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胰腺导管内乳头黏液肿瘤(IPMN)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恶变潜能,临床医生开始重视对IPMN的研究。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及指南,对IPMN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理学及组织学特征、肿瘤起源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随访做一综述,目的在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以期指导今后的临床诊疗。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胰腺导管内乳头黏液肿瘤(IPMN)是一种起源于胰管高柱状上皮细胞,呈乳头增生的腺瘤。根据病变位置可分为主胰管型IPMN(MD-IPMN)、分支型IPMN(BD-IPMN)及混合型IPMN(MT-IPMN)。MD-IPMN和MT-IPMN的恶变率高于BD-IPMN。诊断IPMN的方法较多,包括B超、CT、MRI、EUS、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及组织活检等。临床上MD-IPMN及MT-IPMN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BD-IPMN是否行手术治疗,仍存在争议。本文从IPMN的分子病因学、好发人群、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组织学分型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影像学检查 治疗 争议
  • 简介:摘要乳头尿路上皮肿瘤分为4种:尿路上皮乳头瘤、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尿路上皮肿瘤(PUNLMP)、低级别乳头尿路上皮癌、高级别乳头尿路上皮癌。该文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极向紊乱与细胞的异型进行了细化,凝练主要诊断要素,增加可操作,较容易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保证了诊断的可重复性;二是介绍了作者在工作中对两步排除法的体会与应用,结合细化后的诊断要素,快速、准确地完成乳头尿路上皮肿瘤的诊断。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肿瘤(ITPN)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胰腺导管内乳头肿瘤进行影像学、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胰腺导管内乳头肿瘤表现为扩张的导管内无粘液分泌的息肉状/结节状肿物;显微镜下可见管状乳头结构、背靠背小管呈腺泡样形态,核中—重度异型;粉刺癌样坏死、极个别导管内有粘液样分泌物。免疫组化CK7、CK19(+),MUC5AC、MUC2、Syn、CgA(—),KI67阳性率25%,PAS染色阴性。结论ITPN是一类有别于胰腺导管内乳头粘液肿瘤的胰腺导管内病变,确定诊断依靠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治疗以手术切除加术后化疗为主,预后相对较好。

  • 标签: 胰腺导管 乳头状肿瘤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乳腺导管内乳头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取2012年1月—2016年11月白银地区来我院就诊乳腺疾病检出的60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本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简要回顾与分析。结果本组患者64.1%不伴非典型增生,35.9%伴非典型增生(P<0.05)。伴非典型增生患者乳房存在肿物、乳头溢液情况、肿瘤类型、肿瘤大小与不伴非典型增生患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预测乳腺导管内乳头瘤术后复发情况主要观察非典型增生情况。

  • 标签: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 非典型增生 病理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103例经手术切除及病理学证实的胰腺实乳头肿瘤(pSPN)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资料,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结果显示,与女性组相比,男性pSPN患者往往年龄较大,临床症状比较少见,肿瘤体积较小,肿块内实比例更高,钙化更常见,这些影像学特征有助于男性pSPN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标签: 胰腺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男性 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实乳头肿瘤(SPT)临床病理学特佂,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讨论。方法收集24例SPT标本,利用光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依据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结合文献资料,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CT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24例SPT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14岁(11~19岁)。患者临床首发症状表现为重度贫血伴黄疸2例,腹部肿块破裂并出血2例,腹部肿块伴隐痛不适20例;肿瘤位于胰头部6例,其中2例伴黄疸,胰体尾部4例,胰尾部14例;肿瘤18例为囊实,6例为囊。病理特征为形态一致的瘤细胞形成实及假乳头结构,尤其是以纤细的纤维血管为轴心形成特征的分支状乳头结构是诊断SPT的重要标志。PAS特殊染色肿瘤细胞内或细胞外可见到大小不等的淀粉酶消化后PAS阳性的嗜酸性小球。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AAT、NSE、CD10、PR、在SPT肿瘤中弥漫阳性表达,Syn弥漫阳性或局灶阳性表达,CK局灶弱阳性表达,而CgA全部阴性表达。5例肿瘤浸润胰腺组织、十二指肠壁及周围脂肪组织,并见神经周围浸润、血管浸润及显著的渐进坏死灶,均显示恶性生物学行为,最后病理诊断为实-假乳头癌。结论胰腺实乳头肿瘤是一类少见的胰腺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生物学行为,结合发病年龄、性别、CT表现,并与其它胰腺肿瘤相鉴别,可以获得胰腺实乳头肿瘤的正确诊断。

  • 标签: 胰腺肿瘤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实乳头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及研究新进展。方法通过一位胰腺实乳头瘤的病例,搜集关于此疾病相关的文献进行汇总复习。结果通过影像学、分子标记物进行诊断及鉴别,但均需手术治疗,术后未发现复发。结论胰腺实乳头瘤是一个罕见、低度恶性的胰腺外分泌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治疗依赖于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 标签: 胰腺肿瘤 实性假乳头状瘤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总结胰腺实乳头肿瘤(SPT)的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51例SPT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其中39例SPT组织蜡块中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HSE)、突触素(SYN)、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CD56)、神经内肽酶(CD10)、巢蛋白(Nestin)、波形蛋白(Vim)、S100收集组织蛋白(S100)、α1抗糜蛋白酶(α1-ACT)、α1抗胰蛋白酶(α1-AT)、上皮膜抗原(EMA)、抗广谱细胞角蛋白单抗(AE1/AE3)、角蛋白多肽(CK19)的表达。结果SPT组织病理特征为假乳头结构形成和区域坏死,无腺泡结构。39例SPT中,NSE表达率达97.4%,CD56和CD10的表达率均为84.6%,Nestin和Vim表达率分别为64.0%和87.0%,S100的表达率为79.5%,α-ACT和α1-AT的表达率分别为82.1%和79.5%,而SYN的表达率仅12.8%,EMA、AE1/AE3和CK19等表达很少,呈弱阳性反应。结论SPT典型病理特征是由于肿瘤组织不同区域相对缺血、缺氧所造成的退行变的结果,SPT表达多种组织来源的抗原,反映其可能来源于胰腺干细胞及与其发育密切相关的胚胎神经嵴的神经前体细胞,且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分化不成熟的结果。

  • 标签: 胰腺肿瘤 干细胞 胰腺实体假乳头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低度恶性潜能乳头尿路上皮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s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PUNLMP)的病理特点及复发进展因素。方法回顾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50例膀胱PUNLMP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18例,女32例。年龄57(20~93)岁。单发肿瘤112例,多发肿瘤38例。所有患者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bladder tumor,TURBT),术后136例行膀胱灌注化疗(吡柔比星方案61例、吉西他滨方案58例、表柔比星方案11例、丝裂霉素方案11例),14例未行膀胱灌注化疗。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膀胱PUNLMP患者TURBT术后复发、病理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本研究150例术后随访25.6 (5.5~122.7)个月,21例复发(复发组),复发时间为23.1(2.2~108.3)个月;12例病理进展(进展组),分别进展为低级别非浸润乳头尿路上皮癌9例,高级别非浸润乳头尿路上皮癌1例,高级别浸润尿路上皮癌1例,鳞癌1例,进展时间为21.5(2.2~56.3)个月。150例中,18例病理检查提示伴有内翻生长模式的患者均未复发。复发组初发肿瘤数量1、2、≥3个者分别为7、4、10例,未复发组(129例)分别为105、10、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和未复发组肿瘤长径分别为2.0(1.0~3.8)cm和1.6(0.3~5.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进展组初发肿瘤数量1、2、≥3个者分别为4、3、5例,未进展组(138例)分别为108、11、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进展组和未进展组肿瘤长径分别为2.3(1.0~3.8)cm和1.7(0.3~5.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量是膀胱PUNLMP患者TURBT术后肿瘤复发(OR=7.884,95%CI 2.815~22.082,P<0.05)和进展(OR=6.107,95%CI 1.659~22.473,P=0.006)的独立预测因素,而膀胱灌注化疗与术后复发(OR=1.026,95%CI 0.213~4.950,P=0.974)和进展(OR=2.100,95%CI 0.412~10.713,P=0.372)无相关。结论膀胱PUNLMP患者TURBT术后肿瘤复发率约14%,其中约50%的患者发生病理进展,多进展为低级别非浸润乳头尿路上皮癌。初发肿瘤为多发是膀胱PUNLMP患者术后复发和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膀胱灌注化疗不能降低膀胱PUNLMP患者复发和进展风险。

  • 标签: 膀胱肿瘤 低度恶性潜能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复发 进展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伴有乳头结构的颅内孤立纤维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要点。患者女,56岁。因枕叶占位切除术后17年头晕、头痛入院,外院CT平扫示枕叶占位伴梗阻脑积水,磁共振成像(MRI)提示右侧侧脑室内囊实血供丰富的占位性病变,考虑脉络丛乳头瘤可能。低倍镜下,肿瘤与周围脑组织境界清楚,90%以上区域排列呈乳头,胖梭形或立方状瘤细胞围绕血管,且远离血管轴心,近血管轴心可见一无细胞区。血管壁玻璃样变性明显。高倍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无序,细胞密度高,由单一形态的胖梭形或立方细胞组成,细胞胞质稀少,细胞核呈卵圆形,染色质致密,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均表达STAT6、CD34,不表达上皮细胞膜抗原、SSTR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Olig2、孕激素受体、S-100蛋白、广谱细胞角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病理诊断为伴有乳头结构的SFT(3级)。本例肿瘤几乎全部排列呈乳头,不管颅内或颅外的SFT,乳头生长模式非常罕见,与颅内原发乳头肿瘤及转移乳头癌鉴别诊断挑战巨大。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40例经外科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黏液肿瘤(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非浸润IPMN 26例,浸润IPMN 14例。浸润组患者CA19-9>37U/ml 7例,CEA>3.4 ng/ml 6例,肿瘤长径>3 cm 10例,胰管直径>5 mm 11例,增强CT可见壁结节10例,均显著多于非浸润组的2例,1例,3例,5例,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这些指标均有助于鉴别IPMN的良恶性。

  • 标签: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临床特征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