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5 个结果
  • 简介:<正>“超越”是人类语言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词,它被广泛地使用于涉及到人类精神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哲学,宗教,文化,艺术,日常生活.其中原因,简单地说,当然就是:超越是人类精神生活中至为重要的问题.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如此.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超越”一词也具有同样的地位.

  • 标签: “超越” 现代中国哲学 “内在超越” 西方哲学 现代汉语 形上学
  • 简介:虽然我们可以相信,在自己所经历的历史和作为局外的观察者所看到的历史之间,有着令人折服可信的区别;当我们注意到信仰、自己的生活本身,与我们的命运实践知识(即历史)之间的紧密关系时,虽

  • 标签: 基督教 历史理论 上帝信仰 教义思想
  • 简介:综观世界各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类型,可归类为三种范式:一是“由思想到行为”的偏重思想道德认知教育的模式,二是“由行为到思想”的注重行为合规则的模式,三是“思想与行为双向互动”的教育与制度管束有机结合的模式。基于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实情以及当下公民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在坚持思想道德教化的同时,尤其要注意推进行动道德的制度化建设。

  • 标签: 公民 道德建设 外在机制
  • 简介:意识研究中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这种争论愈发激烈。巴尔斯的“全局工作空间假设”和埃德尔曼—托诺尼的“动态核假设”是意识的方法论外在主义的代表,它们之间具有相容性和共同核心,为进一步探讨意识的秘密提供了好的方法论。

  • 标签: 意识 外在主义 动态核 全局工作空间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是其培育和践行的前提和基石,而认同的达成有其自身的机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机理包含着外在机理与内在机理。外在机理包括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发认同机理、凝练认同机理、倡导认同机理和颁布认同机理四个部分。生发机理蕴含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对世界文明和世界潮流的回应性和对当代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观照性,契合大众对之生发的认同心理;凝练机理包涵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科学性、现实的诉求性、表述的大众化,符合大众对之凝练的认同机理;倡导机理遵循舆论宣传、示范引领、反馈优化规律,顺应大众对之倡导的认同理路;颁布机体现由执政党和政府确立、官方公布、社会推广的理路,满足大众对之颁布的权威认同心理的需要。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认同 外在机理
  • 简介:德性伦理学是基于人的实践可能性的对人的善生活的哲学说明。德性的观点表明一种基本的真实:德性地生活对于人始终是一种可能性。德性伦理学比其他实质性的伦理学更明确地诉诸这个可能性前提。对这个基础的说明只有借助对心灵整体及其历史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前提要素的理解才有可能。这些相互联系的观点内涵对人的实践性活动的身心一致的解释,构成一种内德性的、内德性伦理学的观点。这种内在观点的缺乏引向强硬分割心灵而在理解实践活动时不能"复原"其整体性的倾向。整体心灵的历史性也由此丧失。被剥夺掉其实践生命内容的"心"被抽象为agency,作为功能性对照物的"身"也成为消极的、不确定的实践心灵的抽象符号。基于这种方法与观点的"德性伦理学"讨论不是恰当的德性伦理学讨论。它没有抓住真实。

  • 标签: | 德性伦理学 | 史
  • 简介:后孔子时代儒家面临思想与实践的双重困境,子思承接孔子思想,创立五行说,试图解决外在之行缺乏内心之德约束的问题。郭店竹简《五行》篇“形于内”是外在之行与内心之德贯通的桥梁。子思对仁义礼智圣“形于内”的论述,主要在仁、智、圣上用力。子思论证五行“形于内”的同时,同样重视外在之“行”的意义。“行”与“德”并重,体现了子思的中庸思想。此后,孟子与苟子各偏于一隅,皆不得中庸。

  • 标签: 郭店竹简 《五行》 子思
  • 简介:考察139名五、七年级学生在逐次阅读10组图文材料的过程中对阅读测试与媒体信息的关系的自我监察并据此对阅读时间分配模式的自我调节过程,结果发现:(1)二年级被试能够监察阅读测试和图文之间的相倚关系,并据此对图文阅读时间分配模式进行自我调节,分配更多时间在与测试相关的材料上;(2)五、七年级被试的图文时间分配均呈现逐步调节的模式。(3)七年级被试比五年级被试对阅读测试与图文的关系的监察更为准确、时间分配模式调节出现的时机更早,时间分配调节策略的使用更合理,测试成绩更高。

  • 标签: 自我调节学习过程 多媒体学习 外在暗示线索 时间分配
  • 简介:在"生命"反抗"形式"的现代性文化境遇下,传统宗教也发生了现代转化,即宗教信仰成为宗教生命冲动的表达,这既使"宗教"由外在建构走向活生生的内在的"宗教性"生存,也面临着失去确定的形而上学目标的现代性困境。走出这一困境只能通过一条内在的精神的途径,就是将"灵魂的宗教性存在本身"视为"形而上学的价值",由此跳出主体需要和客体对象之间的二元对立,故而,确立起灵魂存在的形而上学宗教性的自觉意识和内在信仰是宗教现代性重建的关键。

  • 标签: 内在形式 外在超验对象 宗教性 灵魂的宗教性存在 形而上学价值
  • 简介:<正>一、日本职工的激励基础组织与工作单位的人际关系,对激励有很大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同的人际关系对个人激励所产生的影响,往往因人而异。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每个职工对组织和工作单位的需求不尽相同;二是现实生活中满足需求的途径也不完全一样。如果说日本企业中的人际关系与欧美各国不同,那么究竟这是因为日本职工的需求与之不同呢?还是由于日本企业中的需求也与欧美相似,但满足同样的需求有其独能的途径呢?在这两种因素中,有可能是其中的某一种单独起作用,也有可能是两种因素同时在起作用。

  • 标签: 日本企业 激励因素 人际关系 人生价值 女职工 工作单位
  • 简介: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是宗教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但它是否能够直接在中国应用,是否有不适合之处是一个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探讨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选取在中国社会具有相当重要性的佛教徒来作为基督徒的参照。通过问卷的形式,本研究发现,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思想在佛教徒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不适用性。亚伯拉罕系宗教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在非基督教文化中不适用;基督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并不一定是其他宗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奥尔波特的“外在取向”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性;宗教取向二分理论成立的前提——“有真正的信徒和非真正的信徒两种类型,且二者之间能够明确分开”——可能在佛教中不适用;部分佛教徒的行为并非源自宗教,而是源自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信徒,宗教不能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宗教也不是他们行为的原因。

  • 标签: 奥尔波特 内在取向 外在取向 IE量表
  • 简介:本文为庆贺陈立教授诞辰90周年而作,归纳分析了他在不同时期有关因素分析性质的一些研究与论述:(1)因素分析理论的实质;(2)因素组成随年龄而变化;(3)因素结构具有阶层性;(4)因素分析的局限性及其相应对策。作者认为,这些论述是陈立教授对他的业师首创的因素分析理论的系统总结和独特发展;学习与运用这些思想,有助于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正确使用因素分析方法,发挥它在科研中的导向作用。陈立教授早年受业于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1863-1945),他在运用因素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长期实践中,以辨证发展的观点,揭示了因素分析理论的实质;在批评“分类僵化”错误中,发现了因素组成随年龄而变化的规律,论证了因素的阶层组织的合理性,指出了因素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相应对策等等。

  • 标签: 因素分析方法 分析理论 斯皮尔曼 官能心理学 相互作用 分析性质
  • 简介:毛泽东是一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独特的个性特征,使他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卓尔不群,不仅开辟了一条举世无双的中国革命之路,并开创了古老中国的伟大新时代,创造了不同凡响的人生业绩。研究毛泽东成功的个性因素,有助于我们在世纪之交回顾过去,展望将来,为培养跨世纪的新型管理人才开启一些思路,找到一些启发。

  • 标签: 中国革命 业绩 管理人才 成功 思路 展望
  • 简介:进化心理学旨在以进化的观点,如适应、自然选择,来解释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是当前时兴的一门科学。择偶对于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为目前进化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本文集中探讨择偶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择偶标准在异性、不等收入人群中的差异,时间、早期经验及择偶自感价值、文化等对择偶策略的影响。

  • 标签: 择偶策略 进化心理学 繁衍策略 遗传学
  • 简介:本文在述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母亲抚养困难及其影响因素。母亲抚养困难是指母亲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产生的困难感受,主要表现为与抚养行为有关的焦虑、抑郁、紧张和挫败感等,它是影响儿童发展和母亲适应母性角色转化的重要变量。影响母亲抚养困难的因素主要包括儿童的特征、母亲的特征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

  • 标签: 母秦 “抚养困难” 影响因素 抚养行为 心理结构 儿童心理学
  • 简介:<正>六十年代以来,心身医学通过流行病学、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研究已肯定,由社会心理刺激引起的行为和情绪,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表现、病程和后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信号的社会心理刺激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活动,是经过什么样的中介机制被转化为自主神经、内分泌、心血管、胃肠道、骨骼肌和免疫系统的生理

  • 标签: 中介机制 下丘脑 心理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 心理刺激 免疫系统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在我国,考试发挥着两个作用,一是选拔学生升级或升学,二是检查教育水平。这两个方面是各有侧重的,选拔测验或考试是侧重于学生潜在能力大小,而水平考试是侧重于检查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达到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标准。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考试把这两方面混淆在一起了,把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水平高低的标准,导致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现象,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我国的升学制度是一锤定音式的,完全忽视了考生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学业情况和许多重要的心理品质,忽视了教师可能提供的对学生的评价。

  • 标签: 非智力因素 评价标准 学习品质 片面追求升学率 教学大纲 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