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老》、《》的汉文部分跟《训世》成书时间仅相差约十年,又同是朝鲜人所编写的汉语口语教科书,可是它们的语言却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文章通过三个表格列出“老”与《训世》的词汇差异一百多项,认为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外乎四个方面:《老》《》有些词沿用《原老》《原》而未改;方言背景不同;文体和内容有异;编者个人用词习惯不同。文章举例分析了其中的前两个方面。初步结论是:《老》《》与《训世》的方言背景不同,《训世》中存在南方官话的成分;《老》《》使用的语言是明代前期(15世纪后期)的北方官话,其中还保留了一些元代“汉儿言语”的成分,《》中可能还存在少量南方官话的成分;《训世》编者李边所习得的可能是15世纪后期朱明皇朝上层人士所说的口语,其中的南方官话成分或许是北上的皇室集团从江淮地区带过去的,因此跟《老》《》所反映的地道的北京话相比呈现出若干不同的面貌。

  • 标签: 《老乞大谚解》 《朴通事谚解》 《训世评话》 词汇差异 近代汉语
  • 简介:王梵志诗中“鬼”一词数见。《王梵志诗校辑》0一二首注:“鬼:指鬼使、鬼魅。”项楚先生认为此注不妥,云:“‘鬼’者,指行将化为鬼物之人,或云候补鬼物。唯何以称‘’,颇难索解。《战国策·秦策三》……故知死鼠未腊者称·’,‘者’,肉脯也。而古人确有称待死之人为‘肉脯’者……此与‘鬼’之语同一联想也。”

  • 标签: 补释 王梵志 战国策 肉脯 “鬼朴”
  • 简介:根据人与人之间称呼方式、称呼情感、称呼内容等方面的不同,把《通事》中的称谓语归纳为八类,并据此分析了《通事》称谓语在语用上的特点。

  • 标签: 《朴通事》 称谓语 种类 特点
  • 简介:量词应用的普遍化是汉语有别于印欧语系的重要特点之一。汉语量词也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古汉语里量词远不如现代汉语发达,计数时很少用量词,两汉以后名量词逐渐多起来,而表示动作时仍很少用量词。前辈语法学者早就注意到量词的存在,《马氏文通》已提到“凡物之公名有别称以记数者,如车乘马匹之类”,但尚未为量词专立名目。黎锦熙先生把这类词专门叫做量词,并且说:“运用量词是一个待整理的特点。”可是仅仅把它作为名词的一个附类。量词独立成类已经是解放以后的事了。关于量词的历史发展情况,我们现在还不能理出比较清楚的线索,因此,对量词的段代描写和专书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元代是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的重要阶段,弄清楚元代量词的情况,对于科学的汉语量词发展史的建立是有重要意义的,所以我们除了利用大量的小说戏曲资料外,还把眼光移到了《老乞大》这样的外国人学汉语的会话手册上。

  • 标签: 老乞大谚解 汉语量词 近代汉语 黎锦熙先生 现代汉语 类词
  • 简介:本文主要以校正厅版《孟子》中的否定句为研究对象,旨在对该文献中的否定句进行整理并对其使用特点加以探讨。在语法上,16世纪朝鲜语的否定句主要包括“否定句”“否定句”“否定句”等种类以及长句否定句和短句否定句两种形式。校正厅版《孟子》中的否定句在整体上趋于长句否定句的形式,其符合并充分体现了16世纪朝鲜语否定句的特点。在校正厅版《孟子》的否定句使用中,双重否定句可以依据否定形式和否定因素两种不同的标准来进行类型划分:以否定形式的区别为标准,其可以分为直接型否定和隐含型(间接型)否定;而以否定因素的区别为标准,则可以划分为否定因素相似型否定和否定因素不同型否定。其双重否定句中的“否定之否定”,既可以通过语义转换来形成,也可以通过句法关系来实现。

  • 标签: 《孟子谚解》 否定句 双重否定句
  • 简介:本论文以初刊本《杜诗》中的颜色词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杜诗原文中的颜色词进行分类,按照颜色词的不同类别分析其翻译现象,从而系统地考察《杜诗》中颜色词的翻译方法,以及出现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

  • 标签: 杜诗谚解 杜诗 颜色词 翻译方法
  • 简介:<正>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10”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条件反射,只要老师和同学们一提到“¥”或“10”,我的心就会立即悬起来,因为这里有着我的一个秘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一天,老师让我们每人交“¥10”元钱,要集体买试卷。下课后,同学们踊跃

  • 标签: 交钱 学生呢 罪感
  • 简介:存在句在《老乞大》和《通事》中均有广泛的分布。文章在穷尽考察、描写的基础上,着意开展了内外两项对比研究:一方面求同,确认了二书的成书年代;一方面辨异,区别了二书的语料价值。

  • 标签: 《老乞大》 《朴通事》 存在句 对比 异同
  • 简介:人权的实质是以法律、道德等形式,对现实的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作出规定,反映和处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根据人人平等的原则所应有和实有的社会地位、需要和利益。就国家内部来说,人权的基本问题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国际上,人权的基本问题是国与国的关系。资产阶级宣扬的“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理论在反对封建统治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有其历史局限性。无产阶级人权观比资产阶级人权观更进步。推动人权事业的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 标签: 人权 资产阶级人权观 无产阶级人权观
  • 简介:500多年前,哥伦布开辟欧美航线,“发现”美洲大陆,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本文直辟径,认为哥伦布是文艺复兴时代新兴资产阶级开创新世界理想的率先实践者、历史巨人,又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拜金主义的典型代表,同时他也是殖民主义鼻祖,是印第安人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

  • 标签: 哥伦布 西班牙人 印第安人 横渡大西洋 资本主义 殖民主义
  • 简介: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之后,剥削问题引起人们的重新关注。如果剥削的传统定义是正确的话,允许按生产要素分配就等于允许剥削存在,这就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消灭剥削相矛盾。因此,有必要对这个传统定义作出新的认识。

  • 标签: 剥削问题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 定义 社会主义 本质特征
  • 简介:在我国,对刑事犯罪分子适用刑罚,不是单纯的为了惩罚,更不是报复,而是为了预防犯罪。其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预防其重新犯罪。这是对犯罪的一种特殊预防。建国以来,由于正确贯彻了惩罚与改造相结合的政策,在特殊预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一大批社会的罪人被改造成为有利于社会的新人。

  • 标签: 人员安置 刑事犯罪分子 预防犯罪 特殊预防 重新犯罪 刑罚
  • 简介:第一章总则本章共五条,是整个法律法规的纲领性规定。主要规定了《物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立法目的,调整对象以及适用范围,建立市场竞争机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以及物业管理的管理体制等。第一条为了规范物业管理活动,维护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合法权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制定本条例。

  • 标签: 中国 《物业管理条例》 居住质量 物业管理行业 发展现状 法制建设
  • 简介:《左传·文公十二年》“坐甲”一词历来训有疑。本文通过对“坐”字在传世、出土文献中用法的梳理,排除其训为“持、披”义的可能性;并结合出土实物和兵书文献,将“坐甲”为“着甲跪坐于地”的“坐阵”之法,乃古代一种临敌备战的队列阵型;同时梳理“坐甲”在后世文献中的用法。

  • 标签: 坐甲 坐阵 左传
  • 简介:"器"字的本义应为"以犬在石头之间祭祀",起源于古代的犬祭。通过关于犬祭的文献记载、民俗证据、考古证据、字形旁证等展开多层次、多角度论证,深层阐释犬祭祀文化背后的深层原因,纠正长久以来各字典辞书援引《说文》字形释义的错误,为今后字典辞书的编纂提供参考。

  • 标签: 犬祭 《说文》 释义
  • 简介:原中学语文教材对“瓦菲”的解释不够准确全面,经过语料测查分析后,认为“瓦菲”本指房顶瓦楞上或瓦缝里长的草而非指花或苔藓,后引中指自生在老旧的房屋顶、檐头、门楼、墙壁等上面的狗尾草一类的杂草。语文出版社2003年新版语文教材中不对该词注释是不妥当的。

  • 标签: 瓦菲 新释 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