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时机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手术夹闭治疗,按手术时机分为超早期组(〈24h,n=43)、早期组(24-72h,n=36)、延期组(≥10d,n=41),比较各组术后动脉栓塞改善程度,统计各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格拉斯哥量表(GOC)评定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采用改良Rankin(mRS)表评定患者远期预后。结果:超早期组完全栓塞率略高于早期组、延期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组术中、术后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早期组、延期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超早期组、延期组GOS评分高于早期组、mRS评分低于早期组,超早期组GOS评分高于延期组,mRS评分低于延期组(P〈0.05)。结论:不同手术时机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异,但超早期、延期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及预后评分稍优于早期手术。

  • 标签: 前循环动脉瘤 手术 超早期 预后
  • 简介:报道了中国垂菇属新记录种——瘤核垂菇(Hypholomatuberosum)。对SWUST2007101001号标本的分离菌株Ht.1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对其ITS区序列进行了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同时对相关类群的形态和分子分类进行了讨论。将该菌株鉴定为瘤核垂菇,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是Strophariaambigua(AY818350)、Strophariainuncta(EU784417)和Weraroavirescens(EU784438)。由系统进化树推断瘤核垂菇是多元进化。

  • 标签: 瘤核垂幕菇 形态特征 RDNA-ITS 系统发育
  • 简介:对北京东灵山地衣蜈蚣衣进行内生真菌分离,经过6种不同的方法消毒后,生真菌的定殖率为55.4%~100%;从316个地衣组织块共分离到28个真菌分类单元,其中包括1个子囊菌,22个丝孢菌,3个腔孢菌.1个毛霉和1个酵母菌。根据定殖率和分离到的生真菌的种类两个指标综合考虑,消毒方法Ⅳ(75%乙醇1min,2%次氯酸钠3min,75%乙醇30s)为进行地衣生真菌研究的最佳消毒方法。

  • 标签: 蜈蚣衣 内生真菌 定殖率 消毒方法
  • 简介:目的:评价微创血肿抽吸引流术在脑出血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15例脑出血合并肾功能不全进行微创抽吸引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22例保守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微创手术组显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的22.73%和40.91%(P〈0.01);治疗后微创组血肌酐值为107.65±22.06μmol/L,显著低于保守组139.45±22.8μmol/L,P〈0.001。结论:早期应用微创血肿穿刺抽吸术能迅速有效地解除脑室内高压,阻断恶性循坏而使病情得到缓解,同时也能明显改善肾功能。

  • 标签: 脑出血 肾功能不全 微创血肿抽吸术
  • 简介:报道了从凤尾蕨属井栏边草(Pterismultifida)根状茎中分离出一生真菌——菌株JJF006,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用TLC对该菌株培养物进行了分析。初步结果表明:该真菌液体培养基中含有芦丁成分。

  • 标签: 凤尾蕨属 内生真菌 芦丁
  • 简介:2004-2005年春夏秋3季,在江西省九江地区4个地点分别采集健康的银杏(Ginkgobitoba)植株,分离得到生真菌198株,经形态学分类鉴定为6目、7科、22属。研究结果表明,银杏生真菌的分布存在季节差异、组织部位差异、年龄差异;优势菌群的组成与数量随采样地点、分离组织部位、不同生长时期内生真菌的不同而变化。与中国其他地区的银杏植株生真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植物生真菌的分布与地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体现了生真菌生态分布的多样性。

  • 标签: 银杏 内生真菌 生态分布 优势菌群
  • 简介:研究林木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经济学意义。国内外对多种林木生真菌作了大量的相关报道。作者就近年来有关林木生真菌的多样性研究、生态学作用以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应用前景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更好地利用林木生真菌为农业和医药业服务。

  • 标签: 林木 内生真菌 多样性 次生代谢产物
  • 简介:从一种墨西哥仙人掌[Opuntiamicrodasys(Lehm.)Pfeiff]的肉质茎中分离获得31株生真菌,经形态观察分类鉴定为3个目、3个科、14个属.同时选择22种病原微生物作为指示菌进行抑菌试验,研究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3株仙人掌生真菌分别对细菌、植物病原真菌和皮肤致病真菌多种病原微生物有较为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

  • 标签: 仙人掌 内生真菌 抗菌活性
  • 简介:报道了葡萄两个国内新记录真菌病害:由茶藤子小穴壳菌(Dothiorellaribis)引起的熟腐病和败育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tabescens)引起的根腐病。病害附有症状和病原菌的描述和形态图。

  • 标签: 葡萄 熟腐病 蜜环菌根腐病 真菌性病害
  • 简介:目的:探讨以乳突切迹和翼钩为基点的侧底分区新方法。方法:在乳突切迹后缘、翼钩、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和颧根四个结构间相互连线,区分侧底并测量连线的长度。结果:乳突切迹与侧底重要结构的关系密切,切迹后缘与翼钩连线和正中线将侧底分成、外侧两个大的三角区,每个区再分成前后两个三角区共四个三角区,即腭和颞下三角、咽三角、关节和听三角、血管神经三角,其中血管神经三角的三边长度左右侧分别为(74.52±5.47)mm和(74.66±5.41)mm、(59.77±3.84)mm和(59.67±3.56)mm、(42.23±3.11)mm和(42.48±2.60)mm。结论:本研究提供了新的侧底分区方法,且血管神经三角的区域划分更为科学,为临床侧底手术入路和定位提供了解剖学参考。

  • 标签: 乳突切迹 翼钩 侧颅底 分区
  • 简介:由杜仲植株的根、茎、叶分离到生真菌,分别对各菌株进行液体培养,筛选能产生与杜仲药材相同或相似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真菌。将培养物适当处理后,根据黄酮类化合物所特有的颜色反应进行初筛,然后根据TLC分析和紫外一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进行复筛,结果从杜仲植株共分离得到44株生真菌,其中1株(DZY5)能产出与其宿主相同或相似的黄酮类物质。

  • 标签: 杜仲 内生真菌 黄酮 药用植物
  • 简介:从凹叶厚朴(Magnoliaofficinalissubsp.biloba)根、茎、叶中分离获得生真菌共计28株,经形态观察。鉴定出13个属。研究表明凹叶厚朴不同部位生真菌的数量、分布、种群及其组成存在差异。

  • 标签: 凹叶厚朴 内生真菌 多样性
  • 简介:针对植物生真菌体外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退化问题,对1株具有产西贝碱能力的平贝母生真菌采用在其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平贝母药材的方法进行了复壮处理。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条件下,添加量为3%时,其发酵液中西贝碱产量可达到0.0563m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1.9%,且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 标签: 平贝母 内生真菌 复壮 西贝碱 HPLC-ELSD
  • 简介:以产小檗碱的生真菌S6为出发菌株,采用多种单一或复合诱变措施对其菌丝体进行诱变处理,最终筛选得到高产菌株S-Nu-302。其小檗碱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170%,达到12.28mg/L;生长速率提高81.7%,达到5.72g/L;经10次传代显示该菌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 标签: 内生真菌 小檗碱 诱变
  • 简介:本文综述了有关“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新进展”。内容新颖,可读性强,有很大参考价值。由于篇幅有限,分别在本刊第五、六期登载。

  • 标签: 基础研究 干细胞 参考价值 可读性
  • 简介:药用植物生真菌能够产生许多结构新颖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已成为发现新天然活性物质的重要源泉。结合作者的工作,文中通过对内生真菌天然产物的分类,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内生真菌 药用植物 天然活性产物
  • 简介:从木本曼陀罗植物生真菌中筛选高效抗菌活性的菌株。选择与人类和植物相关的36株病原微生物,分别对分离自木本曼陀罗(DaturaarboreaL.)植物的生真菌77株进行了发酵代谢产物的抗菌活性筛选研究。结果显示:对细菌病原菌、皮肤致病真菌、植物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的生真菌分别有24,9,17株,其中5株生真菌对10种以上的供试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活性最好的1株对20种病原菌有较强抑制活性,最大抑菌圈直径达48mm。这说明木本曼陀罗植物生真菌抗菌能力较强,抗菌谱较广。

  • 标签: 木本曼陀罗 内生真菌 抗菌活性
  • 简介:从采自贵州、陕西、四川和云南的天麻组织中共分离获得62株生真菌。经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鉴定,62株生真菌分属于3个亚门、5纲、7目、9科、13属。研究结果还表明采自不同地点的天麻以及天麻不同部位的生真菌的类群与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 标签: 天麻 内生真菌 多样性
  • 简介:羊草是天然草原中重要的物种,对草原环境的改善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性。羊草具有耐旱、耐盐碱、抗虫和高营养等生物学特性,这些特性与其体内的生真菌有直接关系。文中从生真菌起源、生物学特性、与共生植物的作用及羊草生真菌研究方面综述了生真菌的研究现状,并就羊草生真菌及其生理活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述,对未来羊草生真菌的研究进行展望。

  • 标签: 内生真菌 羊草 生理作用
  • 简介:目的:构建大鼠腹腔工作型心脏移植模型,总结影响模型成功率的因素。方法BrownNorway到Lewis大鼠心脏移植90例,其中预实验50例,正式实验40例。采用肺动脉和左房吻合、主动脉和受体腹主动脉吻合的方法建立工作型心脏移植,统计手术存活率和死亡原因,分析确保成功率的关键因素。结果术者通过练习,手术成功率稳定77.5%,供心冷缺血时间为(34±5)min,整个手术时间为(71±11)min。HE染色显示移植后发生了免疫反应,移植模型可靠。结论决定手术成功率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主要因素有:合格的实验动物、供体心脏的保护、快速有效的血管缝合和术后动物护理。

  • 标签: 心脏移植 工作型心脏 动物模型 免疫排斥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