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9 个结果
  • 简介:构建完善的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技术体系是保障转基因生物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技术发展历程与趋势,归纳了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的思路与内容。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应分为潜在风险分析、风险假设验证、风险特征描述等3个步骤,并采用逐层评价模式;安全评价应贯穿转基因植物新品种研发与产业化全程,包括应用前预测、研发中筛选、推广前评价、推广后监测。此外,基于科学性和个案分析原则,本文对复合性状、非生物胁迫抗性等新型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策略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转基因植物 环境风险评价 逐层评价 复合性状
  • 简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cardiovascularcomplicationsofdiabetes,CCD)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其中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cardiomyopathy,DC)是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对于分析糖尿病心肌病的机制、早期诊断以及改进和优化治疗,心脏功能评估起到重要桥梁作用,而糖尿病动物模型直接或间接反映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良好的研究载体。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糖尿病动物模型心脏功能评价的重要方法

  • 标签: 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心肌病 心脏功能 模型 动物
  • 简介:自1996年全球转基因作物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以来,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迅速增长,2013年种植面积已达1.75亿hm2。其在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环境保护、提升粮食营养质量和品质、制药以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展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转基因商业化生产的深入,转基因技术的潜在风险性引起了社会以及国际上更广泛的关注。事实上,在转基因技术出现之初,科学家们就开始关注其安全性问题。相关国际组织(FAO、WHO、CAC、OECD等)经过数次研究制订了一系列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有关的评价原则、指南与措施等。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这些安全评价策略也在不断完善。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和管理体系。转基因食品在进入市场前要经过十分全面以及系统的安全评价,包括营养学、毒理学、过敏性等方面,从而保障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 标签: 转基因食品 安全性评价 发展历程
  • 简介:裂球是甘蓝生产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本研究通过对7份春甘蓝和8份秋甘蓝不同耐裂性材料的田间裂球方式、裂球率、裂球程度的比较,综合最大裂口层数、裂口面积的表现,建立了甘蓝耐裂球性评价方法并制定了甘蓝个体裂球分级标准。根据春甘蓝叶球成熟后5天、秋甘蓝叶球成熟后15天的裂球指数将甘蓝种质群体的耐裂球性分为极耐裂球、耐裂球、中耐裂球、易裂球、极易裂球5级。对59份春、秋甘蓝种质进行耐裂球性鉴定筛选获得一批极耐裂甘蓝种质资源。同时,对甘蓝室内成熟叶球浸泡法评价耐裂球性进行了初探,首次提出室内浸泡能够准确地鉴定甘蓝的耐裂球性,可用于选育耐裂球品种及生产实践。本研究制定出了一套春、秋甘蓝耐裂球性的田间及室内鉴定方法与标准,筛选获得了不同甘蓝耐裂球种质,为甘蓝耐裂球性研究和育种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优异材料。

  • 标签: 结球甘蓝 耐裂球 鉴定方法 分级标准
  • 简介:用5.500g/L盐水溶液对3~5叶期高粱幼苗进行处理,用幼苗相对成活率对568份高粱种质进行分级,结果显示:5%的种质具有3级以上的耐盐性。此法可以用来进行大量种质的苗期耐盐筛选。根据植株在不同舍盐量的盐碱地上生长的性状差异,对成株期的高粱进行耐盐鉴定,利用处理间性状的差异及各性状与穗重和秆重的相关性构建一个耐盐指数来评价材料对盐碱的耐性,从而对18个高粱品种和品系进行了分级,以适合于盐碱地推广品种的筛选。

  • 标签: 高粱种质 耐盐评价 筛选 分级
  • 简介:[目的]矿物油乳剂因其安全性好、杀虫谱广、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果蔬、农作物、园林害虫的防治,但有关其对害虫天敌烟蚜茧蜂的安全性尚不明确。因此,本文研究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不同发育阶段的安全性,为更好地协调蚜虫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药膜法和浸渍法测定了不同浓度(150、250、350、450倍液)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各发育阶段的影响。[结果]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成虫的影响较小,无明显胃毒作用,但有一定的触杀作用,以最高浓度150倍液(4986.960mg·L^-1)处理24h后的存活率依然高达92%;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寄生蚜有较高的致死率,LC50为859.541mg·L^-1,该浓度远远低于此次供试的最低浓度450倍液(1662.320mg·L^-1),说明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卵和幼虫的安全性较差;矿物油乳剂对烟蚜茧蜂蛹期羽化率的影响较显著,处理组的僵蚜与对照组的僵蚜相比,羽化高峰期均滞后1d,且羽化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而下降(450倍液时羽化率为81.25%,150倍液时仅为47.75%)。[结论]当蚜虫发生严重时,可考虑在烟蚜茧蜂成虫期协调使用矿物油乳剂进行联合控制,但矿物油乳剂的使用浓度和施用时间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 标签: 矿物油乳剂 烟蚜茧蜂 触杀 胃毒
  • 简介:白念珠菌是人体常见的机会致病性真菌,可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易在义齿、人工插管如尿道插管、气管插管等植入性设备表面定植并进一步形成生物膜。生物膜的形成可保护菌体免受药物的杀伤和免疫系统的攻击。黏附是生物膜成膜的关键,也是白念珠菌致病的关键步骤[1]。本实验拟通过结晶紫法与XTT法观察中药厚朴对白念珠菌黏附的影响,并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评价

  • 标签: XTT法 结晶紫法 白念珠菌 黏附
  • 简介:硫丹在茶叶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茶叶中的残留量随着施用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硫丹在乌龙茶中的消解速率显著低于绿茶,同一环境下,35%硫丹乳油500倍、1000倍、1500倍、2000倍液处理在乌龙茶和绿茶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15-2.84d和1.65-1.98d,药后7d残留量分别为4.21mg/kg-12.04mg/kg和2.81mg/kg~8.98mg/kg。同时,由于气候差异,同一浓度处理的残留量和半衰期不同地区间的差异也较大。不同茶区,无论乌龙茶或绿茶品种,药后7d,1000倍、1500倍、2000倍液处理的残留量均在10.0mg/kg以下,而500倍的个别超过10.0mg/kg,但在20.0mg/kg以下,所以,按欧盟最高限量30.0mg/kg标准计,目前茶园施用该药安全间隔期为7d是合理的。本分析方法采用微型层析柱法净化,具有操作时间短,试剂用量省、净化效果好的优点,最低检出量为0.0006ng,最小检出浓度为0.0064g/g,该技术指标完全满足残留分析的要求。

  • 标签: 硫丹 茶叶 残留 安全性评价
  • 简介:盐酸阿莫罗芬(amorolfinehydrochloride)属于吗啉类的衍生物,它通过抑制次麦角固醇转化成麦角固醇中的两个关键酶,即Δ14-位还原酶和Δ7-Δ8位异构酶,使次麦角固醇堆积于真菌细胞膜中,而麦角固醇大量减少,致胞膜结构和功能受损,真菌死亡。体外试验表明对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临床研究显示其对于皮肤真菌病有良好的疗效。本研究对法国高德美制药公司生产的0.25%盐酸阿莫罗芬霜治疗足癣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 标签: 足癣 阿莫罗芬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评价1%氟曲马唑乳膏治疗足癣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非劣效临床试验,每天1次外用,疗程4周。结果主要疗效4周时的总有效率氟曲马唑组为71.43%,联苯苄唑组为64.81%(P=0.190)。在6周时(停药后2周),总有效率分别为82.61%和71.60%(P=0.018);真菌清除率分别为86.16%和77.50%(P=0.045);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43%和91.58%(P=0.504)。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氟曲马唑组2.44%,联苯苄唑组2.46%(P=1.000),主要表现为用药局部皮肤刺激。结论1%氟曲马唑乳膏治疗足癣有效安全,4周时总疗效非劣效于1%联苯苄唑乳膏,但在6周时总疗效优于1%联苯苄唑乳膏,主要体现在真菌学疗效方面。

  • 标签: 氟曲马唑 联苯苄唑 足癣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转基因技术研发为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减少劳动力投入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国对转基因水稻研发进行了大量的投入,目前已培育了具有不同新性状的转基因水稻品系,许多品系已进入生物安全评价阶段。风险评价对转基因水稻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是其商品化生产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影响。对水稻抗虫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评价包括3个重要环节:(1)通过田间试验和模型模拟检测转基因漂移到非转基因栽培稻及其野生近缘种的频率;(2)检测转基因在栽培稻和野生近缘种后代中的表达;(3)确定转基因对野生近缘种群体适合度和进化潜力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在近距离的空间范围内栽培稻品种之间的基因漂移频率很低(〉0.1%),但栽培稻与其野生近缘种的基因漂移频率变异很大。进一步研究还表明,Bt抗虫转基因在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后代中均能正常表达,但在其不同生长阶段,表达量有很大变异。在有较高水平的害虫虫压下,含有抗虫转基因的栽培稻及野生近缘种杂交后代与不含转基因的对照相比,抗虫性显著提高且适合度利益明显;但是,在虫害发生水平较低时,含有抗虫转基因的群体与不含抗虫转基因的群体相比没有显著的适合度优势。综上,转基因逃逸到非转基因水稻的频率极低,并且可以通过空间隔离阻断其逃逸。虽然抗虫转基因向杂草稻以及与栽培稻距离较近的野生稻群体的逃逸无法避免,但是野生稻和杂草稻群体周围环境中的总体虫压较低,所以基因漂移带来的环境影响应十分有限。

  • 标签: 栽培稻 基因渐渗 天然杂交 生物安全 生态风险 野生近缘种
  • 简介:【目的】生物杀虫剂及天敌昆虫的应用是绿色防控的发展方向,但有关生物杀虫剂对天敌昆虫的安全性尚不明确。研究生物杀虫剂对天敌昆虫的影响可以为更好地协调使用生物杀虫剂和天敌昆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药膜法和滤纸膜片法测定了5种生物杀虫剂(苦参碱、桉油精、鱼藤酮、除虫菊素、橄榄鲨)在田间推荐使用浓度下,对4种天敌昆虫(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的致死率。【结果】除虫菊素对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较大,致死率均达到100%;鱼藤酮对丽蚜小蜂、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均较大,致死率在98.65%以上;橄榄鲨对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的影响较小,致死率均小于30%;苦参碱对丽蚜小蜂的影响最大,致死率达100%,对食蚜瘿蚊和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较小,致死率分别为15.56%和15.91%;桉油精对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最大,致死率达100%,对东亚小花蝽和食蚜瘿蚊的影响较小,致死率分别为15.91%和6.67%。【结论】这5种生物杀虫剂中,橄榄鲨对丽蚜小蜂、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安全,桉油精对东亚小花蝽、食蚜瘿蚊安全,苦参碱对食蚜瘿蚊、巴氏新小绥螨安全,鱼藤酮对东亚小花蝽安全,除虫菊素对食蚜瘿蚊安全

  • 标签: 生物杀虫剂 天敌昆虫 安全性评价 致死率
  • 简介:目的评价1%硝酸异康唑乳膏治疗足癣和体股癣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与2%硝酸咪康唑霜对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外用1%硝酸异康唑乳膏和2%硝酸咪康唑霜,2次/d,疗程足癣4周,体股癣2周。结果足癣试验组71例,对照组72例;体股癣试验组73例,对照组73例。足癣患者在4周时临床有效率试验组87.3%,对照组87.5%,在6周时分别为88.7%和91.7%;在4周时真菌学清除率试验组83.1%,对照组94.4%(P=0.0363),在6周时分别为84.5%和90.3%;在4周时总有效率试验组77.5%,对照组86.1%;在6周时分别为78.9%和86.1%。体股癣患者在2周时临床有效率试验组87.7%,对照组93.2%,在4周时分别为91.8%和94.5%;在2周时真菌学清除率试验组82.2%,对照组89.0%;在4周时分别为89.0%和93.2%;在2周时总有效率试验组78.1%,对照组86.3%,在4周时分别为87.7%和93.2%。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为2.1%,对照组为1.4%,表现为用药局部刺激、瘙痒、灼痛感或红斑。结果显示1%硝酸异康唑乳膏治疗足癣和体股癣的疗效及安全性与2%硝酸咪康唑霜相似(P〉0.05)。结论1%硝酸异康唑乳膏治疗足癣和体股癣有效、安全

  • 标签: 硝酸异康唑 足癣 体癣 股癣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三种不同"二次打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动物模型的特点,寻找较为理想的ARDS动物模型。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对照组(Control组):尾静脉先注射生理盐水(normalsaline,NS)2.5mL/kg,30min后注射NS2.5mL/kg;油酸+油酸组(OA+OA组):尾静脉先注入OA0.05mL/kg,30min后继续注射OA0.5mL/kg;内毒素+内毒素组(LPS+LPS组):尾静脉先注入LPS2.5mg/kg,30min后继续注射LPS2.5mg/kg;油酸+内毒素组(OA+LPS组):尾静脉先注入OA0.05mL/kg,30min后注射LPS2.5mg/kg。5h后处死动物采集标本,检测动脉血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BALF)中白细胞总数、多形核白细胞百分比(polymorphonuclearleukocyteratio,PMN%)、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水平、总蛋白含量,肺干湿重比(lungwet-dryweightratio,W/D),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并进行肺损伤评分。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LPS+LPS组、OA+OA组及OA+LPS组的氧分压(PaO2)下降(P〈0.05)、二氧化碳分压(PaCO2)、BALF中白细胞总数、PMN%、TNF-α、总蛋白含量,W/D、肺损伤评分均升高(P〈0.05)。OA+LPS组总蛋白含量、W/D均高于LPS+LPS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与OA+OA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OA+LPS组BALF中白细胞计数、PMN%、TNF-α较OA+OA组高(P〈0.05),而与LPS+LPS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OA+LPS组肺病理改变最典型,肺损伤评分最高。结论OA+OA、LPS+LPS和OA+LPS复合打击法均可建立"二次打击"ARDS大鼠模型,其中OA+LPS复合打击法所复制的ARDS模型与临床ARDS特点更为接近,有利于研究ARDS的病理生理过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二次打击"ARDS动物模型。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二次打击”模型 油酸 内毒素
  • 简介:建立健全高素质高水平临床医疗队伍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改善医疗质量的关键。医院医学教学是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充分结合,是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当前医院医学教学正面临着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巨大挑战,加快医学教育模式改革进程,从医学认知教育培养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进一步接近国际化标准,以培养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医学人才是当前医院医学教学的重大目标。本文就当前医院医学教育利弊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完善医学教学模式的设想,以期为医院医学教学提供参考。

  • 标签: 医院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评价
  • 简介:近20年来随着肿瘤大剂量化疗、造血干细胞和实体器官移植的发展,机会性真菌感染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侵袭性曲霉病是肿瘤和移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侵袭性曲霉病总体治愈率仅为50%左右^[1]。主要原因是早期诊断困难,导致抗真菌治疗的延误。2002年欧洲癌症-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研究协作组和美国国立变态反应和感染病研究院真菌病研究组(EORTC/MSG)提出根据宿主因素、临床特征、真菌学证据及组织病理,将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分为3级,即确诊、拟诊和疑诊,为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制定出规范的诊断标准^[2]。

  • 标签: 侵袭性曲霉病 诊断 半乳甘露聚糖试验 (1 3)-β—D葡聚糖试验
  • 简介:花生果腐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世界性的严重病害,直接影响花生的产量及品质。通过田间自然发病对引进的77份美国资源和39份国内资源进行连续2年的鉴定,筛选抗果腐病的花生种质资源,为花生抗果腐病育种提供优异材料。结果表明:供试花生材料间的受害指数差异极显著(P〈0.01),两年间的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根据受害指数的聚类分析将供试花生材料的果腐病抗性分为高抗、抗、中抗、感病和高感病5组,该结果作为花生果腐病抗性评价标准,能够明确评价供试花生材料对果腐病的抗性。综合两年抗性表现较一致的96份种质,筛选到高抗材料2份,平均受害指数分别为16.67和21.91;抗性材料6份,平均受害指数分布在26.33-42.41之间;中抗材料32份,平均受害指数在45.19-60之间;感病材料34份,平均受害指数在60.87-74.39之间;高感材料22份,平均受害指数在75.27-83.34之间。该结果为评价花生果腐病抗性和合理利用种质资源进行花生抗病品种遗传改良提供了参考和优异材料。

  • 标签: 花生 种质资源 果腐病 鉴定
  • 简介:将系谱选择和花药培养相结合,分别选育出具有巨胚、甜味、有色种皮、软米、香味等单一特殊性状和聚合上述2个以上特殊性状的特种稻种质12份,并对这些种质进行了营养特性评价.结果表明,创新的特种稻种质营养成分含量明显高于普通稻,其中甜黑米1569和甜红米1571糙米千粒重很小(8.4g、8.2g),蛋白质(12.4%、11.7%)、赖氨酸(0.75%、0.76%)、脂肪(5.29%、4.86%)、油酸(2.15%、1.93%)和亚油酸(1.93%、1.86%)、维生素B1(8.42mg/kg、1.60mg/kg)和钙含量(36.8mg/100g、29.5mg/100g)较高;巨胚香糯1574和白巨胚米1575的胚较大,千粒胚重1.4g以上,胚重占糙米重的比率8%以上,蛋白质(9.9%、10.6%)、维生素B1(3.30mg/kg、0.98mg/kg)和钙含量(27.7mg/100g、32.5mg/100g)较高;黑糯米1568的维生素B1(6.57mg/kg)、铁和锌含量(4.0mg/100g、7.2mg/100g)较高;红米1201的蛋白质(11.1%)、锌(7.0mg/100g)和硒(85.4ug/kg)含量较高.巨胚、甜味、有色种皮、香味等2个以上特殊性状的聚合是增加水稻种质营养保健功能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 标签: 特种稻 种质 营养特性 蛋白质 必需氨基酸 脂肪
  • 简介:采用人工对种子饱和接种的方法,对来自我国14省(区)的6526份黍稷种质资源进行了抗黑穗病鉴定。筛选出高抗种质11份,占0.17%;抗病种质574份,占8.80%;这些种质均可作为我国黍稷种质遗传改良的亲本材料应用,有些丰产性和品质性状优良的种质,黑穗病高发地区可在生产上直接利用。

  • 标签: 黍稷 种质资源 抗黑穗病 鉴定 评价
  • 简介:研究新疆冬小麦萌发期对旱胁迫的响应,并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为小麦萌发期抗旱品种的评价和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20%PEG-6000胁迫剂并利用位于5BS染色体上的功能标记TaNRX-a1和TaNRX-b1分别进行萌发期抗旱鉴定和分子标记检测,从而对83份新疆冬小麦品种(系)进行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测定小麦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根数、最长根长、苗高和胚芽鞘长度7个指标,结果表明,旱胁迫均值较对照处理分别下降30.86%、23.91%、31.37%、0.43%、31.07%、50.27%和6.61%。在83份新疆冬小麦品种(系)中TaNRX-a和TaNRX-b变异类型频率分别占83.1%和16.9%。具有种子萌发期高抗旱能力等位变异TaNRX-a为优势等位变异。在种子萌发期高抗旱能力的优势等位变异TaNRX-a变异类型的材料中地方品种、引进品种和自育品种的分布频率依次为93.8%、82.1%和79.5%。通过加权隶属函数法及分子标记检测相结合表明,抗旱性最强且具有TaNRX-a变异类型的品种(系)有昌冬5号、旱洋麦、卡衣木红、纳瓦提然和高加索。相关性分析表明,胚芽鞘长、最长根长分别与萌发期综合评价值D值的相关性较大分别为0.557、0.516,可作为小麦抗旱性快速鉴定指标。本研究将表型和分子标记相结合,能更有效地评价小麦萌发期抗旱能力。

  • 标签: 小麦 萌发期 抗旱性 隶属函数法 功能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