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2 个结果
  • 简介:宗教和精神性经验,例如冥想、祈祷和仪式等在生物医学、心理学、人类学和宗教学的文献中经常出现,相关的描述和宗教文献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近年来,考察宗教和精神性经验的神经生理和生理相关的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考察了宗教和精神性经验的神经心理学机制,包括对宗教和精神性经验的现象学方面的简单回顾,还有现有数据的汇总呈现,未来发展的模式,并为未来分析这些经验的生物学来源以及这些经验和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

  • 标签: 宗教和精神性 经验 神经心理学 生物学 心理幸福感
  • 简介:本文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观念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感性活动"观念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缺陷,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感性活动"对它的扬弃与超越。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维护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仅凭"感性直观"还不能确定感性的实在性,人类感性活动的结果,只能与人的现实历史活动联系在一起才能得到理解。正是在阐明"感性活动"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实践"的概念,从而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

  • 标签: 感性直观 感性活动 实践
  • 简介:美感、美的本质等部是学界一直争论的老问题。本期“论坛”栏,所刊发的文章,都是就这些老问题作出了新的探讨。提出了新颖的见解。特别是成穷先生关于灵性与美感来源于灵性的论述,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董锋先生的论文虽然侧重于对历来美本质定义的否定。但肯定可能正孕育在否定之中。

  • 标签: 美感 灵性 性质 美的本质 本质定义 否定
  • 简介:人的学说是马克思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任何理论一样,马克思哲学中的人学思想也是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渊源的。在这一前进的过程中,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费尔巴哈人学思想对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正是在对费尔巴哈的感性人学理论的批判与超越中确立了实践人学理论。

  • 标签: 感性人学 实践人学 实践 意义
  • 简介:以自编的"配对情境"为测试材料,对江浙沪地区145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江浙沪地区教师公正敏感性总体水平较高,公正敏感性不存在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2)在不公正现象与朋友间不仗义,贪婪和态度嚣张等现象的比较中,江浙沪地区教师倾向于认为不公正事件更不合理;(3)在不公正现象与扰乱市场,栽赃陷害和学术剽窃等现象的比较中,江浙沪地区教师比较能够容忍不公正现象的发生;(4)在不公正现象与受贿现象、欺骗现象的比较中,被试未表现出特别的能接受与特别的不能接受。

  • 标签: 公正敏感性 教师 配对情境
  • 简介:道德敏感性是新科尔伯格学派提出来的重要概念,是一种区分道德与非道德事件的能力,对个体的道德决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从"行为规范"和"行为偏好"两个角度阐述了道德敏感性的概念内涵,论述了关于道德敏感性的测量和研究方法。最后,作者评述了道德敏感性研究所带给我们的道德教育启示。

  • 标签: 道德敏感性 测量 道德教育
  • 简介:对于数学来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部分对时空观念进行先验研究的意义在于,此框架不仅可以为现实的数学成就提供一种哲学辩护,而且还确立了某种主体性的认知结构对于数学结构的奠基关系。康德之后的一些哲学家对其数学哲学的批评某种程度上来源于对感性论与数学关系的误解,但康德本人也有一定责任。先验哲学可以从认知主体的角度为数学的实际形态提供某种必要性的解释,这条进路直至今日仍具有生命力。

  • 标签: 先验感性论 先验哲学 数学哲学
  • 简介: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宗教,心理学家们首先关注的当然是个体的宗教经验。当克拉克学派对宗教经验特别是皈依经验进行生理学的考查时,美国有两个著名的哲学家(也是心理学家)却从意识的角度来研究宗教的经验。詹姆士和普拉特都认为,对不同传统中的广泛的宗教现象,宗教心理学应该做一种系统描述的、根本不带个人倾向的学术研究。他们的著作就是这样的杰作。

  • 标签: 意识经验 宗教 詹姆士 普拉特
  • 简介: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系统总结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方面的经验教训,深刻把握内在本质和基本规律,明确提出了治国理政系列思想,丰富发展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 标签: 习近平 经验观 治国理政
  • 简介:佛法近来似乎有渐呈萎缩的现象,每一个法师及有心的居士都想如何可以振兴佛法。海外的法师和居士们,都很希望将佛法转移到新大陆的美国来发扬。这是非常艰巨的工作,但是应当怎样着手呢?佛法是一种宗教,宗教须适应社会。佛法的好处甚深,

  • 标签: 佛法 宗教经验 居士 应当 是非 法师
  • 简介:文学能做什么?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杜威和福柯关于经验的理论对这一问题加以回答。杜威认为,文学提供的是"一个经验",即一种统一的整体经验,这一个经验对读者的经验产生作用,使得读者经验发生转变。福柯则认为文学提供的是一种不寻常的、独特的经验,它能够介入个人或者群体的日常经验中,使他们的主体性形式发生转变。结合杜威和福柯的观点,我们可以说文学引起了作者和读者的经验的改变,从而改变人们的存在方式,因为"存在如经验一样是历史建构起来的"。

  • 标签: 杜威 福柯 经验 一个经验 不寻常的经验
  • 简介:如果说“态度比技术更重要”是“警世通言”的话,那么,我认为“想象比经验更重要”就是“醒世恒言”。

  • 标签: 想象 经验 思维方式 知识
  • 简介:所谓学术翻译,就是“理解和理解的塑形”,而塑形的一个标志就是将那些体现原作者思想的各种基本概念在母语中概念化、达乎语词;而这一塑形过程必然既受制于自己已然的文化、思维方式和语言,但同时又承袭、改变和塑造着它们。因此,从根本的意义上看,翻译奠基在理解和解释之上。本文尝试以《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1为例来说明这点。

  • 标签: 理解 翻译 《纯粹理性批判》 先验感性论
  • 简介:以474名大学生、青年教师和企业员工为被试,通过筛选情境故事,建立无结构性问题道德主题评定参照系统,创立道德敏感性定量记分方法,从而开发道德敏感性测评工具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心理测量学特征检验。结果表明:以无结构性问题为形式进行道德敏感性测评研究符合道德敏感性的本质;所开发的道德敏感性测评工具兼具定性评定和定量分析的特征;鉴于道德敏感性的情境特异性,测评工具的同质性信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 标签: 道德敏感性 无结构性问题 道德主题 测评
  • 简介:感性和理性的关系出发,可以为阐释20世纪以来历史意识的思想变迁提供一种路径。赫勒努力将感性叙事和理性分析结合一起,把人类历史意识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表现出明确的情感色彩和价值关怀。在阐述赫勒意识思想的特质时,应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经由卢卡奇历史辩证法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三者各自的理论特色脱颖而出,赫勒对马克思的误解和批评也能得到有力的回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把握历史理性的同时,始终关注感性的生活经验,所以在强调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丝毫没有忽视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因素。

  • 标签: 历史意识 赫勒 马克思 卢卡奇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当前的贵州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城乡关系深刻调整的进程之中。这就决定了贵州的改革实践是发达地区已完成的改革的集中再现,也是一个多重关系叠加、时空深度压缩的典型,对观察改革、研究改革具有样本意义。本文深入解剖贵州改革实践中的“顶云经验”“湄潭经验”“塘约道路”“三变改革”等进入中央决策层的改革经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遵循改革辩证法,推动地方改革经验化和改革经验地方化,实现地方改革与顶层设计的双重变奏的探索历程,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实践自觉和理论自觉。进一步统筹推动改革辩证法的逻辑展开和实践展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改革的积极性,汇聚起上下互济的改革动力流;要树牢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保护并引导好群众的改革热情;要充分重视改革辩证法“落实”的中间环节,推动蓝图变为现实;要把强制性改革与诱致性改革有机结合,进一步降低改革成本。

  • 标签: 改革辩证法 改革经验化 经验地方化 贵州
  • 简介:通过对361名具有不同的学科经验和实践经验的被试进行学习观的测查,发现不同经验群体在学习的可控性、学习的速度、知识的组织性以及知识的稳定性等学习观的四个维度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

  • 标签: 不同经验群体 学习观 从业者 大学生 学习能力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构主义从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移植到对技术的哲学研究,一种新的技术哲学——技术的社会塑形理论——不断发展壮大。通过采用社会学研究纲领对传统技术哲学进行批判,技术的社会塑形论从经验维度实现了理论重建,同时也推动了技术哲学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经验转向。

  • 标签: 技术哲学 社会建构 技术系统 经验转向
  • 简介:我想这是三个很好的经验,不只适用于我们从事的事业,无论你们将要进入的是科学、医药、商业或任何一个领域,也都会适用。去奋斗吧,记住这三条:创意、热情、坚持。在我决定去微软时,我正在大学里上学,即将学习MBA课程。这时和我一起进大学的一位朋友比尔·盖茨对我说:“嘿,史蒂夫,你想不想退学,和我一起干?”我父亲就没念过大学,退学对于我来说是个坏主意。

  • 标签: 经验 成功 MBA课程 大学 退学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