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宋太宗实录》(原80卷)前后经过两次编修,计有钱若水等的初修本和王旦等的重修本。经考证得知:现存《太宗实录》20卷(残)本确系钱若水等的初修本。现存本因存有大量诏制及人物附传等,故原始史料价值极高。同时,正因其为初修本,故亦存在记事简略等自身缺陷。该现存本至迟于清道光时才得以传出。

  • 标签: 初修本 重修本 现存本
  • 简介:治清史与治以前各断代史不同之点,主要有三:第一,清代距今近,而以前各断代远;近则不怕文献不足而怕材料太多,远则适反是。第二,清代材料多,不特有大量档案文献资料遗留到今,而且第一手原始实物资料(包括地上的和地下的),亦日有新发见。第三,除元史外,从事清史研究的学者也需要具备阅读多种语言文字的能力,越多越好。因为国内少数民族语文,如满、蒙、藏、维、彝、傣、苗、瑶等,均有大量原始资料有待发掘、整理,足资参稽印证;国外如拉丁、法、德、英、日、俄、意、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亦均有不少原著

  • 标签: 清史研究 实物资料 《清实录》 档案文献 语言文字 东华录
  • 简介:有唐一代,自李渊承隋(公元618年)至昭宣帝亡于朱全忠(公元907年),凡二十主,共历二百八十九年。高祖李渊本出鲜卑拓拔氏,后来宋太宗改称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北)人。当隋末,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渊以太原留守起兵,入长安称帝。建元武德,在位九年,传帝位于太宗太宗,名世民,系高祖第二子,生于隋开皇十七年十二月十六日(公元598年1月28日),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二十岁任尚书令,被封为秦王。于武德九年(626年)八月继位为太宗,次年改元贞观,他在位二十三年,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病死,享年五十一岁,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西安昭陵。

  • 标签: 李渊 太原留守 朱全忠 任尚 宣帝 十三年
  • 简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为普渡众生,不畏艰辛,爬山涉水,历时数十年终于取得真经回到了大唐,皇帝唐太宗从国库里支出大量金银财宝作为奖金奖励他们,并制定了以下奖励方案:

  • 标签: 一元一次方程 逆向思维 初中 数学 应用题 解法
  • 简介:话说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得了腹痛腹泻,一日数次入厕,弄得这位能征惯战的皇帝疲惫不堪,不能上朝处理政事,只能卧在龙床之上呻吟。御医院的御医更是手忙脚乱。根据皇帝的症状,御医辨证为湿热痢疾.什么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等等中医祖师爷《伤寒论》上治痢疾的名方都用上了,不但无效,反而病情一天

  • 标签: 唐太宗 魏征 荜芨 中药
  • 简介: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他开创并奠定了唐代近300年的帝业,承前启后,影响深远。他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鉴历代之兴衰,惩隋亡之弊政,即“以古为镜”,尽管这是一个史家注目的课题,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评论都显得不够。本文依次论述了唐太宗为什么“以古为镜”,怎样以古为镜,在结论部分又进一步作了评述,指明其局限性,并肯定了他“以古为镜”的成功及对后世的影响。

  • 标签: 中国史 唐太宗 “以古为镜”
  • 简介:最近,广东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办公室和广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联合编纂的《实录广东史料》,由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这为史学界研究清朝广东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对热心于广东历史的读者来说,也是一大喜讯!《实录广东史料》是从中华书局80年代出版的《实录》影印本辑录而成。“实录”是中国史书体裁之一,为历代每个皇帝在位时的大事记。最早见于记

  • 标签: 清实录 史料 广东 明实录 梁廷楠 编委会
  • 简介:太宗是以善于纳谏称著于史的封建时代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626—649年),积极求谏,虚心纳谏。由于他的重视和倡导,在贞观年间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诤臣辈出,嘉言屡闻,谠直之路大开,谏议之风盛行的气象和局面,从而为唐代兴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正如范文澜指出的那样:"纳谏和用人是唐太宗取得政治成就的两个主要原因",肯定唐太宗是"封建帝王中""最善于纳谏的一人"。①本文拟就唐太宗的纳谏略加论述,希望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求谏若渴广开言路纳谏必先求谏。唐太宗即位之初,便"命百官各陈治道",把开言路,求谏诤,放在施

  • 标签: 封建帝王 谏议 张玄素 诤臣 政治舞台 谏官
  • 简介:在研究宋史中,对宋太宗赵光义'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一段话中的'内患''奸邪'历来被认为是指农民起义。对此,严文儒在《华东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太宗所称'内患'析》一文中提出不同看法。作者通过考察北宋时期人们对这段话的解释,说明当时人们所说的'奸

  • 标签: 廷美 文中 文馆 统治集团 强臣 历史教训
  • 简介: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皇帝之一。他既是唐王朝的开创者、巩固者和治理者,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究其“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李世民的用人政策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 标签: 唐太宗 用人 策略
  • 简介:太宗赵光义于公元976年即帝位后,在制度上几乎是兄规弟随,完全继承宋太祖的制度典章。以致史家均认为宋太宗稳重、保守的政风是“守成”的心态造成的。

  • 标签: 宋太宗 御书钱 至道元宝 文久永宝 古钱币
  • 简介:<正>重视平日练兵,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早在春秋时代,孔子曾说过:“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大军事家孙武为吴王阖庐严格训练“女兵”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一点。三国时杰出军事家诸葛亮也说过:“夫既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诸葛亮集·文集》卷四《将苑·习练》)。唐太宗同样是高度重视练兵的,他说:“教阅之法,信不可忽”,(《李卫公问对》)为了保障国家安全,防御突厥侵掠,武德九年,即帝位不过百天的唐太宗,便日引十二卫小将和士兵数百人习射于显德殿前,并告诫说:“戎狄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

  • 标签: 唐太宗 诸葛亮 春秋时代 小议 突厥 范祖禹
  • 简介:<正>一个富裕、强大、统一的隋朝,只经过短短三十八年就灭亡了;而集全部权力于一身的隋炀帝,只做了十多年皇帝,便被大臣缢死于江都离宫。这是什么原因?唐太宗认为,这主要是炀帝居安忘危,志在骄奢,德义不修。因此,他一登上皇位,就探讨君道,讲究君德,注意修养,对侍臣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贞观政要》《君道》,下引此书只注篇名)他认为,“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其实,“君天下者,惟须正身修德而已,此外虚事,不足在怀。”(《慎言语》)唐太宗并不把自己看作天生的明君圣主,没有错误和不需要修养,相反,他认为自己是有缺点和需要受臣民帮助

  • 标签: 唐太宗 君德 魏征 君道 帝王 资治通鉴
  • 简介:太宗重视吏治改革,用法律手段整顿吏治。唐律十二篇500条中,完全以官吏为惩罚对象和涉及官吏的法律条文,就占据了大部分。他执法既严,又注重公道,并亲自惩罚了一批包括皇亲贵戚在内的赃官,使国家吏治大为好转,出现了"官吏多自谨"的局面。

  • 标签: 吏治改革 选拔人才 建设法制 惩治赃官
  • 简介:“四”运动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党史、国史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从运动的源流上看,“四”运动既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和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延续,又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前奏和预演;从运动的历史时段上看,“四”运动是连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济社会发展冒进的“左”与“文化大革命”政治上全面“左”的历史关节点;从运动的内容看,“四”运动以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惰账目”、“清仓库”、“工分”、“财务”开始,以后逐渐发展到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经济”、“政治”、“思想”、“组织”,以致运动后期又错误地提出重点是整所谓的“党内走资派”,致使党内不少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 标签: “四清”运动 四清运动 系统研究 “文化大革命” 20世纪60年代 经济社会发展
  • 简介:以色列是一个既古老又年青的中东小国,宗教气氛十分浓厚。该国当前连幼儿园里也专门设有宗教班,由此可见其宗教气氛之浓。以色列人信奉犹太教,并把它定为国教。他们一方面有着发达的现代化经济和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却强烈地奉行以中世纪的犹太教律法、教规和传统习俗为依据的强烈的教权主义。许多犹太教教义和教规不仅在人民日常生活中广为宣传和奉行,甚至还列入法律条文之中。

  • 标签: 以色列 硬币 犹太宗教 教权主义 市场流通
  • 简介:太宗不仅是唐代最有作为的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皇帝之一。他的“国以人兴,政以才治”这种卓越的、超前的人才观铸就了贞观盛世。本文主要从唐太宗人才观的特点进行了分析。1.求贤若渴,具有十分强烈的危机意识;2.唯才是举,具有辩证统一的识人标准;3.不拘一格,具有海纳百川的容人之量;4.合理搭配,具有注重发挥整体效能的用人之术。

  • 标签: 唐太宗 人才观特点
  • 简介:《上唐太宗疏》是马周在群臣怠惰不敢上疏之时所作,内容关乎享国长久、天下安定、国家富强之大问题,在思想内容上属"题材重大",且以史为鉴,以史实互相对照引发结论,又具警句迭出之艺术成就,予今人,尤其秘书工作者以重要启示.

  • 标签: 马周 生平 奏疏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