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5 个结果
  • 简介:基于以往支持心理理论执行功能表达论的研究结果,对标准错误念任务修正后采用阶段性错误念任务,运用实验法对101名3~5岁儿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新任务保留了标准错误今任务的优势,能勾勒出幼儿错误念理解能力的发展趋势;(2)3—5岁儿童表现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错误念理解能力;(3)具体分析儿童错误念的理解能力发展的心理模式,发现每一年龄组具有的错误念理解能力,都是其更高水平能力发展的基础,支持表达论。

  • 标签: 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 元表征 表达论 产生论 幼儿
  • 简介:采用二级错误念任务、失言理解任务分别考察了90名7—9岁学龄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结果表明。7岁组儿童在二级错误念扣失言理解任务上的成绩与8岁组、9岁组存在显著差异,但8岁组扣9岁组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提示8岁可能是个体心理理论发展的又一个转折点。三组被试在二级错误念理解上的成绩显著高于失言理解任务上的成绩,在控制年龄后,他们在两种心理理论任务上的成绩显著相关。另外,失言任务中三种心理状态理解的得分两两相关。综合以上结果,在学龄期,心理理论仍有质的发展,且心理理论的信念、情绪扣意图等核心概念仍然相互关联。

  • 标签: 二级错误信念 失言理解 儿童
  • 简介:现场中的信息缺失会影响人类对事件的记忆,这对证人证言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但以往对之却鲜有研究。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运用信息缺失范式,采用视频录像材料,通过2个实验探讨了间隔时间和记忆负荷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1)间隔时间没有影响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但信心水平却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变化;(2)记忆负荷高低没有影响真实记忆却影响了错误记忆,在关键信息呈现条件下,降低记忆负荷可以减少错误记忆的发生;(3)信息性质会影响人们的记忆,关键信息呈现条件下的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均高于关键信息缺失的条件。

  • 标签: 错误记忆 信息缺失范式 间隔时间 记忆负荷
  • 简介:1876年,一位20来岁的年轻人只身来到芝加哥,他一无文化二无特长,为了生存,只好帮商店卖起了肥皂。随后他发现发酵粉利润高,立即投入所有的老本购进了一批发酵粉。结果他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当地做发酵粉生意的远比卖肥皂的多,自己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 标签: 芝加哥 年轻人 发酵 肥皂 创业
  • 简介:一、基本情况高三一模考试刚结束,某重点高中的一位男生李辰(化名)一脸沮丧地走进了我的心理咨询室."老师,我感到自己快要崩溃了.同学们都在努力复习,我却很难静下心来学习.上课时老走神,老师讲的内容根本听不进去;在家也看不进书,不想写作业,经常坐在书桌前发呆.我该怎么办呢?我都烦死啦."说话间,李辰的眉头紧锁,"瘫"放在大腿上的双手在不停地搓捏着,显得很焦虑.

  • 标签: 马虎 消极心理暗示 动机水平
  • 简介: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开始于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从“两个凡是”到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标志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伴随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正确实践。然而,正如邓小平反复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找不到现成的理论、经验或模式可供借鉴,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错误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两个凡是” “实事求是”
  • 简介:一位从国外归来的朋友给我讲了这么一则小故事:一天,她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看见不满3岁的孩子拿着一把钥匙,动作笨拙地插进锁中,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打不开。于是朋友主动过去想帮他一下,却被老师阻止。美国老师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这门应该是怎样打开的!果然,那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将门打开了,他欣喜地拍手,其兴高采烈的程度绝非大人帮他打开门所能比拟的。

  • 标签: 孩子 朋友 老师 美国 比拟
  • 简介:本文通过解读《易传》,阐述了它的虚假错误观,揭示了蕴涵于其中的两种超越论。虚假产生于人的意志行为与“时”的背离,而错误则产生于“见仁见知”的主观标准的客观化。为了解决虚假与错误的存在所造成的困境,《易传》开显了两条道路。一是无我而任物,直观天地万物因果联系的必然性,提前避免虚假与错误的产生;一是自觉知识的有限性,超越现有的知识,克服已产生的虚假与错误。前者的问题是:人与本源性的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后者的问题是:人能否以自身的知识上合天道?这两条道路触及到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基本课题:天道性命相贯通如何可能。

  • 标签: 虚假 错误 知几 超越
  • 简介:本研究采用DRM范式,考察了关联性、学习程度和时间间隔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学习程度和中学习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显著高于高学习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说明错误记忆随着学习程度的增加而降低;(2)低关联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显著低于中关联程度和高关联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说明关联性高低是引发错误记忆的重要变量;(3)时间间隔对错误再认率没有影响,说明错误记忆不具有时间上的衰退效应,一旦产生后极其顽固,不容易消退,可能更多地受无意识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揭示了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真实记忆可能是错误记忆的根源,而二者的关系在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则既有共变又有分离.

  • 标签: 错误记忆 学习程度 时间间隔 关联性 再认错误率
  • 简介:错误记忆是人们对未经验过事件或未学过单词的记忆。研究表明,不同实验室研究范式下引发的错误记忆在来源阶段上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同时操纵预警提示和时间间隔两个因素来探讨错误记忆的来源问题。结果发现:关联性错误记忆出现预警效应,但不具有时间效应;误导性错误记忆则恰好相反。可见,关联性错误记忆可能主要发生在编码阶段。而误导性错误记忆则可能主要发生在保持阶段。

  • 标签: 错误记忆 关联性错误记忆 误导性错误记忆 预警提示 时间间隔
  • 简介:有一位著名的足球教练。曾教导说:“成功之道在于弥补你的缺陷,直至变成你的长处。”投资大众之所以往往亏钱或所获成绩糟糕,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所犯的错误太多了。

  • 标签: 投资者 典型错误 足球教练 成功之道
  • 简介:正确对待犯错误,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事关我们党能否保持先进性,能否巩固执政地位,能否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邓小平在同犯错误作斗争中形成了正确对待犯错误的思想.这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邓小平理论得以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思维工具和思想武器.本文论述了邓小平正确对待犯错误思想的价值取向以及纠正错误、避免犯错误的措施.

  • 标签: 邓小平 对待犯错误 实事求是 政策措施
  • 简介:采用DRM范式,研究汉字字形关联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实验以占汉字主体的形声字为材料。学习阶段使用了两类字表:在一半字表中,各字表内汉字及相应的关键诱饵具有相同形旁;另一半字表中,各字表内汉字及相应关键诱饵具有相同声旁。再认测试中,被试对两类关键诱饵均表现出了明显的错误记忆,并且其效应大小与字表汉字相似度成正比。这些结果说明,汉字的字形关联可以诱发错误记忆现象,并且这种错误记忆效应由汉字间字形相似度决定。

  • 标签: 错误记忆 DRM范式 字形关联 汉字
  • 简介:乔姆斯基一贯强调必须能证实、必须准确,而不能一味进行疯狂的拉康式推论。乔姆斯基这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乔姆斯基的另一个观点是,在当今时代,可公开对当权者进行犬儒式嘲讽,所以无须进行意识形态批判,而只要向大家摆明事实即可。对此类论调必须强烈反对。

  • 标签: 乔姆斯基 经验主义错误 意识形态批判 事实
  • 简介:错误发生后,人们往往会放慢错误后反应的速度,以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许多研究者认为,这是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对错误后反应的影响。为了探讨刺激属性是否也在错误后的反应中起作用,本研究从刺激同一性角度出发,探讨错误反应刺激与错误后刺激的同一性以及反应-刺激间隔时间(RSI)对错误后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当错误后的刺激与错误反应的刺激一致时,可减小错误后反应时延长的程度,同时,RSI越大,PES越小。本研究得出结论,刺激同一性和RSI作为自下而上的刺激驱动在PES的产生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 标签: 错误后反应时延长(PES) 刺激同一性 认知控制
  • 简介:Smith和Hunt于1998年首次采用DRM范式提出了错误记忆通道效应,即视觉学习通道较之听觉学习通道会降低错误再认或错误回忆,这不仅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而且提出了许多关于错误记忆通道效应产生机制的不同观点。本实验采用DRM范式,运用ERP技术,考察了视觉与听觉通道在提取阶段的错误记忆新旧效应,以从更深层面认识错误记忆的内在加工机制。结果发现,视觉与听觉通道在300—500ms和500—700ms两个时间窗都发现了ERP新旧效应.但在脑区位置以及错误记忆的新旧效应方面存在差异,这表明视觉通道与听觉通道在提取阶段的新旧效应存在不同的脑神经活动,不同学习通道在提取阶段的监测加工差异在导致错误记忆通道效应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视觉与听觉通道 错误记忆 DRM范式 ERP新旧效应
  • 简介:近些年来借助网络的日益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污蔑否定毛泽东为核心的“非毛化”错误思潮在网络空间蔓延开来,呈现出传播主体“去中心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形态隐蔽化、传播方式恶俗化等新特点。在政治、经济、心理、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这股错误思潮在网络上不断发酵、扩散。如任由其发展泛滥,势必产生消解民族意识、削弱政治认同、扭曲价值立场的巨大危害。因此,必须找准症结,在掌握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原则和方法、增强网络空间的思想引领、建立抵制“非毛化”错误思潮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方面精准发力,抵制它对人们的思想腐蚀。

  • 标签: 网络空间 “非毛化” 历史观
  • 简介:采用短时DRM迫选任务,探讨提取条件和延迟间隔对短时错误记忆的影响,以进一步考察短时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结果发现,短时错误记忆的产生主要源于提取时对存贮细节通达的缺失。在无有效提取线索的条件下,延迟间隔能够增加错误记忆率;而有效提取线索存在时,真实记忆痕迹的可通达性增加能够极大避免错误记忆的产生,延迟间隔的作用则不显著。该实验的结果是对错误记忆理论解释的一种补充。

  • 标签: 短时错误记忆 延迟间隔 提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