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生物安全是指预防感染因子进入猪场生产中的每个阶段或场区或猪舍,控制疫病在猪场中传播,减少和清除疫病的发生等所采取的一系列的规则和步骤。它是一个畜群管理策略,通过它能尽可能减少引入致病性病原的可能性,从现有环境中除去病原体,是一种系统的,连续的管理方法,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控制疫病发生、流行、传播、扩散的方法。

  • 标签: 生物安全 猪场 畜群管理 疫病发生 病原体 防感染
  • 简介: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极大收益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依靠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生物体之间基因的转换与重组,改变生物体原有的一些性能,实现集多种生物体优势于一身,已经为解决人类的粮食和医药短缺以及环境问题带来了美好前景.

  • 标签: 生物安全 生物技术 生物多样性 自然环境 健康 转基因植物
  • 简介:当今我省饲料行业发展趋势总的说是令人满意的,但勿庸讳言,“问题饲料”现象还是时有发展。这不仅是一个产品质量问题,它同时是一个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社会问题,故而应该引起我们业内和全社会的关注。今天,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和省农业厅饲料办举办这个研讨会非常及时,十分必要。

  • 标签: 湖北 饲料行业 “问题饲料”现象 产品质量 生物饲料 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在学科建设的理念上,更多重视的是质量管理、信息管理,相对忽视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在抗击SARS的斗争中,沉痛的教训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多么重要。2001年12月13日台湾确诊的1例SARS病人。他恰恰是SARS实验室工作人员,这个事实再次提醒人们,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势在必行。

  • 标签: 实验室工作人员 生物安全管理 抗击SARS SARS病人 学科建设 质量管理
  • 简介:在过去的20年中,美国的猪肉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1%的最大的美国猪肉生产者生产了全年产品的近60%,而60%的最小的生产者仅仅生产了全年产品的1%。随着现代牧场养猪密度的提高,合适的生物安全策略以防止畜群之间疫病传播是非常有必要的。

  • 标签: 安全意识 生物 猪肉生产 农场 疫病传播 安全策略
  • 简介:本研究将同一批山麻鸭种鸭提供的1日龄山麻鸭雏1260羽分为1个对照组和2个试验组,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70羽。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水面圈养,试验一组采用笼养,试验二组采用旱地圈养结合间歇喷淋,整个饲养期其他饲养条件相同。结果表明:3个组的开产日龄(达50%产蛋率日龄),旱地平养组为109.7d,笼养组为111.3d,对照组为111.2d,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 标签: 饲养模式 生物安全 蛋鸭 开产日龄 试验组 间歇喷淋
  • 简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依据病原体的特性、具有特殊的建筑结构和封闭设备(安全警示和设备)的生物学实验室可分为生物安全1级、生物安全2级、生物安全3级、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BL4或BSL4)也称最高封闭实验室,是最严格、最安全的防止生物扩散的生物学实验室,

  • 标签: 封闭 实验室 世界卫生组织 病原体 生物安全 严格
  • 简介:生物安全(bioseeurity)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在Saunder’sComprehensiveVeterinaryDictionary中将生物安全定义为“不被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虫害传播”。对于养猪业来说,生物安全应关注如何预防猪群被病原(细菌、病毒、霉菌和寄生虫等)侵袭。

  • 标签: 现代养猪业 生物安全 应用 寄生虫病 传染病 虫害
  • 简介: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入侵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也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防范生物入侵刻不容缓.

  • 标签: 生物 入侵 生态系统
  • 简介:按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的规定,测定了溴氟菊酯对7种环境生物的毒性。结果表明:其对鸟类、蜜蜂和蚯蚓的毒性较低;对鱼类属中等毒性;对B045类、藻类和家蚕属高毒性。由于溴氟菊酯用量少,在环境中降解快,因此在田间使用时对水生生物的实际危害要小得多,但要严格防止对邻近桑树的污染。

  • 标签: 杀虫剂 溴氟菊酯 环境生物 毒性 安全评价
  • 简介:生物入侵,指生物通过扩散造成异地经济损失、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现象。入侵生物包括细菌、害虫、藻类植物等。其特点是传播途径千变万化,不受时间和国界限制,可以传播到世界各地,传染给任何生物,常令人防不胜防。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是当今世界最棘手的环境治理难题之一。

  • 标签: “生物入侵” 生态环境安全 中国 经济损失
  • 简介:目的针对生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病毒安全性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文献检索并分析生物源性医疗器械的病毒安全性.结果总结出生物源性医疗器械病毒安全性的控制、效果验证及检测方法.结论我国生物源性医疗器械存在病毒安全性控制问题,其质量标准有待完善.

  • 标签: 生物源性医疗器械 病毒 安全性 组织工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