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6 个结果
  • 简介: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利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方法阻止疱疹病毒劫持宿主细胞中该病毒进行复制和导致疾病所需的重要通路。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NatureMicrobiology期刊上。论文共同通信作者为来自利兹大学阿斯特伯里结构分子生物学中心的AdrianWhitehouse教授和RichardFoster博士。Whitehouse教授说,“我们已花了数年时间证实在所有疱疹病毒中发现的一种蛋白招募宿主细胞中的一种被称作人TREX的蛋白复合体来协助稳定化和运输细胞核外的疱疹病毒RNA,这样它们能够表达为病毒蛋白。”“如今我们鉴定出一种能够破坏这种至关重要的病毒一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化合物,从而阻止疱疹病毒复制和产生传染性的病毒颗粒。”

  • 标签: 蛋白复合体 疱疹病毒 RNA 运输 NAT 靶标
  • 简介:利用构建的犬2病毒E3区缺失质粒pBE3L分别构建了含有和不含外源性启动子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和狂犬病病毒糖蛋白(Rgp)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BE3LGFP、pBE3LCGFP、pBE3LRgp和pBE3LCRgp,并分别对DK细胞进行了转染实验,以检测其表达,结果显示,pBE3LCGFP质粒在转染DK细胞后,于36h即可观察到荧光,72~96h无明显差别,传3代后仍可见表达荧光的细胞,pBE3LCRgp质粒转染DK细胞后,于48~96h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可检测到糖蛋白的表达,而pBE3LGFP和pBE3Rgp质粒转染DK细胞后经检测均无表达,表明构建的E3区缺失性载体不能利用E3区自身的启动子进行目的基因的表达,但利用外源性启动子可使外源基因获得良好表达.

  • 标签: 犬2型腺病毒 E3区 表达载体
  • 简介:目的利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系统表达猪瘟病毒(CSFV)E2蛋白,用于E2蛋白功能、开发CSF新型疫苗以及建立相关血清学诊断方法等研究。方法采用RT—PCR扩增CSFVE2基因,将PCR产物克隆到pGEM—T—Easy载体,将该基因插入到pFast—BacHTA载体中,构建重组转座载体后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Bacmid质粒后转染sf9昆虫细胞,传毒3代,对表达蛋白进行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鉴定。结果成功克隆CSFVE2基因,其核苷酸序列为1119bp。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表达E2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3×10^3,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结果证实表达蛋白能够被CSFV标准阳性血清识别。结论在Bac-to-Bac杆状病毒系统中的成功表达了CSFVE2蛋白,与CSFV标准阳性血清具有较好的反应性。

  • 标签: 猪瘟病毒 E2基因 杆状病毒 表达
  • 简介:与许多在细胞浆内复制的RNA病毒不同,流感病毒的复制及转录都在细胞核内进行。流感病毒感染细胞进入细胞浆后,经病毒脱壳将病毒核糖核蛋白体复合物(vRNP)释放到细胞浆。vRNP含有病毒的RNA基因和碱性聚合酶1(PB1)、碱性聚合酶2(PB2)、酸性聚合酶(PA)及核蛋白(NP)。vRNP被主动运送到细胞核内,开始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流感病毒感染细胞的晚期,在细胞浆中新合成的PB1、PB2、PA及NP蛋白也需要进入细胞核,参与新的vRNP的装配。我们简要介绍有关流感病毒vRNP和新合成的PB1、PB2、PA及NP蛋白进入细胞核的机制。

  • 标签: 甲型流感病毒 病毒核糖核蛋白体复合物 蛋白核内运
  • 简介:报道了采自山东青岛的壳皮盘菌Pezizaostracoderma的2个无性,即腐生在辣椒种子上的广州堆孢珠头霉Oedocephalumglomerulosumvar.cantonense和腐生在辣椒育苗钵基质(草炭及蛭石)上的黄色疣枝孢菌Chromelosporiumfulvum。前者为山东省新记录种,后者为中国大陆新记录种。

  • 标签: 壳皮盘菌 无性型 丛梗孢科 分类
  • 简介:目的:通过多点突变构建增强青色荧光蛋白(ECFP)慢病毒表达载体。方法与结果:根据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ECFP基因序列的差异设计3对引物,以pLentiLox3.7-EGFP为模板进行分段PCR扩增,再以分段PCR扩增产物为模板扩增出突变的ECFP基因片段,将其与载体连接,得到ECFP慢病毒表达载体pLentiLox3.7-ECFP,测序结果证实经过多点突变扩增的ECFP片段基因序列完全正确;磷酸钙介导pLentiLox3.7-ECFP在293T细胞中表达,48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青色荧光蛋白。结论:通过多点突变的方法得到了ECFP慢病毒表达载体。

  • 标签: 慢病毒载体 绿色荧光蛋白 青色荧光蛋白 点突变
  • 简介:目的:探索联合免疫策略对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治疗疫苗L2E7E6和rAdE7E6的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用L2E7E6融合蛋白和重组腺病毒rAd5E7E6以不同的联合免疫程序分别免疫C57BL/6小鼠,通过检测其诱发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以及观察其在HPV16小鼠治疗模型中的抑瘤效果,比较分析联合免疫对小鼠免疫反应及治疗肿瘤效果的影响。结果:异源性联合免疫组均可检测到较高水平的体液免疫,该2组针对E6、E7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反应与同源性联合免疫2组相比明显提高,并在小鼠肿瘤治疗模型中能抑制肿瘤生长.结论:异源性联合免疫策略可明显提高HPVl6L2E7E6及rAd5E7E6疫苗的T细胞免疫反应,且有效治疗HPV16相关肿瘤.为HPVl6L2E7E6及rAd5E7E6疫苗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癌 免疫治疗 联合免疫
  • 简介:小鼠、大鼠糖尿病模型对基础与临床防治研究十分重要,不同的研究目标对应不同的动物模型载体。本文就目前常用的2糖尿病鼠类模型的构建、主要疾病特征及应用等进行评述,为研究者了解、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 标签: 2型糖尿病 动物模型 鼠类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2糖尿病大鼠尿液代谢谱的变化,探讨代谢组学在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方法SD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6周后,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reptozotocin,STZ)37mg/kg建立2糖尿病模型,动态检测空腹血糖(FBG)变化,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及胰岛素(INS)水平。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1、2、4、6、8周收集大鼠尿液,采用氯甲酸乙酯(ECF)衍生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方法检测大鼠尿液代谢谱的变化。结果造模后大鼠FBG持续升高,FFA、TG、TC明显升高,血清INS含量明显降低;造模后,模型组大鼠代谢谱与对照组完全区分,并随时间变化逐渐偏离;比较两组差异,从差异变量中鉴定出10个生物学标记物。结论高糖高脂喂养联合小剂量STZ造模2糖尿病大鼠尿液代谢组学发生明显变化,尿液代谢组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2糖尿病大鼠的病理变化。

  • 标签: 2型糖尿病 大鼠 高糖高脂喂养 链脲菌素 代谢组学
  • 简介:2009年3月在美国和墨西哥流感样患者的呼吸道标本中鉴定出新的猪源性甲H1N1流感病毒。该病毒可人-人传播,已蔓延到112个国家和地区。为了遏制不断重组或重配的流感病毒,各国学者对甲H1N1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复制周期及实验室诊断做了细致的研究,以研发相应的药物或疫苗,这些成就为世界各国防控今年新鉴定的猪源性甲H1N1流感病毒感染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就猪源性甲H1N1流感病毒的鉴定、基因组结构特征做一综述。

  • 标签: 猪源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 基因组 重配
  • 简介:在感染人类SARS病毒株中尚未发现具有抗体依赖的病毒入侵增强作用的抗体。该抗体作用因能影响疫苗抗病毒能力甚至会加重疾病,而一直备受疫苗研制者们的重视。迄今为止,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并未在感染人SARS-CoV病毒株系中发现,这也许能减轻人们对疫苗这种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产生的忧虑,但在该类疫苗投入使用前必须做好相关的动物模型试验。

  • 标签: 病毒入侵 病毒抗体 SARS-COV 加速 增强作用 疫苗研制
  • 简介:[目的]观察禽流感H5N1病毒对沙鼠的致病性;[方法]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将禽流感H5N1病毒通过滴鼻接种乙醚麻醉后沙鼠,观察14天,记录沙鼠的体温体重、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毒分离及抗体变化;[结果]沙鼠感染后发病主要表现在第2天至第6天,攻毒组沙鼠出现反应迟钝、皱毛、弓背、食欲下降、呼吸急促、打堆等症状,攻毒组沙鼠的体温降低和体重减轻,死亡率为44%,在第8天检出抗体,主要病理变化表现为肺出现严重淤血、水肿、出血,镜下可见肺间质充血,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肝和胸腺淤血,肾出血,肾小管变形。

  • 标签: 沙鼠 禽流感H5N1型病毒 致病性
  • 简介:艾塞那肽(Exendin-4)是从北美洲西北部钝尾毒蜥唾液中分离得到的一种GLP-1受体激动剂,由39个氨基酸组成,是首个上市的用于治疗2糖尿病的肠促胰岛素拟似物.临床研究表明,艾塞那肽能有效地控制2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同时也作用于机体心血管、骨骼、泌尿等多系统,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发挥额外的保护作用,成为国内外治疗2糖尿病药物的研究热点.

  • 标签: 艾塞那肽 2型糖尿病 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 简介:目的观察H5N1禽流感病毒对中国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易感性并建立动物模型.方法将病毒通过滴鼻接种实验猴,观察感染后动物的临床症状,采血、咽拭子及各器官组织进行血清学、病原学及病理学检查,记录抗体变化、病毒分离情况及病理学改变.结果感染后动物表现轻度食欲下降、一过性体温升高及外周血白细胞减少,肺组织病毒分离及RT-PCR阳性,病理检查感染急性期动物肺组织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肺泡间隔增宽,充血出血明显,肺泡受压变形,间质及肺泡内有大量炎细胞浸润,符合病毒性肺炎的改变,感染后14d动物血清IgG抗体水平较感染前升高4倍.结论H5N1病毒可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可以作为感染模型进行H5N1病毒的发病机制、疫苗评价、药物筛选等研究.

  • 标签: H5N1型禽流感病毒 恒河猴 食蟹猴 模型 动物
  • 简介:目的:了解皮肤性病患者不同病变类型中的HPV感染型别。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科门诊就诊者368例,分为4个组别:尖锐湿疣患者组242例,鲍温样丘疹病患者18例,男性冠状沟珍珠疹和女性假性湿疣70例,未见任何皮疹且醋酸白试验阴性的体检者38例。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皮损或外阴局部HPV-DNA亚型,并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HPV-DNA的总检出率为72.9%,其中单一型别感染率57.1%,多重感染率15.8%;(2)268例HPV阳性标本中,高危感染占51.9%,低危和混合的阳性率分别为33.2%、14.9%;(3)尖锐湿疣组和鲍温样丘疹病患者组HP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97.9%、88.9%,而男性珍珠疹和女性假性湿疣组以及要求体检人群的阳性率分别为14.3%和13.2%;从感染型别分析,尖锐湿疣主要是6、11、16、18、31、33、35、43和66亚型,鲍温样丘疹病患者主要是16亚型,男性珍珠疹和女性假性湿疣以及要求体检人群的感染型别主要是低危感染,分别是6、42、43、81和6、42、83;(4)在被检测的18个高危HPV亚型中,最常见类型依次为HPVl6、18、58、56、33、52、68、31、39,未检测出HPV35、45、51、53、59、66、73和82亚型;在被检测的5个低危HPV-DNA亚型中依次为HPV6、11、42和43,未检测出81亚型。结论:HPV感染以单一型别感染为主,且以高危为主,应该重视临床HPV感染亚型的检测,尤其是高危HPV感染者的随访管理。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分型 随访管理
  • 简介:目的:建立检测人4病毒拷贝数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提取本实验室构建的4病毒全基因组质粒,以梯度稀释质粒为标准模板,选取人4病毒六邻体区域基因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进行SYBRGreenI荧光定量PCR扩增并制作标准曲线。结果:标准曲线为y=-4.284x+53.468,由全基因组质粒所构建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扩增反应Ct值与拷贝数的对数呈线性关系(R2=0.999609),检出敏感度可达1×10^2拷贝/μL,且与其他几种腺病毒无交叉反应。用该方法检测4病毒感染细胞2、12和24h后的病毒拷贝数,其病毒拷贝数随时间增加,与细胞病变(CPE)变化保持一致,且荧光定量PCR的测量结果稳定(变异系数〈6%)。结论:建立了检测人4病毒基因拷贝数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 标签: 人4型腺病毒拷贝数 实时荧光定量PCR 标准曲线
  • 简介:目的:探讨2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内分泌科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2糖尿病患者共计200例,根据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将其分为2糖尿病无大血管并发症(DM1)组和2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DM2)组,比较2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及相关指标的差异。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2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建立方程。结果:2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2糖尿病无大血管并发症组(P〈0.01),以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为因变量,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红素、总胆固醇、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年龄和总胆固醇是2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胆红素水平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病程、年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水平是2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清胆红素水平是其保护性因素。

  • 标签: 糖尿病 氧化应激 血清胆红素 大血管并发症
  • 简介:心肌细胞膜上的LCa^2+通道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尤其在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膜片钳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离子通道的认识更加深入。有关LCa^2+通道的信号转导途径日渐清晰,本文分别在蛋白激酶A、蛋白激酶C、磷脂酰肌醇3激酶、G蛋白βγ亚基等途径对心肌LCa^2+通道调节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肌细胞 L型钙离子通道 结构 信号转导 蛋白激酶 磷脂酰肌醇3激酶
  • 简介:带状疱疹是一种急性病毒性感染性皮肤病,并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痛等各种并发症。如何凭借最佳治疗策略达到缩短病程,预防感染、降低并发症等目的,需要临床医师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并优化治疗方法。因此,《中国真菌学杂志》计划于2015~201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带状疱疹优秀病例征文"。项目以真实病例为蓝本,通过病例征集为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借鉴,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促进和推动我国临床医生在该领域的学术水平和诊疗水平。

  • 标签: 带状疱疹 临床医师 感染性皮肤病 真菌学 病例报告 邮寄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