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氧化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10年4月--2015年3月所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36例,按照入院治疗的顺序单双号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两组,每组患者18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化疗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的治疗同时接受氧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为77.78%,有效率为94.44%;参照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为55.56%,有效率为72.22%;两组患者均出现了不良反应,实验组患者的高血糖发生率高于参照组,经比较两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氧化联合化疗进行治疗,具有较为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但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要对其血糖值加以监测。

  • 标签: 三氧化二砷 化疗 急性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 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氧化(ATO)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17例给予单药ATRA诱导分化治疗,观察组21例给予ATRA联合ATO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完全缓解率、达CR时间、凝血障碍功能恢复时间、早期死亡率等指标,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无早期死亡病例、达到CR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CR时间及凝血障碍功能恢复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头痛、肌肉关节疼痛、胸闷、口腔感染等不良反应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毒副反应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RA联合ATO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与ATRA单药相比,差异不明显,但其达CR时间及凝血障碍功能恢复时间有显著改善,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加重。故ATRA联合ATO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TRA ATO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采用全反式维甲酸与氧化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对我院在2010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36例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18例患者为1组,将氧化应用于对照组患者治疗中,而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则为全反式维甲酸与氧化联合治疗,治疗后将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CR率较高,但是差异对比P>0.05,统计学意义并不存在,但是实验组患者达到CR的平均时间明显较短,差异对比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采用全反式维甲酸与氧化联合治疗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病情完全缓解具有重要作用,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全反式维甲酸 三氧化二砷 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氧化(AS2O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单用ATRA对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规律治疗的初治120例AP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予ATRA口服联合AS2O3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仅予ATRA口服治疗,根据外周血白细胞数、肝功能以及临床症状调整药物用量,均治疗直至完全缓解(CR)。观察诱导治疗阶段CR率和早幼粒白血病基因和维甲酸受体基因融合基因(PML-RARα)转阴所需时间和不良反应,巩固化疗后3年总生存率(OS)和复发率,同时分析白细胞水平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早期病死率、CR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CR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ML-RARα转阴率和总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选取观察组57例患者分析白细胞水平对预后的影响,WBC≥10×109/L患者复发率、病死率、未缓解(NR)率与WBC﹤10×10^9/L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率与总生存率则低于WBC﹤10×109/L患者。结论AS2O3联合ATRA治疗初发APL的疗效较好,达到CR时间缩短,预后提高,白细胞水平对APL的预后有一定影响,导致CR率与总生存率降低。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三氧化二砷 维甲酸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不同形貌氧化铁粉体在紫外光照和可见光光照2h后样品的光催化效率的变化,分析研究改变光催化效率的原因,研究表明此现象与电子-空穴复合的几率是大小和粉体的比表面积有关。

  • 标签:
  • 简介: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FAAS)分析技术,对测定锑和氧化锑中微量碲的基体和共存元素干扰、仪器分析参数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分析条件。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适用。方法的检出限0.138μg/mL,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回收率为96%~101%。

  • 标签: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三氧化二锑
  • 简介: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1指导思想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宗旨.在学习中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接纳大量的事实信息,还要学会如何检索和评价,以提升学生的化学信息素养.在对实验事实评价的基础上,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交流和评价中,

  • 标签: 教学背景 化学信息素 实验事实 事实信息 终身学习能力 指导思想
  • 简介:针对教材及各类文献中氧化硫相关性质实验的不足,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保鲜盒和注射器对氧化硫的性质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进。该装置简单易操作,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药品用量少,污染小,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思想;一体化程度高,实验效果清晰明显。

  • 标签: 二氧化硫 实验改进 绿色化学 微型实验
  • 简介:崇领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后,在南方的朱明皇室成员先后在江南、福建、两广建立了弘光、隆武、绍武、永历等政权,史称南明,其中永历政权长期以广西为活动中心。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政治大变局中,广西地方势力第一次成为参与历史进程的主角,作为广西地方势力的代表,乡绅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或为了维护明朝正统、君臣大义而积极参加永历政权组织的抗清斗争,或为了维护地方社会秩序而结寨自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永历政权抗清形势的变化,也对清初广西地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 标签: 永历政权 广西 乡绅 抗清斗争
  • 简介:由于目前国内初中化学教材有关“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明显现象,多采用文字说明,而有经验教师采用:或瓶吞鸡蛋,或通过软瓶变瘪等压强变化”进行实验验证,此方法消耗原料多,成本较高,操作较复杂。作者采用创设简单实验:通过逆向思维,验证反应后产物中加入盐酸产生气泡,进而证明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使得操作简单,有利于实验普及推广。

  • 标签: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 实验 简约 创新设计
  • 简介:通过“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微课制作和应用,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微课使用的心得和疑惑。

  • 标签: 实验 微课 初中化学
  • 简介:摘要我国煤田火灾和氧化碳排放问题都非常突出。通过氧化碳防灭火应用研究,变害为利,一举两得。结合实际,阐述氧化碳防灭火技术在煤火防治中的成功应用,验证大规模推广应用在技术上和效果上都是具有可行性。

  • 标签: 煤矿火灾 二氧化碳 防灭火 技术研究
  • 简介:春日游盐山千童镇首(其)齐邑饶安秦筑城,千童旧县汉时名。祠中春草映阶碧,台下新河连海平。东渡人船逝江海,西沉日色照渔耕。扶桑应遣三千子,听取爷娘呼唤声。

  • 标签: 古镇 河北
  • 简介:阳台外面是一片黑黝黝的森林。菲菲一脚跨出去,差点摔了个跟头。原来脚底下是松松软软的树叶,就像一片厚厚的地毯一样。等她再回头一看,身后也是一片森林。

  • 标签: 小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聚丁酸丁醇酯(PBS)是一种具备较高的熔点、良好的热性能、优异的加工性和完全可生物降解性的塑料.以稀土氧化物作为催化剂熔融缩聚合成PBS,探讨了最佳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采用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对合成的PBS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合成产物为目标产物,反应温度为220℃,缩聚反应时间为3h时,可合成出粘均分子量8万左右的PBS,此方法合成的PBS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 标签: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熔融缩聚法 稀土氧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