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本文中,詹姆逊系统地回答了各类批评意见,进一步简明扼要地对一系列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重要概念。例如历史分期法、总体性、生产方式、文化、认知绘图等,作了分析和厘清,也进一步说明了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可以说,这是詹姆逊给自己所列的最近的一份理论纲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生产方式 总体性 认知绘图 文化
  • 简介:作者首先指出了现代性的两个主要特征,即经济增长万能论和现代完全自主的个人概念,接着探讨了生态后现代主义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 标签: 现代性 生态后现代主义 生态社会
  • 简介:后现代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某种相同性,且与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现象相关,加上又都受到现象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故后现代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冲击的同时,又在反对科学主义、重建人际沟通和实现人的个性等方面有某种一致性。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 科学主义 人际沟通
  • 简介: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联,在两者之间展开广泛而深入的互文对话,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后现代主义,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质疑,更有助于我们在当代语境中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以激活其阐释当代问题的理论活力。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复杂关联,关涉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命运及其未来走向,是当代文化思想界所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接合
  • 简介:在这篇文章中,吉莲.豪伊分析了在最近的女权主义教规化潮流中,有哪些内容被包含进来,有哪些内容被删节,有哪些内容被抹掉,以此表明,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对唯物主义的排斥已经导致了一种"文化"女权主义形式,但"文化"女权主义的反现实主义主线使女权主义无力阐明它所处的环境,也无力对它所处的环境进行调研和分析,真正能够对现状作出合理解释和分析的将是一种注入了新活力的历史唯物主义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
  • 简介:作为20世纪中叶产生于西方社会并有着全球影响的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种反映,它体现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中产阶级生活方式与价值追求的观念表现。尽管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不同于现代主义的多种观念并内含着对抗资本主义的政治力量,但从总体上看它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并最终达成与全球资本主义的共谋关系。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晚期资本主义 中产阶级 全球资本主义
  • 简介:克里福德·柯布先生是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社会公共政策专家、中国问题专家、邵肯巴赫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最近克里福德·柯布先生接受了留美中国学者王治河先生的专访。双方就后现代主义的意义,特别是后现代思想对中国未来的潜在影响和贡献进行了对谈。下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周霞研究员根据录音整理的访谈录。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访谈录 柯布 克里 实践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特质与近代以来中国遭遇现代性的现实图景,使得德里克研究毛泽东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具备了基本的理论合法性与可操作性。矛盾概念成为德里克分析毛泽东现代性思想的基本范式,并且这种分析是基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而进行的。中国在殖民主义现代性扩张下以被动姿态卷入世界历史进程的基本生存境况,从根基上决定了毛泽东现代性思想发展的内在纹路,即现代主义与反现代主义矛盾的综合体。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改造及其理想主义社会试验就是对这一矛盾的反映,其理论思索与实践布展过程也深刻彰显了中国现代性问题的矛盾性,并最终走向了豪情与悲壮的矛盾体。

  • 标签: 德里克 毛泽东 现代性
  • 简介:现代主义是新时期文学中最早涌现的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文艺思潮。新时期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与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思想解放的时代潮流,以及新时期文学发展自身的需求密切相关。现代主义新诗潮的崛起、新潮小说的探索、现代主义色彩的新潮话剧的出现,是现代主义文艺观念在创作实践方面的重要表现。新时期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改变了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深刻影响着中国当代诗歌、小说、戏剧、影视艺术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趋向。

  • 标签: 现代主义 思潮 朦胧诗 意识流小说 荒诞
  • 简介:<正>一众所周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是建立在写实主义之上的,但他们在这方面的洞见主要是零散地表现于一些信件中,并未形成一完整的理论,更没有机会与后起的文学理论交锋。在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既能继承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洞见来完成一完整的写实

  • 标签: 现代主义文学 卢卡奇 写实主义 后现代主义 存有论 文学批评
  • 简介:现代性道德合法性危机标志着道德形而上学走到了黄昏,后现代主义解构了道德本体论,把个人情感、欲望、意志等合理性感性因素整合进道德人格结构与功能中去,道德回归生活本身,生活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解构了“宏大叙事”总体化道德努力,道德话语权的个体回归使每个人都能在道德的世界自由而充分的生长,过上真正属人的生活;解构了“同一性”普遍化道德,摆脱道德形而上学的纠缠,在一个没有伦理的社会中进行自由的道德选择。在我国满载张力和快速节律的现代化过程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建构,既要实现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又要汲取西方后现代主义对道德形而上学远见卓识的批评,惟有如此,我们的伦理世界更加丰富,更加成熟,从而超越现代性而后现代化。

  • 标签: 后现代 道德 社会主义荣辱观
  • 简介:古往今来,文化与艺术的关系一直非常复杂而密切。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不尽相同。考察和分析不同历史阶段文化与艺术的关系对于艺术学研究者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在西方后现代语境下,大众文化后现代艺术之间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文化的各子系统(包括艺术)是有机组合在一起的;文化与艺术既排斥对立,又依存融合,在对立中彰显各自的特征和存在的价值。总之,文化构成艺术的语境,艺术则成为文化的表征,在艺术与文化各子系统的关系辨析中凸显后现代艺术的本质和特征。

  • 标签: 后现代艺术 大众文化 语境 表征
  • 简介:塔里克·拉马丹(TariqRamadan)是当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穆斯林思想家之一,也是伊斯兰现代主义改革家的重要代表。他是一名欧洲的伊斯兰教学者和活动家,作为英国政府与欧盟顾问、牛津大学教授,他研究伊斯兰、介绍伊斯兰,并呼吁穆斯林保持传统记忆的同时回应变化中的现实,灵活解释和运用伊斯兰的思想资源。

  • 标签: 伊斯兰现代主义 意义 借鉴 英国政府 大学教授 思想资源
  • 简介:自从现代美学诞生后,审美与自由的关系就成为美学与文论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文章将现代主义美学主张的审美自由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所理解的审美自由作一番比较,指出,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审美自由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审美自由,二者的哲学基础不同,前者建立在现代主体性哲学话语基础上,后者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二者的理论指向和目的不同,前者企图以精神和感性的超然来对抗现代主义的秩序化和同质化,带有浓厚的审美乌托邦幻想色彩,后者主张通过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来反对资本主义异化和物化现实对人的奴役;二者对待现代性的态度不同,前者简单地批判反对社会现代性,后者从历史进步的高度于批判中赞成肯定社会现代性。

  • 标签: 审美自由 马克思主义 现代主义 非功利 实践
  • 简介:后现代主义看来,人类社会从现代后现代过渡的同时,国家也正发生后现代转向.实际上,国家的后现代转向不只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设想,而是已经来临的事实.国家的后现代转向表现为两个基本趋势:其一是国家的某些职能让位给非国家组织,即国家公共管理职能社会化,产生于社会的国家正在回归社会;其二是民族国家的某些职能让渡给超国家机构,超国家机构及其活动--跨国政治与跨国行政正在发展.人类必须认清国家后现代转向的事实,以便科学确定相应的对策.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国家 国家社会化 超国家机构 跨国行政
  • 简介:2016年9月阿列西·艾尔雅维奇教授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举行了为期两周的'批判美学:从现代主义到当代艺术'的高级研修班。研修班的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阿列西教授首先从古希腊开始探寻什么是'先锋派艺术',而后详细梳理20世纪先锋派运动的发展与脉络。在现代性—现代主义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当代性的框架内,考察了艺术与美学的诞生,并对从浪漫主义时期开始的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以及当代艺术、艺术批评作了评述。第二部分,阿列西教授讨论了20世纪先锋运动和美学革命的关系。他认为20世纪存在着一种'审美先锋派'(aestheticavant-garde),其范围由欧洲和美国逐步扩展到墨西哥、尼加拉瓜、巴西、南非等地区。20世纪的先锋运动包括第一代先锋派(或经典先锋派)、第二代先锋派(新先锋派)和第三代先锋派(后社会主义先锋派)。先锋运动引发美学革命,其目的在于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我们体验世界、感知世界的方式,并且以必要的手段调整我们认知和体验现实的方式。从传统先锋派到新先锋派再到后社会主义先锋派,如意大利未来主义、俄国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墨西哥和尼加拉瓜壁画运动、情境主义国际以及NSK'未来国',不仅加强了先锋艺术家与先锋运动的沟通,而且也激活了艺术家与政治团体的互动。

  • 标签: 批判美学 先锋艺术 现代主义 当代艺术 美学革命
  • 简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墨子的造物思想可谓独树一帜。他提出的“兼爱”.“利人”、“非乐”、“节用”等思想,与现代主义设计所提倡的民主主义动机、功能主义的主张、对装饰的批判.经济性原则等理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继承和发扬墨子的造物思想,不但有利于对中国设计历史及理论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形成中国特色的设计哲学,从而早日实现当今设计领域的“中国梦”。

  • 标签: 造物思想 设计理念 现代主义 墨子 同一性 中国特色
  • 简介:文章探究后现代女性主义如何在后马克思主义语境下,接受、借鉴和一定程度上超越阿伦特政治美学。文章运用性政治、美学、伦理等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以阿伦特政治美学的核心概念(判断、公共领域、行动、创生等)为主要分析对象,从'他者'哲学及'性别正义'视角切入,在政治与美学的互动阐释中探究后现代女性主义对阿伦特政治美学的接受。此外,以克里斯蒂瓦的'新女性主义'为例,从哲学、符号学视角探究后现代女性主义对阿伦特政治美学的继承与创新。文章旨在揭示阿伦特政治美学对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积极影响,帮助后现代女性主义者重新思考妇女解放、公民身份和革命之间的关系,最终展示作为新世纪女性的独特自我。这无疑对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艺理论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阿伦特 政治美学 后现代女性主义 克里斯蒂瓦
  • 简介:现在时兴“音画”,把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结合成新的传播形式。在这里,我们设立“影音传播”栏目作为沟通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中介。而且影视与音乐,现在也是美化大众生活最重要因素之一。

  • 标签: 美学特征 后现代 无厘头 电影 传播形式 造型艺术
  • 简介:后现代西方伦理学代表西方伦理学史流变的最新动态,它对现代西方伦理学的超越既有突破后者的道德关怀和道德文化精神的一面,也有修正其伦理学方法论的一面。极端的后现代西方伦理学以批评和否定现代性和现代西方伦理学为主要品格,它侧重于否定和摧毁现代西方伦理学体系。温和的后现代西方伦理学以修正现代性和现代西方伦理学为主要品格,它试图重新确立西方伦理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地位。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后现代西方伦理学必须兼有“批判性”和“建设性”这两翼。

  • 标签: 后现代伦理学 极端的后现代西方伦理学 温和的后现代西方伦理学