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手稿》是一部经济道德内涵丰富的马克思早期著作。对这部著作作经济道德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手稿》进行了经济道德解读:一是经济事实与经济主体及其关系的价值分析;二是异化劳动导致劳动关系的非理性化;三是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道德缺损;四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悖论。

  • 标签: 《手稿》 经济道德 解读
  • 简介: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劳动者身体的三种规定——作为工具而存在的身体、作为自我意识外化的身体和作为欲望而存在的身体,马克思提出人的身体是欲望、工具和智慧的聚集之所,身体在欲望、工具和智慧的相互生成中历史性和社会性地生成自身的观点。马克思所理解的身体因而是审美化的身体,马克思的身体理论因而是一种身体美学,它帮助我们认识和批判当今消费文化语境中身体所面临的虚无主义、欲望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困境,并指引我们获得回归身体自身的共生主义智慧。

  • 标签: 身体 工具 欲望 智慧 共生主义
  • 简介:<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不是美学专著,却包含深刻的美学思想,为了把握这些美学思想,我们必须紧紧依据《手稿》基本思想去理解,看看这些美学思想给当代美学提供了什么观点、思路,还有哪些需要具体论证并加以阐释的。这是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手稿》以一种新人类学和人本学的观点和方法,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以之为前提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私有财产作了考察和分析,并对资产阶级经济学所持有的

  • 标签: 哲学手稿 《手稿》 物质生产 异化劳动 美学思想 实践观
  • 简介:在我国实践唯物主义讨论中,一种在学术界产生过很大反响、至今仍有影响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践哲学.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多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若干论述作为主要依据来证明他们的观点符合马克思的思想.其实,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作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超越的实践哲学”主要依据的这些论述,体现的不是马克思的“超越论”思想,而是马克思初步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

  • 标签: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超越的实践哲学 实践唯物主义
  • 简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对中国当代美学原理体系建构的影响,大致呈现出由整体性理论基础到批判性吸收和超越,再到内在性影响的演革。在实践美学体系中,《手稿》关于实践、"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化的自然界"和"美的规律"等命题的经典性论述,成为美学原理建构的理论基础所在。在后实践美学体系中,受对《手稿》美学思想解读差异和对实践美学批判的影响,它在美学原理建构中只是作为一个理论基点而存在。在非实践派的美学原理建构中,《手稿》的影响则是内在性地体现在学科研究对象设定等方面。当下,在文化审美实践勃兴、新兴美学体系多元发展等的冲击下,原有美学原理遭到严峻挑战。而《手稿》作为一部极具敞开性的经典文本,在新的理论维度依然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可以为美学原理的重构提供新的支撑。

  • 标签: 《手稿》 美学原理 实践美学 后实践美学
  • 简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发端。马克思不囿于流行的工具主义对其技术价值观的桎梏,将注意力集中于社会技术即社会生活中的技术现象当中,把对技术的思考寄寓于对机器、工业、劳动等现象的考察。马克思对技术问题的探究始终与人的问题相结合,强调技术实践,阐明了人的异化必然导致技术的异化,技术的异化也是劳动异化所带来的人同人相异化。技术价值集中体现在发展中人的价值。

  • 标签: 马克思 技术哲学 异化劳动 技术中性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简介:<正>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形成阶段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内容十分丰富的著作,其中许多地方涉及到了伦理问题。本文拟对手稿的伦想思想做一粗浅的探讨。一、伦理学研究的崭新方向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伦理学尽管有着种种的合理因素,但由于在研究方法上都不能自觉地把道德放在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唯物辩证的考察,因而始终不能摆脱历史唯

  • 标签: 伦理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 伦理学研究 社会经济关系 伦理问题 资本主义社会
  • 简介: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STS学派就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STS.《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马克思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经典著作,包含着丰富的STS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不仅是福同时也是祸;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中必须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的本质确证;建立起关于人的科学以实现科技与人文的统一.总体而言,马克思是结合人的全面发展来考察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这对于中国STS学派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STS 指导意义
  • 简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过程中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强烈的立场性与理论建构的诉求。《手稿》展现的是马克思对不同理论的选用与扬弃,反映的是马克思力求建构一种工人人学理论的努力过程。马克思出于其工人立场的需要,引入异化劳动理论,否定了国民经济学的私欲逻辑。《手稿》中的人本主义价值体系并非“价值悬设”,而是因引入异化劳动理论带来的、必须完成的“价值建设”。对思辨哲学进行批判,否定精神的主体性地位,代之以感性实践性的人的主体地位,同样是出于建构工人人学的立场性需要。

  • 标签: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工人立场 人学
  • 简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这个秘密可以概括为"实践中主客体的对立同一"。"主客体的对立同一"有别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理解的"不同性质的东西的对立同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关键步骤是将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客体"范式用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主客同一"和"主客对立"既相当于又不同于传统理解的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马克思哲学中的三组基本关系及其相应的矛盾运动都可以用主客体的对立和同一来描述: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对象化意味着主客同一,异化意味着主客对立;在人对物的关系中,私有财产意味着主客对立,共产主义意味着主客同一;在人对人的关系中,主奴关系意味着主客对立,自由个性意味着主客同一。因此该原理对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具有重要建构作用。

  • 标签: 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 主客体的对立和同一 对象化和自我异化 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 主奴关系和自由个性
  • 简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学的哲学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把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视为人的类本质,认为共产主义是通过异化的扬弃所实现的人的类本质的复归。本文按照手稿文本内容的编排顺序,逐条解读马克思的这一论证,认为马克思确认了私有财产条件下人的全面异化状态,并强调用人的实践力量来实现共产主义,进而把人类历史理解为不断自我否定的发展过程。

  • 标签: 异化 扬弃 类本质 实践 共产主义
  • 简介:青年马克思对分工的研究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从经济学和哲学两个维度对分工进行研究。无论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对分工理论的阐述都贯穿着这条主线。对分工进行如是理解,有利于我们看清马克思思想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发展历程。

  • 标签: 分工理论 经济学维度 哲学维度 重要意义
  • 简介:"受动性"概念是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受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按人的意义来理解的受动性,就是人的"自我享受"。马克思为什么这样表达呢?这与费尔巴哈的受动性概念是本质不同的,马克思的受动性是包含着人的能动性的一种发展自身、以自身为基础的自我享受,这种自我享受是人的本质需要,是人在自我"激情"的驱使下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的自我需要,是通过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而得到的一种自我满足。因此,受动性也是在人的享受过程中的感性需要。

  • 标签: 感性 对象性 自我享受 受动性
  • 简介:亚当·斯密的国民经济学主要探讨资本主义财富增长的一般原理,以及基于这种经济原理所实现的社会运行模式.总的说来,斯密是按照“物”的观点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现实社会的,从而,其理论中非历史的“物的关系”遮蔽了现实的“人的关系”.马克思在《1/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恰好是要通过批判异化劳动,揭示私有财产的历史性根源,澄明资本主义条件下,掩盖在“物与物的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的社会观超越了斯密探讨现实社会时纯粹的经济学视域,并以实践观点思维方式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为基础,深入剖析了隐匿在物与物的交换关系这一现象层面内部的人本身的异化存在状态.而共产主义正是马克思力求恢复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自觉本性的现实运动.

  • 标签: 社会 关系 共产主义
  • 简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巴黎手稿》)是个丰富多义的文本。通过仔细爬梳此文本,笔者发现,马克思当年提出的许多富有张力的问题,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依然具有新鲜的启发意义。其中,关于"政治寂静主义"的命题就与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独创性与公共性等命题构成一个值得探讨的语义场。本文通过提出"政治寂静主义"这一个新颖的思想理论与美学命题,指出至少在三方面,《巴黎手稿》体现了"政治寂静主义"内涵的三大矛盾,即:关于"经济决定论",《巴黎手稿》的矛盾;关于"历史进步论",《巴黎手稿》的矛盾;以及关于"政治终结论",《巴黎手稿》的矛盾。

  • 标签: “政治寂静主义”、《巴黎手稿》 “经济决定论” “历史进步论” “政治终结论”
  • 简介:只有以"异化劳动"而不是"异化"为核心范畴,从方法论、本体论、认识论三重维度重新阐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历史哲学,才能科学揭示其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形成进程中的"积极过渡"作用。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出发,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问题进行批判,以"劳动"取代"绝对精神"而赋予了历史辩证法以物质性的内蕴。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的思想与西方哲学史上的本体论理论混为一谈,但对于"真正的历史"而言,劳动之于自然界、人自身和社会的生成价值,使得这一关系性范畴在本体论意义上得到了确证。为论证共产主义生成这一历史之谜的答案,马克思提出了许多较为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认识到经济运动和其他因素的矛盾作用是推动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力。

  • 标签: 异化劳动 历史辩证法 劳动本体论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本文提出应该从青年马克思所持的人类学和存在论(本体论)相结合的实践论哲学立场出发,来具体地解读《巴黎手稿》关于美的规律的三个关键词:尺度、规律和美的规律,认为美的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任何人的对象化劳动的产品(包括艺术产品),只要其外在具体的感性形状、形象、形式既符合这产品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合规律性),又符合人对该产品的衡量尺度(合目的性),它就具有审美的意义;这两种尺度辩证统一的客体表现就是美,主体表现就是美感。

  • 标签: 存在论 实践论 尺度 规律 美的规律
  • 简介: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交换和流通手段、贮藏、支付和世界货币的职能的论析而描绘了货币发展的历史,进而揭示了货币概念的逻辑.他透析了货币通过其职能所表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现象,以及这种表现形式之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意味,从而戳破了货币现象的魔术,揭开了货币之谜.马克思指出,货币表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社会关系,并且只要这种社会关系持续存在,货币就必然产生和存在,并通过其职能的展开而必然表现这种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不同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货币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货币的本质.

  • 标签: 货币 表现形式 货币职能
  • 简介:通过对《巴黎手稿》的定义以及对国际学界《巴黎手稿》文献学研究成果的系统介绍和评述,笔者认为,《巴黎手稿》的两大组成部分(《笔记》和《手稿》)的写作是交叉进行的,《巴黎手稿》的形成存在着两个阶段,《巴黎手稿》的写作是按照“《第一手稿》→《穆勒评注》→《第二手稿》→《第三手稿》”的顺序进行的,《手稿》不是一块同质的“整钢”。笔者强调指出,《巴黎手稿》的文献学研究之所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因为它不仅为我们正确地理解《手稿》的思想内容乃至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复杂过程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它的应用可能会给马克思主义研究带来一些革命性的进展。现阶段我们把研究重心转到《穆勒评注》以及第二和第三《手稿》的研究上来,将会带来《巴黎手稿》研究的新突破。

  • 标签: 《巴黎手稿》 文献学 《穆勒评注》 ME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