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HMGCS2基因突变导致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2缺乏(mHS缺乏)患儿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方法2020年4月10日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收治mHS缺乏患儿1例,患儿因咳嗽、气促及深昏迷入院,入院后完善血尿气相色谱分析,对患儿行全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并对突变基因的家系分布进行验证,诊断为mHS缺乏。以“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2缺乏”“HMGCS2”“mHS缺乏”为检索词,分别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以及HGMD数据库检索截至2020年6月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43例mHS缺乏。总结HMGCS2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结果截至2020年6月,加上该例患儿,共有44例mHS缺乏患儿,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未知性别18例;年龄范围:0~24个月龄29例,> 24个月龄4例,未发病6例,未知发病年龄5例;大多数患儿以发热、咳嗽、急性胃肠炎、昏迷等为首发症状,其中低血糖27例、代谢性酸中毒21例、肝肿大15例、FFA/D-3-HB升高16例、尿液4-羟基-6-甲基-2-吡喃酮(4HMP)(+)10例。该例患儿有肝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代谢性酸中毒;尿气相色谱检测到多种代谢产物升高,血串联质谱检测C40升高,多种长链肉碱升高。全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显示HMGCS2基因有2个杂合突变,(NM_0055)c.559+1G > A;c.758 T > C杂合突变。使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及父母来源分析,发现突变分别来源于父母亲。该例患儿2个基因突变均属新发突变,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根据ACMG序列变异解读标准与指南判定该变异为致病变异。结论当患儿有低酮症性低血糖和(或)代谢性酸中毒,FFA/D-3-HB和乙酰肉碱水平升高时,应考虑mHS缺乏。HMGCS2基因检查可协助诊断。

  • 标签: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2缺乏症 HMGCS2基因 基因突变 低酮症性低血糖 代谢性酸中毒 FFA/D-3-HB 乙酰肉碱
  • 简介:摘要:铁这一微量元素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一般来说,普通人群只需要保证膳食均衡,从食物中摄取铁元素就不会出现铁缺乏的症状,但是孕妇和婴儿作为特殊人群,孕妇由于妊娠期和哺乳期身体机能发生变化,婴儿由于抵抗力低,因此这类人群是铁缺乏产生的高危人群,针对母婴铁缺乏的预防和治疗,近年来取得了相应的研究进展。因此,本文对母婴铁代谢与母婴铁缺乏之间的关系简要分析,对母婴铁代谢与母婴贴缺乏的防治展开研究。

  • 标签: 母婴铁代谢 母婴铁缺乏症 防治措施
  • 作者: 李苑菁 张华岩 韩瑾 李秀珍 赵小朋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科,广州 510623,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科,广州 510623 费城儿童医院及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新生儿科,费城 19104,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前诊断中心,广州 510623,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内分泌科,广州 510623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TALDO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导致的转醛醇酶缺乏患儿。孕母有不良孕产史,产前检查发现胎儿超声异常,产前全外显子组测序检出TALDO1基因存在c.462-2A>G和c.574C>T(p.R192C)可能致病性杂合变异。患儿出生胎龄38周+1,生后存在特殊体征(皮肤松弛/皱褶多、低耳位等)、脾大、贫血、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异常,结合产前诊断结果诊断转醛醇酶缺乏。患儿现1岁3月龄仍可见双手背及颈背部皮肤较松弛且皱褶多。本病例提示,对于出生有肝脾大、贫血、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同时伴特殊体征如皮肤松弛/皱褶多、低耳位等,需警惕转醛醇酶缺乏的可能。

  • 标签: 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先天性 转醛醇酶 磷酸戊糖途径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MOCS1基因突变致A型钼辅因子缺乏新生儿,以生后频繁四肢抖动为主要表现,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示MOCS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824G>A(p.W275*)变异来源于父亲,c.949C>T(p.R317C)变异来源于母亲,其中c.824G>A(p.W275*)为未报道过的突变位点。

  • 标签: 钼辅因子缺乏症 MOCS1基因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新生儿期起病的氨甲酰磷酸合成酶Ⅰ(carbamoyl phosphate synthetase Ⅰ,CPSⅠ)缺乏,患儿生后3 d出现拒奶、呕吐、反应差,血氨最高514 μmol/L,全外显子测序提示CPSⅠ基因复合杂合变异,经低蛋白饮食、降血氨药物治疗后患儿病情好转,但喂养困难、生长迟缓,于4月龄接受肝移植手术,随访至2岁,智力运动及体格发育正常。

  • 标签: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Ⅰ缺乏症 CPSⅠ基因 高氨血症 肝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两例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 factor Ⅺ,FⅪ)缺乏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及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两例患者凝血功能及凝血因子水平明确临床表型,用PCR法扩增其F11片段并送检测序,筛选突变位点。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研究突变对FⅪ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例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88.1 s、FⅪ活性(FⅪ activity,FⅪ:C)1.1%,例2 APTT 107.1s、FⅪ:C 3.8%,两例患者均确诊为FⅪ缺乏。例1经TA质粒克隆测序发现F11基因存在复合杂合变异g.1305-1G>A和g.1325delT,且位于不同的DNA单链上。例2 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发现存在复合杂合错义突变g.1124A>G和g.1550C>G。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发现突变基因对FⅪ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产生较大影响。结论本研究中发现的F11基因g.1305-1G>A与g.1325delT复合杂合变异和g.1124A>G与g.1550C>G复合杂合错义突变,可能分别是两例FⅪ缺乏患者的分子发病机制。

  • 标签: 凝血因子Ⅺ缺乏症 基因突变 分子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目的 了解2022年三都县孕妇(17~42岁)及儿童(8~10岁)碘营养状况。方法 于2022年在三都县所辖的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随机抽取1个乡(镇、街道)的中心小学,采集200名8~10岁儿童家中盐样、尿样,检测碘含量;同时,针对100名孕检女性检查家中盐样和尿样。 结果 本次调查的孕妇及儿童盐碘完全达到国家标准;尿碘方面检出55例尿碘不达标后超标情况。结论 2022年三都县孕妇及8~10岁儿童碘营养处于适宜水平。

  • 标签: 孕妇 儿童 尿碘 盐碘
  • 简介:摘要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lucose phosphate isomerase,GPI)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引起遗传性非球形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严重可致胎儿宫内死亡。本文报道1例以皮肤黄染起病的新生儿GPI缺乏,基因检测发现两个新发位点,予及时干预后,随访至16个月,智力运动发育正常。

  • 标签: 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症 基因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0(17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10,HSD17B10)缺乏的临床及基因特点。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诊治的1例病情进展迅速的HSD17B10缺乏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以“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7β-HSD”、“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0”、“HSD17B10”、“2-甲基-3-羟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2-甲基-3-羟基丁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MHBD”、“MHBDD”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国内文献,以“17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10 disease”、“HSD10”、“HSD17B10”和“2-methyl-3-hydroxybutyryl-CoA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2M3HBDD”、“MHBD”、“MHBDD”为关键词在PubMed、Embase检索相关文献。复习已报道的HSD17B10缺乏患者资料,总结HSD17B10缺乏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患儿男,以生后反应差为首发临床症状,伴有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心肌损伤、高氨血,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基因检测提示HSD17B10外显子6发生c.740A>G(p.N247S)突变。文献检索共收集38篇文献40例患儿资料,包括本例在内共41例,均存在HSD17B10基因突变,共报道16种基因突变类型。男性38例(92.7%),明显多于女性,且病情多较女性严重;表现为神经系统异常37例(90.2%),伴有代谢性酸中毒13例(31.7%)、低血糖8例(19.5%)、视网膜病变7例(17.1%)、心肌病6例(14.6%)、眼球震颤4例(9.8%)。新生儿期发病者常表现为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发病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预后越差,通过HSD17B10基因突变分析可确诊。结论HSD17B10缺乏基因突变类型较多,男性患儿病情相对严重,预后差,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若有该疾病家族史,需早期行产前咨询、产前诊断。

  • 标签: 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0缺乏症 婴儿,新生 遗传代谢性疾病 线粒体病
  • 简介:摘要例1,男,10岁,以“间断恶心、呕吐3个月,加重 3 d”起病。临床表现为间断恶心、呕吐伴乏力、腹痛、头晕、肝功能异常、脑电图异常。例2,女,4岁,为例1胞妹,无临床表型。2例患儿基因检测均为ETFDH基因错义变异,核苷酸变化为c.1369 T>C、c.1851 G>A,氨基酸改变p.S457P、p.M617I,诊断为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氢核磁共振(1HNMR)技术对遵义地区1岁以下健康留守儿童和1岁以下锌缺乏留守儿童尿液进行分析,以期为锌缺乏早期诊断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横断面研究。2018年1月至8月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遵义地区1岁以下健康留守儿童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7.78±3.62)个月,身高(65.01±2.67) cm,体质量(7.15±1.59) kg]和锌缺乏留守儿童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7.89±3.57)个月,身高(64.25±2.95) cm,体质量(7.02±1.68) kg]分为健康对照组和锌缺乏组,并进行取样处理测定1HNMR波谱,比较2组儿童年龄、身高、体质量、血清锌含量,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比较2组代谢产物,筛选出锌缺乏患儿差异性代谢产物。结果2组儿童年龄、身高、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康对照组血清锌水平[(54.3±3.06) mmol/L]高于锌缺乏组[(39.2±3.77)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5,P<0.05)。尿液1HNMR光谱图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锌缺乏组儿童尿液中4-羟基苯丙酮酸、苯基乙酰甘氨酸、马尿酸盐水平均明显下降(r=-0.620、-0.689、-0.7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r|>0.602,均P<0.05)。结论遵义地区1岁以下留守儿童锌缺乏主要表现为尿液4-羟基苯丙酮酸、苯乙酰甘氨酸、马尿酸盐代谢产物水平下降,提示肠道菌群代谢紊乱,其差异性代谢产物在锌缺乏的早期诊断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标签: 锌缺乏症 代谢组学 核磁共振技术 差异性代谢产物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 1例极长链酰基辅酶A缺乏足月儿,急性起病,生后当天无诱因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复苏后继发硬肿、肾衰竭、脑损伤、休克,基因检测发现ACADVL基因c.1141_1143delGAG和c.1843C>T变异,生后第3天抢救无效死亡。

  • 标签: 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 心肺骤停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β-酮硫解酶缺乏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分析1例β-酮硫解酶缺乏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精神差、深大呼吸及非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串联质谱分析示3-羟基异戊酰肉碱等相关指标升高,基因测序结果示ACAT1基因c.146G>A和c.700G>A的复合杂合变异,其父母均携带该位点的杂合变异。结论该患儿变异位点为新变异,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生后出现顽固性非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考虑β-酮硫解酶缺乏,进行ACAT1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 标签: β-酮硫解酶缺乏症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ACAT1基因 顽固性酮症酸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与免疫法检测多种类固醇激素的一致性。寻找多种类固醇激素在21-羟化酶缺乏(21-OHD)中的诊断价值、筛选随访指标。方法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武汉儿童医院收集实验组为109例接受规范治疗的经典型21-OHD患者,对照组为94名正常儿童。同时用免疫法和LC-MS/MS法检测17-羟孕酮(17-OHP)、雄烯二酮(Δ4-A)、睾酮和皮质醇。采用LC-MS/MS法检测另外16种肾上腺类固醇激素。实验组分为过度治疗组(17-OHP<4 ng/ml)、控制良好组(4 ng/ml≤17-OHP<12 ng/ml)和控制欠佳组(17-OHP≥12 ng/ml)。分析免疫法与LC-MS/MS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比较21-OHD患者与对照组LC-MS/MS血清多种类固醇浓度差异,发掘多种类固醇激素检测的诊断价值,比较不同疗效21-OHD患者20种类固醇浓度差异,筛选更有价值的随访指标。结果(1)LC-MS/MS与免疫法同时检测的4项指标中,T、17-OHP的一致性高。免疫法测定的皮质醇和Δ4-A浓度高于LC-MS/MS。(2)LC-MS/MS检测的肾上腺分泌的20种类固醇激素中21-OHD患者较对照组有6种激素明显偏高,6种激素明显偏低,8种没有统计学差异。(3)抑制过度组17-OHP降低、11-脱氧皮质醇升高;控制欠佳组17-OHP、孕烯醇酮、孕酮、17-羟孕烯醇酮、21-脱氧皮质醇、Δ4-A、雌酮升高。结论LC-MS/MS可一次性检测多种类固醇激素,评价维度更多面。随访中20种激素中仅8种与患者控制状态密切相关,可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 标签: 21-羟化酶缺乏症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类固醇激素 随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1例脑肌酸缺乏Ⅰ型患者的致病变异及来源。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筛查与患者临床表型相关的基因变异,通过Sanger测序对变异位点进行验证,并明确其亲代来源。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提示患者携带SLC6A8基因c.327delG杂合变异,Sanger测序验证结果与高通量测序一致。家系验证结果提示患者父母均未携带上述变异。结论SLC6A8基因c.327delG杂合变异是该患者的致病原因,且为新发性质。

  • 标签: 全外显子测序 脑肌酸缺乏症Ⅰ型 遗传咨询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遵义地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患儿致病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主要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9月13日至2020年9月13日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儿童医院接诊的临床表现为"黄染"或"疑似黄染"的患儿,采用多色探针熔解曲线分析方法进行G6PD基因突变检测,分析G6PD缺乏患儿致病基因突变类型以及临床特点。结果G6PD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显示,检测的1 740例患儿中,基因突变阳性病例119例,阳性检出率为6.84%。男性患儿构成比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91例、女性28例,χ2 = 15.10,P < 0.001);婴儿期占63.87%(76/119),幼儿期占18.49%(22/119)。共检测出11种已知致病基因突变类型和1种未知突变。前4位的致病基因突变类型,总体为c.1024 C>T、c.1376 G>T、c.1388 G>A、c.95 A>G,男性为c.1376 G>T、c.1388 G>A、c.1024 C>T和c.95 A>G,女性为c.1024 C>T、c.95 A>G、c.1388 G>A和c.519 C>T。119例G6PD基因突变患儿中,90例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其中高度及以上黄疸36例(包括极重度新生儿胆红素脑病2例),轻中度黄疸54例;37例发生不同程度贫血,其中轻度贫血6例、中度贫血12例、重度及以上贫血19例(含极重度贫血1例)。结论遵义地区G6PD缺乏患儿存在12种基因突变类型,以c.1024 C>T、c.1376 G>T、c.1388 G>A、c.95 A>G较为常见。G6PD缺乏患儿多伴有不同程度黄疸和贫血。

  • 标签: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基因 突变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儿童肺栓塞起病的PROS1基因相关遗传性蛋白S缺乏(PSD)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于2020年诊断的以肺栓塞起病的PSD 1个家系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遗传学等资料,并对其家系成员进行蛋白S活性和PROS1基因的筛查。以“PROS1”“蛋白S缺乏”“纯合”“复合杂合”“protein S deficiency” “homozygous” and “complex heterozygous” 为关键词分别查阅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10月相关文献报道,并结合本组患儿,进行PROS1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变异引起的PSD患者的临床特征、蛋白S活性和遗传学分析总结。结果先证者,女,14岁,因“咳嗽9 d,胸痛4 d”于2020年11月收住入院,检查发现D-二聚体8.38 mg/L(参考值<0.24 mg/L),行CT肺动脉造影证实双肺动脉栓塞及右下肺梗死,彩超发现左下肢深静脉血栓,蛋白S活性<10%。先证者二妹12岁于2020年12月收住入院,筛查蛋白S活性为8%,彩超发现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先证者父母的蛋白S活性分别为36%和26%。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先证者及其二妹PROS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168C>T和c.200A>C(p.E67A),分别遗传自其父母。先证者三妹蛋白S活性28%,与先证者外祖父均携带PROS1基因c.200A>C(p.E67A)变异。对合并血栓的先证者及其二妹,应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随访3个月后血栓均溶解。共检索到中文文献1篇,英文文献18篇,最终纳入14例PROS1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变异引起的PSD患者,其中男8例、女6例,起病年龄为4日龄至35岁,3例表现为新生儿早期起病的暴发性紫癜或严重颅内出血,11例表现为儿童期至青年期起病的静脉血栓栓塞。11例患者检测了蛋白S活性,结果均<10%。结论对于儿童期起病的缺乏血栓危险因素的肺栓塞患儿,应考虑到PSD的可能,并在口服抗凝药物前检测蛋白S,如活性<10%,需考虑PROS1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变异引起的PSD。

  • 标签: 肺栓塞 蛋白S缺乏症 儿童 利伐沙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巯咪唑片致重度粒细胞缺乏的一般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基于1例甲巯咪唑片致重度粒细胞缺乏的病例,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2月公开发表的文献,分析甲巯咪唑致重度粒细胞缺乏的一般规律及临床特点。结果共纳入文献44篇,包含患者49例,其中男性7例(14.3%),女性42例(85.7%),年龄(39.3±15.5)岁,日剂量为(29.9±11.9)mg,重度粒细胞缺乏多发生于用药后1~3个月内,常有高热、咽痛等症状,大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可好转,但仍有部分患者因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而死亡。结论甲巯咪唑可导致罕见的重度粒细胞缺乏,临床医生应注意合理用药,以减少和避免重度粒细胞缺乏的发生。

  • 标签: 甲巯咪唑片 不良反应 粒细胞缺乏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