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1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分别代表了世界神话的伦理化和非伦理化的两端。具体体现在:一是对神祗和英雄的塑造上的尚“德”与尚“力”;二是神祗和英雄形象的世俗与严肃;三是神祗和英雄是崇尚个体意识还是群体精神;四是对神祉和英雄评价上是坚持善恶二元对立的价值观,还是审美化的多元价值观。二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伦理性和非伦理性的区别。

  • 标签: 神话 神祗 英雄人物 伦理性 非伦理性
  • 简介:编者按:本文对于从一个角度了解海外毛泽东研究,有一定帮助。原作者一些观点,我们难以同意;一些史料欠准确。阅读时请加注意。回忆录和传记文学在中国正风行一时。当阶级斗争的分析和意识形态的高调占据中国舞台三十余年后,在历史无形力量的驱动下,中国人对历史人物...

  • 标签: 毛泽东 庐山会议 政治局 彭德怀 统一战线 刘少奇
  • 简介:80后(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是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诞生的特殊一代,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长大成人的一代,他们的感情和婚姻“严肃化”的程度降低了,他们也许会觉得白头偕老是一种目标,不过没有白头偕老也不是很严重的事。

  • 标签: 80后 婚姻 神话 独生子女政策 80年代 社会变迁
  • 简介:马克思基于对现代无产阶级生存境遇的关照和对人类政治命运的终极关怀,提出和论证了一个扬弃虚幻共同体、超越政治解放和克服市民社会的超政治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为武器,科学地论证了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作出了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预见。国家的消亡既是马克思的社会理想的承诺,也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历史图景”。我们应从社会理想和历史真理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生成的高度去理解国家的消亡,从而澄清马克思的国家消亡论既不是乌托邦的神话,也不是“宿命”的机械历史决定论。

  • 标签: 马克思 国家消亡 社会理想
  • 简介:本文以宗教社会学理论为基本依据,结合神话—原型批评的研究方法,解读中国古代黄帝故事的神话学和宗教学内涵。我们认为,通过研究与黄帝信仰相关的图腾在古代神话和仪式中的表现和演变,可以较为清晰地解读出黄帝作为部落领袖和巫师在古代巫术—仪式中的活动情况,以及黄帝从古代部落领袖、巫师演变为部落最高神以及古代神祇被纳入到早期神仙群体的完整过程。同时,这样的研究也将为古代黄帝神话的诠释、整理和重构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黄帝 神话 图腾 仪式 神仙
  • 简介: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崇高美形象的演变,反映了华夏先民的崇高审美心理的发展。这种心理最早来自对高山的巍峨与永恒的赞叹,于是有昆仑山与朴父夫妇的具“时间”与“空间”之崇高的形象;继之,华夏先民认识到人的力量,于是创选出龙伯国人、任公子的具“空间”与“力”之崇高的形象;继之,华夏先民又进一步意识到力之使用须有益于人类的生存,于是又创造出盘古、女娲等新的具“空间”、“力”与“精神”之崇高的形象;其后,华夏先民的崇高审美心理又再次发生质的飞跃,即开始意识到人的本质特征,于是又创造出消退“时间”、“空间”崇高,而以“力”与“精神”崇高为主的羿和禹的形象,以及最为高级的“悲剧性崇高”,如鲧、刑天的形象。至此,华夏先民的崇高审美心理已发展到最高水平。

  • 标签: 远古神话 崇高审美心理 崇高美形象 悲剧性
  • 简介: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基本方法,以文本解读为依据,从人物形象、主题和情节的角度,讨论了早期神仙传记《列仙传》、《神仙传》中"升仙故事"与古代信仰、巫术和仪式的关系。作者认为,这类"升仙故事"中主人公的身份、形象、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基本特征皆来自于古代巫师作为人-神中介的特殊职业及其在巫术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同时,"升仙故事"在表达人-仙交流和演变的主题时,以系统性的天象、物质和动物作为象征意象。这些象征意象的运用也可以直接上溯到中国古代的信仰和巫术并表现在古代神话的原型之中;另外,早期神仙传记的"升仙情节"中的具体场景、死亡-成仙观念、特性化的情感和气氛等因素也受到了中国古代信仰和相关的巫术-仪式的重要影响。

  • 标签: 神话-原型批评 神仙传记 原始信仰 巫术 仪式
  • 简介:以“应该”的语言来表达具有规范性的实践规则,并以此去引导行动,这是现代实践哲学的一个基础性思想。通常认为,在两个关键的指标上,道德意义上的“应该”不同于其他意义上的“应该”概念。这两个指标,一个是“应该”概念所表征的规范特征,另一个是“应该”概念所蕴含的规范力量。

  • 标签: 道德原则 绝对律令 “应该” 逃避 神话 实践哲学
  • 简介:图灵著名的“通用机”的属性长期以来支撑着关于认知本质的功能主义直觉。克里斯·伊利亚史密斯认为,对可多样实现性的标准的功能主义论证有一个逻辑问题。这些论证实质上都依赖于图灵对计算的强有力的洞察。在处理了对这一批评的一种可能的答复之后,克里斯·伊利亚史密斯进一步论证了功能主义不是理解什么是具有心灵的一种有效途径。特别是他证明了在区别执行和功能时所涉及的难题会使可多样实现性无法检验,难以提供新的信息。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图灵机在心灵哲学中的作用还需重新考虑。

  • 标签: 图灵机 功能主义 可多样实现性 计算的等价 心灵哲学 柯尔莫哥洛夫
  • 简介:原始宗教是宗教的早期或原始形态。可以指原始社会时代的氏族宗教,也可以指存在于狭义宗教(即人为性的、有相对稳定的经典和神学理论、有与社会相分离的组织和特定制度的高级形态的宗教)之前而作为狭义宗教的“母体”或“源头”的自发性的宗教。人类学家把人类进人文明社会之前的社会组织类型称为原始社会,一般以形成基于暴力镇压的国家政权作为从原始社会进人文明社会的分界线。我国研究者所说的原始宗教,通常都是指原始社会时代的氏族宗教。

  • 标签: 中国 原始宗教 神话 宗教信仰 氏族宗教 原理性
  • 简介:神话纲领是20世纪德国著名神学家布尔特曼提出的针对圣经新约中神话叙述的解释方案。解神话作为一种圣经解释方法具有丰富的解释学内涵。首先,解神话不是简单地去除神话,而是悬隔神话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具有解释学之去蔽的意义。其次,解神话不是把生存哲学强行套在圣经上,使之哲学化、现代化,而是借用其术语对圣经进行生存论分析,将去蔽后呈现出来的意义阐明出来,具有解释学之建构的意义。最后,解神话的任务是在具有实践色彩的宣道活动中得以实现,是通过人在宣道中的信仰实践活动来解开圣经的意义,体现为解释学的实践智慧。

  • 标签: 解神话 去蔽 生存论分析 宣道
  • 简介:<正>儿童发展的成果与指标,儿童的第一个问题"这是什么?"是在婴幼期当儿童积极熟悉周围的各种对象与积累词汇的时期产生的。随之而产生的问题便是"为什么?"通常这是在学龄前中期与晚期出现的。这种问题在该时期极

  • 标签: 儿童问题 儿童发展 前中期 词汇 指标 幼期
  • 简介:儿童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习电脑和上网,但不同年龄的孩子,电脑网络活动有所不同,父母的指导也不同,可将2-18岁的孩子分为6个年龄段。

  • 标签: 上网 儿童 网络活动 年龄段 电脑 孩子
  • 简介:<正>在现代社会,有人认为缺乏儿童发展知识或没有受过有关方面训练的人也能够成为一个好父亲(母亲)。然而,父母们很快就会知道要做合格的父母是生活中最艰难复杂的任务之一。在过去,也就是在社会人员流动较小的时代,通常由大家族的成员们——如祖父母,父辈亲属或堂兄弟——为刚作父母的年轻人传授作父母的实际知识(Bronfenbrenner,1970)但是在现代工业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迫切需要进行父母教育的新方法(Henry,1981)。

  • 标签: 儿童发展 儿童早期发展 通讯 儿童生长 生活中 语言发展
  • 简介:<正>交换关系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现实生活关系的一面"镜子",它往往以一定的交换动机、媒介、内容和方式等表征着社会叙事的界限,却同时又以交换的普遍性和连续性对这种界限进行消解和重构,从而使人与社会的再生产成为文化的一个隐喻。对这个隐喻的解读之关键恰恰在于找到交换关系发生的真正"他者"以及从对具体社会叙事形态作用下主要交换模式的比较研究中透析一种理想的审美交流模式,事实证明,这种解读是完全可能并且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出于生产再分配的物物交换、劳务交换或是与身份地位、战争主题等有关的建立在某种特殊仪式上的

  • 标签: 神话学 交换关系 叙事形态 交流模式 身份地位 社会现实生活
  • 简介:Made,生存即实践,是除了从圣经首章《创世纪》到《约翰福音》的“语词中心论”之外的另一个主题,即身体化的行动.从male(造物)在《创世纪》中的位置来说,某种程度实际上预示着“语言-时间”向“实践-空间”的变奏.这同时也是对从古希腊转化而来的语词中心主义的内在挑战,但这一点却与圣经《约翰福音》中译本的“太初有道(Wod)”内在契合.这种“身体-实践”的行动主义在西方思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时代进程中得到强化,并进而表现为歌德以“太初有为”重译“太初有言”的行动主义的自觉.在19世纪末特别是20世纪以来,“身体/实践”与“语词/言说”的紧张得到了调和,叙述中的双重合奏.呈现出的是人之存在就是在行动的空间展开与言说的时间,

  • 标签: made(造物) 生存 实践 身体 语词
  • 简介:本研究运用诊断法,考察了普通儿童、弱智儿童及先天愚儿童在使用汉语普通话时的语音异常问题。研究主要探讨了儿童语音异常的年龄特征、错误语音的自愈性、语音异常的性别差异以及与智力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普通儿童的错音主要表现在t-,t-,在t-,ts-,l,r六组音上,且随年龄增长,错误逐渐减少。t-,t-,ts-三组错音随年龄增长呈急剧下降趋势,而t-,r,l-三组错音则较难自愈。语音异常者中,总体而言,男多于女。弱智儿童语音异常者的出现率远高于普通儿童,但也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先天愚儿童中语音异常者所占比率极高,而且随年龄的增长,语音异常者的出现率没有明显的下降。

  • 标签: 汉语 语音异常 儿童
  • 简介:萨义德的《东方学》(Orientalism)对有着数百年历史、与殖民主义共久长的东方学作了一次彻底的清算,近年来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巨大震撼。这一局限于伊斯兰研究的批判,到20世纪90年代在印度研究中也引发了回应。英国德尔比大学的亚洲哲学和比较宗教学教授理查德·金(R:chardKing)在前不久出版的《东方学与宗教》一书中,就印度教中的东方学话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反思和批判。这种反思是当今印度教研究的最新成果。

  • 标签: 印度教 东方学话语 历史发展 宗教信仰 文化批判
  • 简介:本文介绍了假装的定义、假装的发展、假装的实质、假装的特点、假装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及国内近期关于假装的研究,探讨了假装这一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 标签: 假装 元表征 心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