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8 个结果
  • 简介:绿豆是我国的主要食用豆类之一。由尖镰孢引起的绿豆枯萎是一种严重的土传病害,病原菌从根部侵入,引起植株矮化,叶片黄化、枯萎,根茎部维管束变褐,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防治枯萎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培育利用抗病品种。本研究在控制条件下以具有不同抗性表型绿豆品种为材料,分别对接种方法、植株生育期、接种体浓度、接种体处理时间及接种后植株培养温度等影响绿豆抗性表型的因素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建立一个快速、准确和高效的绿豆枯萎抗性鉴定方法,为抗病资源的筛选和抗病育种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绿豆枯萎苗期抗性鉴定最适宜的接种方法为剪根浸根法,最适宜接种体浓度为10^5~10^6孢子/mL,接种最佳植株生育期为2叶期,最短有效接种体浸根时间为2min,最适宜发病温度为25℃,接种后14d调查病情。

  • 标签: 绿豆 枯萎病 尖镰孢 抗性鉴定
  • 简介:【背景】香蕉枯萎是世界性的香蕉毁灭性病害,尚无有效药剂防控,筛选抗病品种是目前理想的防治方法.【方法】采用组培苗伤根接种法,研究了18份香蕉种质对香蕉枯萎菌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水平,并根据病情指数进行抗性分级.【结果】在供试的18份香蕉种质中,2份(东莞大蕉、抗枯5号)高抗,2份(碧盛、大丰)抗病,3份(抗枯1号、粉杂、农科1号)中抗,7份(粵优抗1号、广东-741、泰国B9、大蕉、台湾8号、海贡蕉、威廉斯8818)感,4份(巴西、广东2号、广粉1号、粉蕉)高感.【结论与意义】不同香蕉种质对香蕉枯萎菌4号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初步筛选出7份抗枯萎的香蕉种质,为香蕉枯萎抗病育种提供了依据,为病区种植香蕉品种提供了有效参考.

  • 标签: 香蕉种质 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 抗病评价
  • 简介:【目的】随着香蕉枯萎菌4号生理小种热带型(简称FocTR4))在云南的入侵、传播和蔓延,对云南的香蕉产业产生严重的威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蕉园定植香蕉后7个月内的土壤中枯萎病原菌TR4含量动态变化,明确不同香蕉品种的大田抗性表现以及不同肥料的防控效果,为枯萎的防控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选用巴西蕉、桂蕉1号、南天黄和自主选育的云蕉1号为供试品种开展田间试验,设置虾肽有机肥+虾肽特护+虾肽果叶康(简称:虾肽有机肥处理)、常规有机肥+微生物制剂(简称:微生物处理)和常规有机肥(简称:对照)3个处理,调查4个品种在4个时间段的枯萎发病率和3种肥料的防治效果。【结果】在月平均枯萎病原菌TR4含量均超过2000拷贝的土壤条件下,4个品种的发病率在3个施肥处理中均表现出差异性,南天黄、云蕉1号的发病率与其他2个主栽感品种的发病率差异达显著水平;3种施肥处理间的发病率达显著差异,发病率从高到低表现为对照>虾肽有机肥处理>微生物处理。【结论】施用微生物制剂对降低枯萎发病率起一定的作用。南天黄的抗病性较强,云蕉1号也表现出较强的抗性,但还有待进一步改良和提高抗性。

  • 标签: 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热带型 发病率 品种 微生物制剂
  • 简介: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唯一经济、有效和环境安全的方法是利用抗病品种.本研究对野生大豆资源进行抗大豆疫初步筛选,以期探讨野生大豆的抗性水平、分布和获得抗性野生大豆资源.通过苗期接种大豆疫霉菌对412份野生大豆资源进行抗病性鉴定,有13.4%的资源抗大豆疫,15.3%的资源表现为中间反应类型.对野生大豆资源的来源分析表明,抗大豆疫野生大豆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其中安徽省野生大豆资源抗性最丰富.

  • 标签: 野生大豆 抗性 大豆疫霉菌 大豆疫霉根腐病 筛选 大豆资源
  • 简介:通过对香蕉枯萎菌4号小种致病突变体B1233的进一步研究,分离了被突变的致病相关基因foABC1,同源性分析及保守结构预测该基因编码一类ABC转运蛋白,其功能可能同稻瘟病菌的ABC转运蛋白一样,负责真菌毒素的泵出,或是像其他真菌的ABC转运蛋白,在病原菌侵染寄主植物时能忍耐植物因防卫反应所释放的植保素或抗毒素类物质。

  • 标签: 香蕉枯萎病菌 致病相关基因 foABC1
  • 简介:报道1例由棕黑属(Humicolafuscoatra)导致的真菌性腹膜炎。此菌分离自1名长期腹膜透析患者的腹水。属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棕黑导致的人类感染罕见。现对棕黑的真菌学特点进行研究,并进行分子测序。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对伊曲康唑的MIC为0.008μg/mL,伏立康唑的MIC为0.016μg/mL,两性霉素B的MIC为1.5μg/mL。患者拔除腹透管,改行血液透析。口服伊曲康唑0.1g/12h,28d后病情明显改善,出院。

  • 标签: 棕黑腐质霉 真菌性腹膜炎 真菌感染
  • 简介:花生果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世界性的严重病害,直接影响花生的产量及品质。通过田间自然发病对引进的77份美国资源和39份国内资源进行连续2年的鉴定,筛选抗果的花生种质资源,为花生抗果育种提供优异材料。结果表明:供试花生材料间的受害指数差异极显著(P〈0.01),两年间的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根据受害指数的聚类分析将供试花生材料的果抗性分为高抗、抗、中抗、感和高感5组,该结果作为花生果抗性评价标准,能够明确评价供试花生材料对果的抗性。综合两年抗性表现较一致的96份种质,筛选到高抗材料2份,平均受害指数分别为16.67和21.91;抗性材料6份,平均受害指数分布在26.33-42.41之间;中抗材料32份,平均受害指数在45.19-60之间;感材料34份,平均受害指数在60.87-74.39之间;高感材料22份,平均受害指数在75.27-83.34之间。该结果为评价花生果抗性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进行花生抗病品种遗传改良提供了参考和优异材料。

  • 标签: 花生 种质资源 果腐病 鉴定
  • 简介:对40份初选萝卜种质分别接种Xcc8004和XccBJ两个菌株,进行黑苗期抗性鉴定,对其中8份代表性萝卜种质肉质根切片接种Xcc8004进行抗性鉴定和27份萝卜种质幼苗接种8个效应物基因进行过敏反应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萝卜种质苗期对黑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筛选出高抗Xcc8004的材料3份、抗病1份、中抗4份,高抗XccBJ的材料1份、抗病2份、中抗5份。萝卜苗期对Xcc8004和XccBJ的抗病性极显著相关,幼苗和肉质根对Xcc8004的抗病性极显著相关。筛选出17份对不同效应物表现过敏反应的萝卜种质。对效应物XC_0241表现过敏反应的种质数最多,对XC_0542和XC_0541表现过敏反应的种质数次之。不同抗源对不同效应物的过敏反应程度有所不同。稳定可靠抗病资源的获得为萝卜抗病育种和抗病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 标签: 萝卜 黑腐病 苗期 肉质根 抗源 效应物
  • 简介:着色芽生菌是一种慢性难治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真菌感染性疾病,其病原茵为暗色真菌属,最常见的是裴氏着色、卡氏枝孢及疣状瓶,常以孢子形态寄生于腐生植物或土壤中,人多通过外伤接触植入感染。其诊断依据病原学检查,治疗为以抗真菌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现报告2例我科诊断的由卡氏枝孢感染的着色芽生菌

  • 标签: 着色芽生菌病 卡氏枝孢霉 诊断
  • 简介:从采自湖北和四川省的土壤标本中分离到2个中国新记录种——球孢黑孢(Nigrosporasphaerica)和膨梗沃德(Wardomycesinflatus),并对二者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和绘图。研究菌株的干制培养物标本与活菌种均存放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 标签: 球孢黑孢霉 膨梗沃德霉 土壤真菌 分类
  • 简介:为了发掘我国小麦种质资源中具有禾谷镰孢菌茎基(crownrot)抗性的材料,采用禾谷镰孢菌苗期接种试验的方法,研究了82份小麦种质对禾谷镰孢菌茎基的抗性。结果表明,在鉴定的材料中没有发现高抗材料;中抗材料13份,占总数的15.8%,包括CI12633、红蚰子、FHB143、Tiszataj和紫秆子等;大多数材料为感材料。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小麦材料对禾谷镰孢菌赤霉病和茎基具有不同的抗性水平,两种病害没有正相关性,暗示小麦茎基和赤霉病的抗性机制可能不同,因此,需要广泛挖掘具有茎基抗性的小麦资源。

  • 标签: 小麦 禾谷镰孢菌 茎基腐病 赤霉病
  • 简介:报道了分离自土壤的一个弯颈属新记录种,即高山弯颈(TolypocladiumnubicolaBissett).其主要鉴别特征是:①在查氏培养基上,25℃,14d,直径达30~35mm,平展;②瓶梗直接着生于菌丝或简单的分生孢子梗上,有再育现象,基部拟椭圆形膨大或球形膨大,(2.6~7.2)μm×(1.3~3.2)μm,颈部细长,常弯曲,(3.0~6.3)μm×0.3μm;③分生孢子单生,柱状至椭圆形,(1.6~3.8)μm×(0.8~1.2)μm,外无黏液层.

  • 标签: 弯颈霉属 高山弯颈霉 分布
  • 简介:摘要:为进一步了解落葵上一种新病害的发病规律,文中对其病原菌落葵箭柄(Stemphyliumbasellae)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的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硝酸钾,菌丝在15~35℃范围内适宜生长,最适温度25℃,最适pH5.0,黑暗条件更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病原菌在落葵煎汁培养基上产孢最多,产孢最适碳氮源、最适温度、最适pH和光照条件与菌丝相同。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条件分别为45℃处理15rain和43℃处理15min。

  • 标签: 落葵叶斑病 落葵匍柄霉 营养 PH 温度 生物学特性
  • 简介:描述了伞菌(Spinellusfusiger)子实体的宏观结构特征及孢子囊、孢囊梗、孢囊孢子的微观结构特征,并报道了该种的中国新记录寄主,包括小菇属3个种,金钱菌属4个种,同时金钱菌属为伞菌的新记录寄主属。标本采自中国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标本馆(HMJAU)。

  • 标签: 伞菌霉 显微结构 菌寄生真菌
  • 简介:为了明确引起三江平原地区大豆根的镰孢菌(Fusarium)种类及优势种群,对该地区大豆根样本进行了采集。通过组织分离和形态学鉴定,共鉴定出6种镰孢菌,分别为木贼镰孢(F.equiseti)、尖孢镰孢(F.oxysporum)、芬芳镰孢(F.redolens)、半裸镰孢(F.semitectum)、皮镰孢(F.solani)和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其中尖孢镰孢(F.oxysporum)的分离频率最高,达16.67%。对6种镰孢菌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描述。

  • 标签: 大豆根腐病 镰孢菌 形态鉴定 三江平原
  • 简介:简要回顾了木促进植物生长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木促生作用的存在问题及对策,并对木促生作用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木霉 促生作用 促生机制
  • 简介:对采自辽宁省内14个地方的173份土样和植物组织材料进行分离。获得了54株Trichoderma菌株,采用形态学分类方法鉴定出12种木霉菌,分别是拟康氏木(Trichodermapseudokoningii)、长枝木(T.longibrachiatum)、粘绿木(T.virens)、卷曲木(T.spirale)、顶孢木(T、fertile)、粗壮木(T.strigosum)、长孢木(T.longipile)、钩状木(T.hamatum)、绿色木(T.viride)、康氏木(T.koningii)、深绿木(T.atroviride)和哈茨木(T.harzianum)。其中长孢木为中国新记录种,粗壮木和卷曲木为东北地区首次报道。文中列有辽宁省木属真菌的分种检索表,并附有各木霉菌的生境和分布。

  • 标签: 辽宁 真菌 木霉属 形态分类
  • 简介:文中详细描述和报道了来自山东省沂源县沂山土壤中的一个中国新记录属-双聚散属(DicymaBoulanger)和中国新记录种一青褐双聚散[Dicymaolivacea(Emoto&Tubaki)vonArx]。

  • 标签: 青褐双聚散霉 暗色丝孢菌 土壤真菌 新记录
  • 简介:矮头束和头束是中国新记录种,二者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在吉林、辽宁、山西、陕西、新疆、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土壤中都曾分离得到。文中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并绘图。凭证标本存放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 标签: 矮头束霉 头束霉 土壤真菌 分类
  • 简介:从松材线虫枯萎木材上分离得到Leptographium属真菌,过形态学鉴定,确定为我国一个新记录种一冷杉半帚(Leptographuimabietinum),并对其进行形态学描述。

  • 标签: 冷杉半帚霉 新记录 松材线虫枯萎病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