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乙肝衰竭患者在进行人工治疗过程中开展综合性临床护理干预的作用。方法 按照对比护理观察的形式开展探究,选入2020年2月至2023年4月在本院进行人工治疗的乙肝衰竭患者100例为对象,按照数表随机排序并分组的方式均分对照组(50例)治疗过程中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接受综合性护理支持。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干预前两组无差异,干预后观察组肝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治疗期间患者心理状态,观察组负面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乙肝肝硬化患者在进行人工治疗过程中接受综合性临床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肝功能,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有助于患者恢复。

  • 标签: 人工肝治疗 乙肝肝衰竭 综合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治疗乙肝相关衰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住院治疗的30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衰竭早期患者进行研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两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于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开展人工治疗,观察组选择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对照组选择血浆置换模式。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统计学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BIL、DBIL、ALB、检测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良好的治疗效果(P<0.05)。结论:不同模式人工治疗均对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衰竭早期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不需要血浆,对肝功能和炎性指标改善效果更佳,安全性更好,值得推广。

  • 标签: 人工肝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 乙肝相关肝衰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治疗乙肝相关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重症急性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分析组和试验组各42例,分析组应用血浆置换治疗,试验组应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治疗。结果:试验组临床效果高于分析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分析组(P<0.05)。结论:重症急性衰竭患者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 标签: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 人工肝乙肝 肝衰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血浆置换治疗在乙肝衰竭治疗中所取得的疗效。 方法: 选择我院在 2019 年 2 月 ~11 月诊治的乙肝相关性衰竭患者 80 例作为治疗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进行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内科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肝功能指标。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5 % ,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 77.5% , P<0.05 ;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对乙肝相关性衰竭患者实施血浆置换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缓解发病症状,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血浆置换 乙肝相关性肝衰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乙肝慢性加剧衰竭合并HIV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分析其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既往收治的乙肝慢性加急衰竭合并HI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非HIV感染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所有患者检查的结果分析,HIV感染的患者组血清中白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和血小板数量都要明显低于非HIV感染组患者(P<0.05);HIV感染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要远远低于非HIV感染组患者(P<0.05)。结论:HIV感染对乙肝慢性加急性衰竭患者预后差,所以需要降低患者发生HIV感染从而改善其预后。

  • 标签: HIV 乙肝 肝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PMAS模式人工治疗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4例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衰竭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以及凝血常规指标与3个月存活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LB、TBIL、DBIL、ALT、AS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PTA高于对照组,IN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MAS模式人工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衰竭具有明显效果,可改善患者肝功能,增加存活率,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DPMAS模式 人工肝 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慢性乙肝衰竭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为使慢性乙肝衰竭患者改善预后提供新的方法。方法:收集确诊为慢性乙肝衰竭的25例患者有关对象,结合患者治疗方法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它指标的差异,分析综合护理措施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作用。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在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高一些(P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慢性乙肝肝衰竭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衰竭的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浆置换的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r(94.6±2.3)μmol/l、TBil(254.4±5.1)μmol/l、TBA(150.8±1.6)μmol/l、IL-6(39.8±0.2)ng/L、TNF-α(129.5±6.5)ng/L、有效率96.7%、低血压发生率3.3%、胸闷发生率3.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衰竭,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减轻炎性反应,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 标签: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 人工肝 乙肝 慢加急性肝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大黄煎剂(大黄30g,乌梅30g)治疗病毒性乙肝慢加急性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2例病毒性乙肝慢加急性衰竭患者,按衰竭诊疗规范1随机分为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及使用大黄乌梅合剂结肠透析的实验组。统计分析治疗的不同时间(基线、2周)肝脏功能、凝血功能相关检测指标的差异性及并发症发生差异性。结果中药灌肠配合治疗对改善临床症状及肝脏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P<0.05)。

  • 标签: 中医灌肠 病毒性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 肝脏功能 凝血功能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112-01
  • 作者: 刘磊 韩涛 蔡均均 张倩 徐佰国 王菲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三中心临床学院,天津 300170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消化(肝病)科,天津市人工细胞重点实验室,天津市肝胆疾病研究所,卫生部人工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 300170,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消化(肝病)科,天津市人工细胞重点实验室,天津市肝胆疾病研究所,卫生部人工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 30017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符合亚太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衰竭(APASL-ACLF)诊断标准的老年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衰竭(HBV-ACLF)患者168例,选取同期非老年HBV-ACLF患者176例作为对照组,记录其基线及进展情况;同时将老年组根据是否进展至欧洲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衰竭(EASL-ACLF)诊断标准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记录其基线及进展情况;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老年HBV-ACLF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非老年HBV-ACLF患者比较,老年患者更容易进展至EASL-ACLF诊断标准,病死率更高;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动脉血乳酸(HR=1.77,95%CI:1.36~2.30,P<0.01)、继发院内感染(HR=13.90,95%CI:3.73~51.87,P<0.01)、总胆红素最大变化速率(HR=1.08,95%CI:1.01~1.15,P=0.04)、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最大变化速率(HR=4.06,95%CI:1.53~10.77,P=0.01)以及慢性衰竭-序贯器官衰竭评分(CLIF-SOFA)最大变化速率(HR=12.74,95%CI:2.46~66.08,P<0.01)是老年HBV-ACLF患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HBV-ACLF与非老年HBV-ACLF患者比较,病情更易进展,病死率更高,应尽早识别危险因素,尽快制定治疗方案,从而进一步降低其病死率。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肝功能衰竭,急性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用于乙肝衰竭患者合并感染的诊断意义。方法:从我院收治乙肝衰竭合并感染患者抽取50例作为感染组,另选取乙肝衰竭非感染患者50例作为非感染组,选取时间在2019年10月—2020年10月,监测患者的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指标变化。结果:感染组患者相较于非感染组,PCT和CRP指标均较高,P<0.05。结论:乙肝衰竭患者合并感染患者相较于非感染患者的PCT和CRP指标均较高,可应用在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

  • 标签: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乙肝肝衰竭合并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温阳化浊退黄汤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60例于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衰竭患者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A、B两组。予以A组常规西药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后总胆红素的反弹率(Total bilirubin rebound rate,TBRR )、凝血酶原活动度反弹率(PTA rebound rate,PTARR)对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120例,随访3个月,分为生存组(73例)和死亡/移植组(47例)。收集患者第1次人工术前、术后当天及第3天的临床资料,计算总胆红素反弹率(Total bilirubin rebound rate,TBRR)、凝血酶原活动度反弹率(PTA rebound rate,PTARR)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慢性衰竭-序贯器官衰竭(CLIF-SOFA)评分、CTP(Child-Turcorto-Pugh,CTP)评分的分值,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计算上述指标及评分系统对ACL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死亡/移植组的TBRR、PTARR均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BRR、PTARR、MELD、CLIF-SOFA、CTP预测ALCF的AUC为0.642、0.829、0.792、0.703、0.899,截断值分别为35.85%、17.91%、28.5、7.5、11,其中,PTARR、MELD、CLIF-SOFA、CTP的AUC>0.7,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 PTARR及TBRR评分对HBV-ACLF患者的预后有意义。

  • 标签:   HBV-ACLF 非生物型人工肝 TBRR PTARR 预后
  • 简介:摘要实习生认为衰竭的诊断内容繁琐,复杂,难以理解,容易混淆,尤其是合并胆道腹腔感染的诊断与已掌握的感染方面应有的医学知识不一致,理解更加困难,本文对衰竭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加以探讨。

  • 标签: 肝衰竭 实习教学 胆道感染
  • 简介:摘要总结了145例人工治疗衰竭的护理。认为护理重点是患者的心理护理,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密切观察血路及各压力指标的变化,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治疗中的不良反应,防止并发症。

  • 标签: 人工肝 肝衰竭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衰竭患者实施肝移植后短期病死率与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通过前瞻性收集自2018年8月—2021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因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衰竭实施肝移植的患者4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4例,年龄为(44.5±8.79)岁。统计患者的基本资料、发病情况、肝移植前48 h内的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乳酸、感染指标等以及MELD评分、MELD-Na评分、CLIF-C ACLFs评分、CLIF OFs评分、CLIF分级等指标,观察术后90 d内死亡及长期生存情况,并根据肝移植术后3个月内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n=34)与死亡组(n=6)。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值。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方法以及生存分析,发现影响肝移植术后短期死亡与长期存活的危险因素,并利用ROC曲线计算敏感度与特异度以及cut-off值。以CLIF-C ACLFs评分48.5分为临界值,把患者分为≥48.5分组(n=10)与<48.5分组(n=30),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比较。结果40例患者肝移植前48 h内的总胆红素、肌酐、血小板计数、国际标准化比值、乳酸、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分别为24.30(13.45,33.95) mg/dL、0.68(0.53,1.11) mg/dL、56(39,82)×109/L、3.12(2.33,4.46)、2.14(1.59,4.14) mmol/L、4.06(2.12,9.13), MELD、MELD-Na、CLIF OFs、CLIF-C ACLFs、AARC评分分别是(32.1±6.3)、(33.2±5.3)、(11.2±2.6)、(43.8±8.8)、(10.6±2.4)分。在40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并发了性脑病,17例患者移植前存在可以控制的全身感染,10例患者合并肾功能损伤,6例患者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气管插管),2例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40例患者均实施了紧急的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7.5%,最常见的为移植后感染(27.5%),其次为肾功能不全(17.5%)。肝移植术后3个月内共有6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4.5%。存活组与死亡组的移植前临床资料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乳酸、MELD评分、MELD-Na评分、CLIF-C ACLFs评分、CLIF OF评分、CLIF分级、性脑病、感染、肾功能损伤等均有显著差异(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移植前48 h内的NLR、MELD-Na评分、CLIF-C ACLFs评分、CLIF OF评分是影响肝移植术后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LIF-C ACLFs评分是影响肝移植术后3个月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显示,CLIF-C ACLFs评分的曲线下面积为0.895(95%CI:0.779~1.000,P=0.002), cut-off值为48.5分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83.3%和85.3%。同时,CLIF-C ACLFs评分≥48.5分组与<48.5分组的生存分析比较,显示两组在长期生存率上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移植前48 h内的NLR、MELD-Na评分、CLIF-C ACLFs评分、CLIF OF评分是影响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衰竭患者实施肝移植术后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而CLIF-C ACLFs评分是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衰竭患者实施肝移植术后3个月病死率和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乙型肝炎 慢加急性肝衰竭 病死率 生存 CLIF-C ACLF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衰竭患者实施醒脾益气、疏肝通络法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取 2016年 1月到 2017年 1月间本院收治的 110例乙肝衰竭患者分为西药组( n=55,常规西药)和中药组( n=55,西药 +中药),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中药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8周死亡率与西药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P> 0.05。中药组患者人工使用次数、治疗后 TBIL、 ALT、临床症状积分与西药组相比明显较低, 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用药不良反应。结论:乙肝衰竭患者实施醒脾益气、疏肝通络法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均较高。

  • 标签: 乙肝肝衰竭 醒脾益气 疏肝通络 有效性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