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营养不良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指甲形态及结构异常[1]。临床上部分营养不良是由于真菌感染所致,但大部分导致营养不良损害的病因复杂,可以为先天性,也可能为获得,多与系统性疾病、其他皮肤或某些药物摄入有关。与此同时,很多营养不良损害的患者无自觉症状,仅因为美学问题而就诊。营养不良病因复杂,表现多样,诊断困难,治疗效果常常不佳。

  • 标签: 甲营养不良 真菌 非真菌性
  • 简介:念珠菌真菌是由念珠菌引起的一类特殊类型真菌,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在有些国家或地区其发病率甚至占主要地位。念珠菌真菌在发病机理、流行学、诊断、临床形态及治疗等方面与皮肤癣菌真菌有诸多差异。

  • 标签: 念珠菌 甲真菌病
  • 简介:本文就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的8%环吡酮涂剂及5%阿莫罗芬搽剂,美国FDA批准的两个新药10%艾氟康唑溶液及5%Tavaborole溶液,以及一些尚在研究中的卢立康唑、他扎罗汀等,并简述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新剂型的应用。

  • 标签: 甲真菌病 10%艾氟康唑溶液 5%Tavaborole溶液 外用
  • 简介:真菌是皮肤真菌的常见.外伤、足癣和糖尿等是其常见的诱发因素.为研究糖尿合并真菌病患者发病特点,本文对临床单纯真菌病患者及糖尿合并真菌病患者真菌的临床类型、严重程度和菌种分布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甲真菌病 糖尿病 差异 糖尿病合并甲真菌病
  • 简介:目的了解637例真菌病患者的临床分类、致病真菌菌种构成及其分布。方法按真菌诊断标准收集近3a来637例真菌培养阳性真菌病患者并临床分类,按真菌学分类标准诊断致病菌种类,分析各菌种在临床种、年龄段、性别等的分布。结果临床分型以远端侧位甲下型为主(72.06%)。菌种构成为皮肤癣菌占69.39%、酵母菌占18.68%、皮肤癣菌霉菌占11.93%。皮肤癣菌中红色毛癣菌353株(79.86%),酵母菌中白念珠菌67株(56.30%),皮肤癣菌中以青霉和曲霉为主。致病菌种的分布在不同年龄段及性别间存在差异,但均以皮肤癣菌为主。结论真菌的临床类型以远端侧位甲下型为主,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致病菌。

  • 标签: 甲真菌病 致病菌 皮肤癣菌 酵母菌 霉菌
  • 简介:真菌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其他丝状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组织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它的流行因不同地区而存在差异。为了解太原地区真菌的临床分类、菌种构成等情况,我们对近1a来我院皮肤科的真菌门诊患者及合并真菌的住院患者(共235例)从临床及病原学方面进行流行学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甲真菌病 真菌 流行病学
  • 简介:真菌真菌引起的指(趾)感染,病原菌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主要是念珠菌)和霉菌,在2002~2004年对中国部分地区真菌的致病菌调查研究表明,皮肤癣菌感染占真菌的66.4%-67.9%,多数为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真菌约占浅部真菌的30%,

  • 标签: 甲真菌病 失败 对策
  • 简介:真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疾病,其严重程度与真菌的类型、受累的面积、角化过度的程度、患者年龄、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等因素有关。一个简单、可靠、易掌握的严重程度分级系统对预后的评估、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临床及药物试验的研究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有关真菌严重程度评分及分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甲真菌病 严重程度 分级
  • 简介:植入真菌或称皮下组织真菌,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此类感染有许多共同特征,包括相似的流行学和感染方式等,有些还有明显的地域。其临床表现形态各异,治疗困难,如不及时治疗常会导致畸形甚至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旨在对临床上重要的植入真菌,如孢子丝菌、足菌肿、着色芽生菌、暗色丝孢霉病和接合菌的流行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展做一复习。

  • 标签: 植入性 真菌感染 泊沙康唑 伊曲康唑
  • 简介:真菌是一种很常见而顽固的皮肤,以往认为本只是一个美容问题,而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社会活动的日益广泛,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要求亦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真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其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患者生理功能及日常生活,患者精神情绪及心理状态,患者社会活动及家庭活动等。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患者生活质量受影响的程度不同。不同部位、病程、范围的真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也不同。

  • 标签: 甲真菌病 生活质量
  • 简介:1制定此策略的目的为广大皮肤科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提供真菌的临床治疗方案及药物选择的指导意见;针对特殊患者的真菌临床治疗指导意见;治疗失败情况下的临床治疗方案建议;对不具备真菌检查条件或者真菌学检查阴性的情况下,根据主要的临床诊断线索提供治疗指导意见。

  • 标签: 甲真菌病 诊疗 策略
  • 简介:本组于2000年3月~2005年6月对128例真菌病患者给予口服伊曲康唑胶囊(商品名:斯皮仁诺)治疗,采用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28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男性73例,女性55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36.5岁,病程2个月~45年。其中指甲真菌感染者32例(48个),趾甲真菌感染者72例(377个),指甲、趾甲均真菌感染者24例(指甲35个,趾甲103个)。近端甲下真菌37例,远端甲下真菌61例,白色甲下真菌30例。其中32例伴有手癣,67例伴发足癣,19例伴发甲沟炎,2例伴有股癣。真菌直接镜检,镜下均可见菌丝及孢子。

  • 标签: 伊曲康唑 甲真菌病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致病真菌在体外对甲板的侵袭能力。方法将分离自真菌病患者的致病真菌包括白念珠菌、红色毛癣菌和短帚霉,接种到沙堡培养基中,同时将灭菌甲板埋植入接种处。第28d时,取出甲板,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真菌对甲板的侵袭能力。结果病理显示接种于红色毛癣菌及短帚霉的甲板内可见菌丝生长,而接种于白念珠菌的甲板内无菌丝生长。结论皮肤癣菌和霉菌可以在甲板内侵袭生长,而白念珠菌对甲板无侵袭能力。

  • 标签: 致病真菌 侵袭性
  • 简介:目的建立真菌动物模型,观察局部使用5%阿莫罗芬涂剂治疗模型的疗效.方法我们将须癣毛癣菌接种在新西兰白兔的后肢趾甲上,构建兔真菌模型,感染成功后予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真菌内的生长形态和方式,并外用5%阿莫罗芬涂剂治疗模型4周,用真菌学半定量培养评估其疗效.结果在免疫抑制的情况下,须癣毛癣菌感染新西兰白兔的真菌模型构建成功,接种1周后趾甲近端即出现白色、淡黄色云雾状的改变,与人真菌的临床改变相似.组织学可以看到有隔分支菌丝穿入甲板,到达床.接种后2、4、6周,模型总体感染率分别为52.78%、77.78%和83.33%.外用5%阿莫罗芬涂剂治疗2、4周时真菌学有效率分别是22.22%和66.67%.结论成功建立了真菌的动物模型,并用此模型评估了外用抗真菌药的疗效,5%阿莫罗芬涂剂治疗兔真菌4周的真菌学有效率为66.67%.

  • 标签: 甲真菌病 新西兰白兔 组织学检查 真菌培养 5%阿莫罗芬甲涂剂
  • 简介:许多哺乳动物的免疫功能与哺乳动物免疫系统中的天然免疫很相似,而且一些在哺乳动物模型中表达的真菌毒力因子对哺乳动物的致病也具有相似。在医学与药学实验中,哺乳动物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以及不受伦理学制约等优势。因此,哺乳动物可以作为研究宿主对真菌的天然免疫反应以及筛选抗真菌药物的简单而实用的实验模型。此外,这些宿主所具有的清晰的遗传学特征和保守的天然免疫系统为在分子上的水平研究提供了便利。

  • 标签: 非哺乳动物 模型 真菌病
  • 简介:真菌是皮肤科常见的病变,指真菌引起的甲板和(或)甲下组织的感染。由于抗真菌药种类较少及其毒副作用,肝肾功能受损的真菌病患者,缺乏安全、有效的药物。近年来,以激光作为主要或辅助手段治疗真菌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现就激光治疗真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激光 甲真菌病 治疗 作用机制
  • 简介:真菌是由皮肤癣菌、酵母和霉菌侵犯甲板和(或)甲下组织引起的病变,而甲癣是特指皮肤癣菌所致的感染。安康地区位于秦岭以南的大巴山区,汉江穿流而过,气候温暖潮湿多雨,是真菌皮肤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为了解安康地区真菌的病原菌种类和构成情况,我们筛选了安康地区9县1区提供的1000例真菌镜检阳性患者,采用统一多点培养法进行致病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甲真菌病 流行病学 安康地区
  • 简介:真菌及其周围组织的真菌感染,是皮肤科最常见的,占的50%。致病真菌包括皮肤癣菌、念珠菌等酵母菌及皮肤癣菌霉菌等。其中,红色毛癣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90%。本文对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月皮肤科门诊真菌病患者的菌种分布和体外药敏试验做一回顾分析,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用药依据。

  • 标签: 抗真菌药 体外敏感性试验 甲真菌病 红色毛癣菌
  • 简介:目的构建一个简单、经济的新的真菌病体外模型.方法制备猪甲板,在其腹侧面中央黏贴一个“O”型圈,将受试菌液加入“O”型圈内,将甲板放置培养皿中培养,用大体观察及组织病理的方法动态观察不同真菌侵袭甲板的情况.结果用猪甲板制备真菌病体外模型,通过该模型观察了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以及白念珠菌穿透甲板的能力.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到了真菌动态穿透甲板的过程.结论该模型适用于评估真菌对甲板的致病作用.

  • 标签: 甲真菌病 体外模型 皮肤癣菌 白念珠菌
  • 简介:真菌感染,尤其是条件致病真菌感染发病率日益增高,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1]。由于深部真菌感染(deepfungalinfection)或系统真菌感染(systemicfungalinfection)危害大,国外学者将这一类疾病统称为侵袭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infection,IFI)或侵袭真菌(invasiviefungaldisease,IFD),以区别侵袭真菌感染[2]。

  • 标签: 侵袭性真菌感染 深部真菌病 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