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慕沙是法国首位经院汉学家,他的道教研究基本沿袭了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对于道教的贬斥态度,体现了19世纪欧洲人面对异质宗教时的“基督教至上”和“欧洲中心论”的时代偏见。然而他又在欧洲首译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率先选译《道德经》,在19世纪的欧洲开启了道经译介和道教研究的序幕。本文尝试通过梳理慕沙对于《太上感应篇》及《道德经》的译介与诠释,以及其对于法、英、德等国的道教研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慕沙在道家和道教思想于欧洲的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再现19世纪前后欧洲对于道教的认识及研究特色。

  • 标签: 雷慕沙 道经译介 道教研究
  • 简介:福斯的哲学贡献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他对海德格尔的此在哲学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并形成了一种德福斯式的现象学哲学。其次,他成功地沟通了现象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看似不相干的领域,并同时推进了这些领域的研究。他对现象学的解读并不是没有缺陷的,这主要表现在他对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的低估上。但就其研究的跨度和影响而言,德福斯堪称是当代哲学与技术交叉研究的楷模,指明了未来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研究进行交互的方向。

  • 标签: 德雷福斯 现象学 人工智能
  • 简介:格和胡塞尔是20世纪影响深远的两位重要哲学家,他们各自是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传统的开创者。有意思的是,他们都将批判哲学中的心理主义思想作为其哲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并由此引发了西方哲学界围绕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的持续争论。研究弗格和胡塞尔的反心理主义思想有助于揭示他们在哲学上的相互影响与区别,理清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分野的线索。特别是在当代语言哲学、知识论和逻辑学领域中"自然主义"复兴的背景下,不少哲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是否有必要反对心理主义"以及"弗格和胡塞尔是否彻底驳倒了心理主义"等问题。重估他们的反心理主义思想,将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以心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对于当代哲学在研究主题和方法论上的影响和意义。我们将从逻辑学和语言哲学这两个重要的角度出发,对弗格和胡塞尔的反心理主义思想及其在当代的影响进行再评估。

  • 标签: 反心理主义 弗雷格 胡塞尔
  • 简介:生存论现象学通常将置身其中的活动视为一种基本的行为类型,但在某种意义上忽视了思想或理性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德福斯和罗丹—罗路的对话围绕受意识驱动的活动展开,所涉及的行为类型不同于置身其中的行为。通过重构德福斯和麦克道尔的论战可以发现,理性因素以某种方式上渗透进了置身其中的行为,而后者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种亚行为类型。这些工作深化了有关人类具身行为与思想或理性之间关系的认识,拓展了行为现象学的论题域。

  • 标签: 德雷福斯 生存论现象学 行为 具身性
  • 简介:美国哲学家德福斯对人工智能的批判是现象学和技术哲学中的经典案例。他所动用的现象学资源包括胡塞尔的意向性和"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在世"、梅洛—庞蒂的知觉和身体理论。从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的视角来看,德福斯的"海德格尔式的认知主义"是典型的对现象学的"美国式挪用",而他将哲学化约为科学造成了哲学与科学的"短路",从而错失了现象学(或哲学)的超越论的维度。

  • 标签: 德雷福斯 齐泽克 人工智能 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