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泛爱众,而亲人……”远远地,教室里传来孩子们诵读《弟子》的声音,这声音远远听去,如一股清泉,润物无声,令人不忍打断。“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稚嫩的童声,是那么美好,我的眼前慢慢浮现出上周美好的一幕。

  • 标签: 《弟子规》 心灵 声音 美好 诵读 孩子
  • 简介:摘要小学国学教学是重中之重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新学科.当下小学对国学教学全校上下颇为重视,如今学生道德水平令人堪忧.而今正是国家特别强调"学国学,做好人"的新的教学浪潮.这给学校一个好的机会,也是给教师带来不小的压力.如今,小学生对国学___文言文,不是很理解的阶段。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道德素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和国学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 标签: 文言文 品德 兴趣
  • 简介:弟子》德育思想是在充分吸收了儒家德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十分注重尊长爱亲的孝悌意识、良好道德品格和仁爱交往之道的培育,这对当前树立德教为先的理念,从"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转变,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弟子规》 德育思想 当代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为了加强教师礼仪教育,文章阐述了《弟子》思想融入教师礼仪教育的必要性,指出了《弟子》中所蕴含的教师礼仪教育的内容,提出了《弟子》思想融入教师礼仪教育的实现路径。

  • 标签: 《弟子规》 礼仪教育 教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随着国学热的升温,《弟子》等蒙学教材在学前教育阶段使用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文化现象。但是面对这种教育潮流,我们需要认真检视这类学习教材对孩子们的正负面影响。一方面《弟子》被赋予了积极的教育价值,包括形塑儿童的仁爱之心、倡导诚信作为人际交往的准绳、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另一方面它也有典型的负面效应,尤其体现在"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封建奴性"的糟粕思想、"因循守旧"的生活态度等方面。鉴于此,提出从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教育方面都应以扬弃的态度来合理使用。

  • 标签: 弟子规 学前教育 利弊
  • 简介:摘要《弟子》乃传统之经典,为儒学教育之基础,虽其唯有千字余,但其间以儒家文化提炼出来的做人规范是儒家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儒家文化之精髓。而一年级入学新生正处在日常行为规范、良好学习习惯、优秀品行形成的黄金时段,多年的实践中,不断尝试在学生一年级伊始就借我校“三位一体”课程改革的春风,借“晨会”之良机师生共读的体验让孩子和我都爱上了《弟子》。让孩子们在诵读中认知规范,了解中明白规范,体验中践行规范,比对中反思规范,使之成为我中华之大美少年也!

  • 标签: 弟子规 经典诵读 行为规范
  • 简介:大历诗人韦应物,生逢"开元"盛世,后遭"安史"祸乱,其诗作由盛唐余韵转向清雅闲淡之风,特别是妻亡后的一系列"悼亡诗"。这首诗,寓简洁明快之语言表达出无尽之情思,既自然,又含蓄,真实凝练却蕴含丰富。景物描写丝丝相扣、浑然一体,人物情景铺写细致入微,虽仅一句,然涵盖作者对亡妻不尽之思念,可谓韦应物悼亡诗中颇具特色的一首。

  • 标签: 韦应物 《子规啼》 悼亡诗 赏析
  • 简介:有一天,东郭先生派了三个弟子到襄阳去。送他们到路口时,东郭先生说道“从这儿往南走全是畅通的大道,你们沿着这条道路走就对了,别走岔路啊!”

  • 标签: 弟子 变通 大道
  • 简介:鲁迅一生与众多青年相交相离,许钦文却始终相伴左右,和鲁迅相交整整十四年。文章通过整合鲁迅与许钦文在八道湾、砖塔胡同、老虎尾巴以及上海租界时期的交往史实,探究二人的交往性质及对双方的影响:鲁迅方面主要是生活细节和结识画家陶元庆;许钦文则是在乡土文学的创作方面。厘清两人交往的性质,对许钦文的文学创作和鲁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鲁迅 许钦文 交往
  • 简介:日本明治时代的和歌与俳句作家正冈子规一生创作了两千余首汉诗,自己从中选取628首编辑成《汉诗稿》。这部自编汉诗集虽未正式出版,却是日本汉诗研究不可忽视的领域。子规将中国成语典故、唐诗宋词等熟练地化用于汉诗中,并有所选择地接受了庄子思想。同时他还精通中国绘画艺术,借用题图诗和读书诗表明自己的文艺批评思想。可以说,子规通过汉诗创作既汲取了中国文化的精粹,也彰显了日本文人独特的文学审美和价值取向。

  • 标签: 正冈子规 汉诗 中国古典文化 庄子 受容
  • 简介:在世界随笔史上,法国的蒙田和美国的爱默生是两座无法绕过的丰碑。他们用随笔铸就了本民族的精神底蕴,审视了人类自身本质,也因而成就了自身不朽的大师地位。蒙田终其一生写就的三卷本《蒙田随笔》首开随笔文体之先河,深刻影响了以帕斯卡尔和培根为代表的欧洲随笔的演进;爱默生,这个"美国版蒙田",于大洋彼岸的美洲大陆延续了蒙田开创的这种文体,缔造了美国精神,被誉为"美国的孔子"。本文从创作动机、创作形式和创作价值三个方面解读了这两位大师随笔作品中体现的人本主义主题和思想。人性化的"自我"是贯穿二者随笔的核心概念。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我,是他们随笔的根本理念。这种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在随笔自由随意的文体特征中找到了最佳书写形式。而正是因为这种我手写我心式的思想和写作最能唤醒读者的自我,并与之对话,他们的随笔从而得以穿越时空成为人文思想的经典。

  • 标签: 随笔 蒙田 爱默生 自我 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