,在对人类胚胎进行研究时,人们一直遵循着14天的时间限制。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胚胎受精后可在母体外生存的时间越来越长,因此使得14天规则的地位受到动摇。本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这一规则的产生、发展进行阐述,从而论证“14天规则”存在的必要性。

  • 标签: 14天规则 人类胚胎研究 道德地位
  • 简介:摘要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出现,使得全球的生物学家、生命伦理学家以及社会公众都为之产生了激烈的讨论。其中反对一方认为,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出现,是在挑战人类伦理的底线,对于这项技术要全面禁止,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技术上存在较大的风险;对于人类后代自我选择的权利严重干扰;对人类“基因完整性”和“人种完整性”进行了损害等等。而支持的人则觉得,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出现,对于人类健康与生命奥秘的探究更近了一步,同时具备科学性与道德合理性,所以要全面开放实行。根据这一伦理悖论,本篇文章通过“有限开放”的思路来解除悖论。从而达到实现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差异性发展的同时,对这项技术采取监管方式,为化解伦理悖论提供制度支持。

  • 标签: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 伦理悖论 有限开放 监管体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体外早期人类胚胎兼有准物质与准主体的双重法律属性,应当受到特殊的尊重与保护。精子供体、卵子供体、体外早期人类胚胎(体外受精卵)的夫妇分别是精子、卵子及受精卵的所有权人,拥有无可争辩的所有权包括处分权。IVF医疗机构和精子卵子及早期人类胚胎的供体之间就精卵及胚胎的保存行为是保管合同关系,IVF医疗机构不享有对精子卵子及早期人类胚胎的所有权及处分权。将体外早期人类胚胎转让给其他不孕夫妇的行为应定性为无偿捐献,而非买卖行为。当夫妻拒绝或怠于对剩余胚胎的处分达成合意并通知医疗机构时,医疗机构有义务在法定期限内为当事人夫妻保存剩余胚胎;但超过法定期限的,医疗机构有权根据科学、合理、必要的原则行使处分权。供体事前签署的处分体外早期人类胚胎协议原则上具有法律拘束力,除非有显失公平可撤销的情形。我国立法机关应专门制定一部《早期人类胚胎》。

  • 标签: 体外早期人类胚胎 试管婴儿技术 人类胚胎法
  • 简介:每一个社会都有它自己的必然会通过法律秩序力图实现的目标反映出来的价值指向。任何一个社会的法律秩序得以形成和定型的内力无疑是各该社会中全体或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附加在各该法律秩序之上的价值。虽然法律并不是完全奠基在价值观的基础上的,但法律对人类基本价值和价值共识的尊重和接受乃是其获得权威性的前提。人类价值的承栽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对秩序、自由、公平、正义、博爱等人类价值的关涉和包含方面。

  • 标签: 价值 承载 秩序 自由 公正
  • 简介:摘要当前基因编辑技术发展迅速,为人类经济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起各方广泛关注,可以看出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种直接操纵人类遗传基因的强大工具,在预防与治疗人类疾病等领域具有诸多优势。但是,这种科学技术,潜藏着难以预测的风险,将对人类未来伦理与社会秩序产生很大冲击。科学技术的本源应该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因此,应在法律、道德等方面的严格制约下,促进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的健康发展。

  • 标签: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技术 伦理问题 社会秩序
  • 简介:研究了6种多氯联苯(PCBs)3,3′,4,4′-四氯联苯(PCB77)、2,3,3′,4,4′-五氯联苯(PCB105)、2,3′,4,4′,5-五氯联苯(PCB118)、3,3′,4,4′,5-五氯联苯(PCB126)、2,3,3',4,4',5-六氯联苯(PCB156)和商业型混合多氯联苯Aroclor1254,两种多溴联苯醚(PBDEs)2,2′,4,4′-四溴二苯醚(PBDE47)、十溴二苯醚(PBDE209)对人类癌细胞生长和斑马鱼脱膜与不脱膜胚胎发育的影响.8种化合物均使用0.01、0.1、1.0、10μmol·L-14个浓度进行1~6d的暴露实验.结果表明,PBDE209在最高浓度10μmol·L-1下对结肠癌细胞HCT116(暴露3d后)和RKO(暴露5d后)具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所有化合物均对乳腺癌细胞没有显著影响.相比之下,化合物对受精后5~6h(5~6hpf)的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显得比较明显,而各化合物对胚胎的致畸和致死效应又不相同,其毒性强弱依次为PCB126≈PCB156〉PCB1254(Aroclor1254)〉PBDE47〉PCB77〉PCB105≈PCB118≈PBDE209.其中PBDE209在未脱膜暴毒后均无致畸与致死现象,脱膜暴毒后最高浓度才表现出显著意义的致畸作用,而PBDE47在最高浓度下可产生高达80%的致畸率,这说明胚胎绒毛膜具有有效阻挡大分子物质如PBDE209进入的作用.PCBs的毒性效应与其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如PCB126和PCB105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前者在1μmol·L-1下就引起了显著的致死和致畸效应,而后者即使在10μmol·L-1下也没有显著的效应.实验结果也说明不同类型的实验对象所展示的毒性效应并不相同,化合物对体外培养的细胞和发育中的胚胎具有不同的影响.

  • 标签: 多氯联苯 多溴二苯醚 人类癌细胞 斑马鱼胚胎 毒性
  • 简介:近日,来自卡罗琳学院和路德维格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联合研究,对发育第一周的胚胎进行了详尽的分子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人类和小鼠的胚胎发育过程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而且X染色体上的基因或被以不同方式进行调节;相关研究结果刊登于国际著名杂志Cell上。

  • 标签: 早期胚胎发育 CELL 科学家 人类 大发 胚胎发育过程
  • 简介:摘要成功的繁殖需要配子成熟、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卵母细胞成熟包括一系列形态学和分子学变化,经历生发泡期、减数分裂I中期和减数分裂II中期(MⅡ)。而后精子与MⅡ期的卵母细胞融合,启动胚胎发育,逐步形成各种器官及组织。因此,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任何一个步骤失败都会导致不孕。然而,人类卵母细胞发育停滞的遗传学病因大多仍不甚清楚。母源RNA和蛋白质对维持正常的胚胎早期发育至关重要。皮质下母源复合体组分基因及其他特定基因的突变与临床上一些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反复失败的女性不孕症相关。本文结合近期研究就人类卵子生成、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异常的遗传学基础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卵母细胞 卵母细胞发育停滞 女性不孕 遗传学
  • 简介:1概述“胚胎工程”是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生物科技热点问题之一。分析近两年新课程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往往将本专题知识与减数分裂、遗传变异及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知识相联系进行考查。考查模式主要有3种:一是以新材料为命题背景,综合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能力;

  • 标签: 胚胎工程 基础知识 细胞工程 基因工程 科技热点 高考试题
  • 简介:哀伤的锦旗锦旗是红绒布面的,压印着金字。9月26日早上8点多,沈新南夫妇和刘金夫妇带着卷起的锦旗,从宜兴赶到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保安安排他们在门口等候.法院瞧才上班。不过很快,政治部的一个年轻女孩就领着他们走进这座铅灰色建筑的一间会议室,办案法官还没到,宣传处的小伙子要跑去拿相机,他们都在等待这个小小仪式的开始。

  • 标签: 中级人民法院 胚胎 锦旗 无锡市 会议室 政治部
  • 简介:人类胚胎基因实验以人类胚胎或前胚胎为实验对象,在技术上有基因检测、基因诊断、基因筛选、基因编辑(基因改造)等类型,引发了一系列伦理、社会和法律争议。在国际范围内,人类胚胎基因编辑被严格禁止或限制,而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则可能为各国接受。对后者进行法律规范的焦点在于风险决策中的权利冲突及其衡平,我国也对其持较为宽容的技术规制立场。未来应坚持全面立法、严格限制、法定许可的政策立场,保持行业主管和审查机构的中立性,提高机构伦理委员会的独立性,实行个案审批制度。就法律体系而言,公法规范与私法规范应当相互配合,私法上特别要以基因自主权之保护和权利冲突之衡平为中心。在尚不具有个性的前胚胎阶段,在符合法定条件、伦理原则和程序等前提下,可以适度放宽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实验研究的限制。参与者的基因自主权和研究者的研究自由需要得到保障,但必须以尊重人的尊严、公共利益和他人自主选择生活的权利为前提。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避免让基因成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一个新根源。

  • 标签: 人类胚胎基因实验 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 基因改造 人类基因编辑
  • 简介:法国科学家首次成功的利用人类干细胞制造出了一块完整的表皮。法国科学家首次成功的利用人类干细胞制造出了一块完整的表皮,该成果可缩短重度烧伤患者等待皮肤移植手术的时间,减小感染的几率,从而挽救病人生命。科学家希望这种干细胞疗法未来可成为重度烧伤患者和遗传性皮肤病患者的替代疗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11月份的英国《柳叶刀》杂志上。此项研究由法国I-STEM研究所负责,该所主要使用干细胞来开发再生疗法。所长马克·佩先斯基称,人类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和分化为机体各种细胞的多能性。在实验中,研究人员首先从人类皮肤干细胞中提取出了角质生成细胞,它可以使皮肤不断更新;然后,研究人员分别在体外和生物体上对分离出来的角质生成细胞重组形成功能性表皮细胞的能力进行了测试;接下来,在细胞生物学和药理学方法的支持下,研究人员在体外成功地利用角质生成细胞重建出了一块表皮,并将获得的表皮移植到实验小鼠背部的伤口上。移植后12周,小鼠移植表皮的局部皮肤区域完全恢复正常。佩先斯基表示,在传统的手术中,皮肤移植一般取用病人自己的皮肤组织,而且完成移植需要3周时间,对于很多严重烧伤的人来说,这个过程太漫长。每年,在法国都有200人到300人死于重...

  • 标签: 人类干细胞 出表皮 制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